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遊記系列丨把握龍城的脈搏

黃元禦有言:「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中醫認為人的氣血在經脈中運行,從一個人的脈象中能讀出五臟六腑的運轉狀態。我想,一座城市也有它自己的經脈,山川、河流、建築組成了脈絡,人與文化則是流動的氣血。今年暑假,我們踏上龍城太原的土地,用腳切脈,用眼觀脈,把得太原獨特的脈象,現在便與大家一一分享。

脈象一:躍動的人脈

日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八日

人脈,按照《辭海》的解釋,是指「經由人際關係而形成的人際脈絡」。但我這裡所說的人脈,卻不僅僅是這個含義。

行程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歷史和南師大同樣悠久的山西大學。校園的一角還散發著校慶的餘溫。

當然,此行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參觀校園。作為南師大校隊的成員,我的一個重要使命是觀摩CUPT國賽

或許是太原和煦的風吹散了戰場上的硝煙,或許是平原的遼闊拓寬了人的心胸,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學術辯論賽上,沒有針鋒相對,沒有咄咄逼人,有的只是冷靜的思考,親切的交流,以及時不時透露出的小俏皮

(這張照片拍攝於8月17日,反方報告封面一出,賽場上頓時充滿了「節日」的氛圍。)

然而,友善的氛圍也抵擋不住參賽隊員們的那股認真勁,從他們精彩的彙報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們湧動的激情。

針鋒相對、咄咄逼人,是謂「跳」;虛懷若谷,辯才無礙,是謂「躍」。

這是以太原為舞台的,全國六十多所高校的風采展。

令我難忘的是,在第三輪比賽中,我們遇到了北方的兄弟——北京師範大學代表隊。賽後,他們送了我們一人一張北師大明信片。

這張明信片令我浮想聯翩。

北師大的校訓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不是想起了我們師院學子常掛在嘴邊的那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呢?

南師大有敬文圖書館,北師大有敬文講堂。我們的契合程度是不是不亞於某對主樓CP呢?

遐思的背後,是一顆顆跳動的心。

脈象二:刀尖下的命脈

日程:八月十九日

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

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稍。

這是一個謎語,而它的謎底便是中國五大麵食之一——山西刀削麵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那麼,把飲食稱作命脈也不過分吧?

為了品嚐正宗的山西刀削麵,我們來到了山西大學旁的一家順溜麵館。

雖然順溜麵館是全國連鎖店,但我們來的這家可不簡單,它的主廚是曾經上過著名節目《世界麵食大會》的大師楊飛飛。

為了能雨露均沾,我們幾個人,每人點的面都不同。

(當時光顧著吃,忘記名字了。)

我點的是這碗過油肉刀削麵,面的口感著實令人滿意,可惜裡面放的醋太多,不太合我的口味。但是其它四碗面的口味還是相當不錯的。

在我們的軟磨硬泡之下,主廚還給我們現場表演了削麵的手藝。在《麵食大會》上,主廚的記錄是一分鐘200根麵條,雖然給我們表演時手速不及巔峰之時,但是我們還是看到了「飛魚入水」般的嫻熟操作。不到半分鐘,一碗的量就削成了。

平心而論,我認為刀削麵的技巧成分是要大於它的美味成分的。

元初,蒙古族佔領晉陽城,沒收老百姓的刀具,沒有刀具就沒法做菜,百姓迫於無奈,發明出了用軟鐵皮「砍」面的技法,就這麼流傳了下來,這就是刀削麵的由來。刀削麵的誕生,不為滿足味蕾的享受,只為在刀尖下能保住一條命。

為尖刀所迫,因無刀而生,凝結在其中的智慧與堅忍,也是刀削麵的魅力所在啊。

下午,我們又來到了太原的同學家,品嚐了當地的一些特色麵食小吃。

豐盛的菜肴,熱情招待的阿姨,讓我們有一種過年的感覺。

這裡要著重介紹的是一種山西特色麵食——栲栳栳(讀作「烤姥姥」)。它是用筱面製成的,可以炒菜吃,也可以蘸醬吃。

栲栳栳可以蘸的醬多種多樣,我們嘗試過番茄醬、胡椒面、小雞燉蘑菇湯,每種都是不同的風味。

栲栳栳的歷史比刀削麵還要悠久,早在唐代,栲栳栳就已經產生。相傳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時,用的就是這種面犒勞士兵。因此,栲栳栳也有了「犒勞」「牢靠」「和睦」等美好的意蘊,成為了山西人家庭團聚時的必備美食。

脈象三:流淌的文脈

日程:八月二十日

在太原的這幾天,我們曾問過許多當地人,太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而大家的首選答案,無一例外,都是——晉祠

於是,在回家前的最後一天,我們當然不能錯過這裡啦。

從表面上看,晉祠這裡的構造其實相當簡單。幾處殿堂,幾眼泉水,幾棵古樹,足球場大的地方,二十分鐘就能逛完,直讓人驚呼,這80元的門票,不值啊!

是的,晉祠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這裡的一磚一瓦,甚至一棵倒下的古樹,都有其來歷。不了解其歷史,便無法理解其景緻。

因此,我們很慶幸請了當地的導遊為我們講解,讓我們不虛此行。

想要將晉祠的景點一一介紹清楚太困難了,這裡就選幾處給人觸動最深的吧。

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始建於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只可惜,經過幾輪戰火的洗禮,大部分建築都多少遭到破壞,現在呈現在世人眼前的都是北宋以來不斷修補後的模樣。但這棵千年古樹卻默默見證著歷史。


這是水母樓內供奉著的銅像。一名女子束髮未竟,卻端坐在水缸之上。

水母娘娘名柳春英。(她的故事太長了就不放了,感興趣的話可以百度百科搜索「水母娘娘」。)

山西自古就缺水,晉祠三泉又成了晉陽城難得的水源,百姓為了感謝上蒼,編出了這樣一個淒美的故事。


這棵橫臥在聖母殿前的這棵古柏。原本在和它對稱的位置上也有一棵古柏,據說,另一棵古柏一夜之間長了樹瘤,古人覺得不吉利,便把另一棵古柏砍了。誰知,一周後,這棵古柏也倒下了。古人覺得這兩棵樹地底連心,是神樹,於是就把另一個古柏一直保留了下來。


晉祠的主體建築是聖母殿,是為奉祀薑子牙的女兒,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親邑薑所建。殿內有幾十座侍女的塑像,她們姿態各異,表情栩栩如生,有作嬉笑打罵狀的,有自恃清高狀的。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其中一位侍女,眉眼含笑,眼角卻好似即將落淚,人稱「陰陽臉」。然而,由於文物保護,殿內已被圍欄團團圍住,只能通過縫隙裡微弱的光線觀看,反而讓人沒了興緻。

(關於這些塑像,還是門票上看得清楚些)

聖母殿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坐東朝西而建的建築,它背靠天龍山、龍山和蒙山,盤踞在這曲折的山脈之中。

導遊說,古人認為,這是一條龍脈,帶有王氣,所以才把聖母殿建在這裡。

我卻更願意稱它為文脈。

太原缺少水的滋潤,然而這裡流淌的文脈,卻灌溉出了淒美的傳說故事,灌溉出了太原古城三千多年的文明。

現在,在晉祠外圍又興建了一個「晉祠公園」,免費向遊人開放。雖然近現代的景觀布局看上去氣派了不少,但隨處可見的手腳架,以及「油漆未乾」的標識,總讓人覺得這裡少了一分歷史的熏陶。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