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盜墓狂人溫韜接連盜掘唐朝17座帝陵

盜墓的軍閥最出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曹操,一個是孫殿英。孫殿英在歷史上一直是以“東陵大盜”的身份出現在人們面前的,而曹操的盜墓則出現在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裡:“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但是曹操一直否認自己有這件事,所以這也成了一樁疑案。但是和五代的溫韜比起來這都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孫殿英盜的只是東陵,曹操的就是一樁疑案,即使有的話根據陳琳的話說也不過是盜了梁孝王的墓。可是溫韜一口氣就盜了大唐17座帝陵。

傳說溫韜出生的那天,一顆流星砸中長安城北部的嵯峨山,這顆流星墜落時沒有將軍去世,有人就認為是有災難降臨。姑妄言之姑妄聽之而已。

溫韜,京兆華原人也,年輕時候就開始做起了盜匪。後來投奔了李茂貞,自己也就改了姓名,叫李彥韜。後來朱溫攻打鳳翔,溫韜就將耀州當禮物送給了朱溫,自己也降了朱溫。沒過多久他就降而複叛,又歸順了李茂貞。他不斷在李茂貞和後梁之間以節度使身份來回搖擺變換陣營。

假如溫韜就是在亂世中左右投機,那麽歷史就會把他遺忘。可是溫韜最後卻以“歷史上危害最大的盜墓狂人”的身份青史留名,當然留下的是千古罵名。

關於他盜墓的時期,《資治通鑒》和新舊五代史裡均有記載。《新五代史》稱:“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舊五代史·溫韜傳》有:“唐諸陵在境者悉發。”《資治通鑒》亦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新五代史》裡的鍾、王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在後世的中國書法界中,普遍認為他倆是開山宗師,李世民也十分喜歡王羲之的作品,並在死前留下遺言,要求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放入昭陵給他陪葬。正常情況下,李治不會忤逆老爹的想法,所以,文中的“鍾、王紙墨”,極可能含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惜的是散入民間後,不知所終,未見後人記載它的流傳。考慮到溫韜似乎不通文墨,也缺乏對書法作品的應有尊重,隨意把它當成禮物送人是最可能出現的情況。後人都感歎,如果《蘭亭集序》在唐高宗李治的昭陵的話或許就不會遭到這種浩劫了。

那麽問題就來了,溫韜既然盜了17座帝陵了,還在乎這一座嗎?為什麽沒有去把李治和武則天的陵墓也給挖了呢?傳說這是因為天象的原因,宋人程大昌《考古編》中稱,“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

溫韜不斷盜掘陵墓和他左右逢源的態度讓當時的人們對他普遍產生厭惡之心。人們都認為他是生有反骨,今天能挖李唐的陵墓,明天不一定就會挖誰的祖墳。雖然他拿出了不少錢去行賄,甚至連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都能賄賂,“莊宗待韜甚厚,賜姓名曰李紹衝。郭崇韜曰:‘此劫陵賊爾,罪不可赦!’莊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還鎮。”但是到了明宗李嗣源的時候還是沒饒過他,“與段凝俱收下獄,已而赦之,勒歸田裡。第二年,流於德州,賜死。”說句實話,這樣的人以這種方式結束也實在是太便宜他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