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子女教育账單:花多少錢能給孩子“買”個好未來?

作者|芥末堆 9蛋 伏淵 編輯|芥末堆 吉吉

支付寶年度账單終於來了。有人用“账單式小康”形容看到账單時的百感交集——明明已經窮到舉步維艱,怎麽一看账單,感覺去年過得還算湊合?畢竟2018自己花了那麽多錢。

在家長們的账單中,子女們的教育支出可以說是重頭戲,因其剛需、高頻、兼具投資與消費屬性等特點,教育支出從不少家長的兜裡掏走了不少人民幣。

教育支出的這些錢究竟花去哪兒了?為什麽花?花得到底值不值?為了解過去一年家長們的“教育账單”,芥末堆調查了來自北京、杭州等一二線城市,家庭月收入萬元以上的150餘位家長。他們中有一年只花不到一萬的“微氪玩家”,也有貸款供孩子學藝術的“氪金大神”,那麽您又屬於哪一類家長呢?

概況:教育貴不貴,有多貴?

“時代真是變了。”採訪中,不止一位家長這樣感歎,“我小時候,父母交個學費就好了,最多報幾個興趣班,不像現在,教育成本越來越高,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金錢上看。”

的確,當被問到“花多少”這個問題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沒少花”。

儘管從家庭年收入調查反饋來看,有32%的受訪者家庭月收入五萬以上;39.33%的家庭月收入2到5萬;18.67%的家庭月收入1到2萬。幾乎家家都是“萬元戶”。但就支出情況而言,有25.33%的受訪者過去一年教育支出達10萬以上;教育支出5到10萬的佔比30.67%;而支出不足萬元的,僅佔4%。細算下來,似乎真的沒少花錢。

至於錢款去向,調查結果顯示,40.8%的家長購買了藝術、體育、遊學、編程等素質教育類課程,佔比最高;32.9%的家長投向了學科輔導;此外還有9.6%的家長為教育類APP花過錢。

而當問題變成這樣的支出是否會讓家長感到壓力,很多家長的答案是“會”。調研中,近一半家長表示自己在“勉強承受”當前教育支出,14%的家長感到“難以承受”,而覺得“很輕鬆”的家長隻佔8%。

採訪中,一位稱自己“瀕臨破產”的家長表示,過去一年孩子的教育支出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貸款,“壓力可想而知吧”。他說孩子喜歡彈鋼琴,師從當地排名第三的鋼琴大師,費用不低。但他覺得,衣食住行可以省,孩子教育不能省,“很多東西比錢更重要,要學就學最好的”。

學科輔導:需求旺盛,不敢試錯

縱觀各項教育支出,學科輔導無疑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2018年,國家對學科輔導進行了力度空前的整頓,無論是對內容、場地、師資、收費方式,都提出具體、嚴格的要求。

然而,對供給側的整改並未影響旺盛的市場需求。在芥末堆的調查中,選擇在學科輔導上花錢的家庭仍達到32.9%。

劉音家在北京,有個5歲的女兒,大規模為孩子報班從最近半年開始,2018年,劉音家的教育支出在7到10萬元間。

劉音告訴芥末堆,在孩子的時間和家庭教育支出都有限的情況下,自己比較看重支出的實際收效,尤其對升學的幫助。這種想法與很多受訪者一致,調研結果顯示,有18.4%的受訪家長認為自己的教育消費行為可能對孩子升學有幫助。

另外,無論孩子學習困難與否,與學校標準化教育的比較和與同齡人的競爭意識都很大程度地左右著家庭消費支出的決定。調查中,10.8%的家長給孩子報班的原因是別人都報了,怕自己家孩子不報會落後;有14.5%的家長認為學校教育對孩子來說太簡單,還有5.4%的家長坦言報班是因為孩子跟不上學校教育。無論孩子有沒有“跑”過學校課程標準和同齡人,“搶跑”的意識讓學科輔導變成了很多家長眼中的“剛需”。

“他們知道你一定想上輔導班,所以價格提得很高,花的錢一點兒也不比興趣班少,反而更多。”劉音說道。她估計,女兒在學前每年的教育花銷會維持當前的水準,但上學之後,隨著補習班成為她眼中的剛性需求,家庭教育支出勢必會增加。

儘管學前階段,很多孩子的主要精力會用於素質類培訓,但是一旦進入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面臨升學壓力時,很多家長都會將興趣、特長班暫停,以便孩子將更多時間投入學科培訓中。“我也不想她因為成績跟不上而自信心受到打擊。上學之後會有一部分興趣班沒時間上,肯定會轉成學科輔導。”劉音說。

素質教育:最貴的一門課

此外還有近一半家長選擇素質教育。它的概念相對寬泛,孩子各方面素質的培養都可以歸至這一範疇。其中,藝術、體育類課程相對傳統,也更普及;少兒變成、研學遊學類課程相對新興,但家長的認知度也在不斷提高。

圖為素質教育各細分領域,圖片來源《2017中國家庭素質教育消費報告》

而從調研及採訪情況來看,家長們普遍認為素質教育是“最貴的一門課”。

學費是一方面。

一位家長說,孩子去年學鋼琴,找的雖是琴行的普通鋼琴老師,一節課的課時費也要兩三百,之後更是漲到了四百五一節,是所有課程裡最貴的。

另一位家長則說,音樂美術等課程往往多買多折扣,因此去年,自己在一家美術機構一次性付款三萬多,囤了許多課,“付款的瞬間是真是很心痛,但劃算啊”。

至於遊學,一位家庭月收入約三萬的家長說,自己為了讓孩子去英國一個月,花了十萬。可看到孩子回來後長見識了,更自信了,認識了很多朋友,還想再消費一次。

學費之外還有一些附加支出,參加比賽就是其中之一。周園的女兒學少兒編程,除了日常課程,周園還會送女兒去國內、國外參加比賽。國內還好,國外去一次就要好幾萬。但周園說,參加比賽給了孩子不少學習動力,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看得見的成效,所以還是值得的。

時間上的付出或許相對隱性,卻同樣寶貴。

家在杭州的李彤對素質教育十分推崇。在她看來,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更好地生活,而音樂、美術、體育等都能幫助孩子抒發調節情緒,帶給孩子快樂。“比如有次,我和女兒在公園散步,女兒聽到了一首曲子,馬上停下腳步,閉上眼睛認真欣賞、感受。”

相比考級和比賽,李彤說自己更看重教育與生活的聯繫,以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體驗。她花許多時間瀏覽相關書籍、論壇、微信討論群;了解、考察、比較許多機構,包括一些不知名的、小而美的機構,然後為女兒“私人訂製”課表。課表甚至涵蓋財商、情商、故事閱讀等相對小眾的課程。

“整個過程非常耗費時間和心力。”她說,為照顧兩個女兒,自己辭去了不錯的工作,“所以很多時候,家長未必想把孩子隨便丟到一家培訓機構,然後不聞不問,他們只是要上班,沒有時間。”

教育類App:單價友好、種類豐富

相比於學科輔導和素質教育,購買一個教育類APP的開銷可以說是“相當便宜”了,卻同樣可以以小見大,滿足家長需要。

事實上,教育類app是今年各方討論的焦點之一。今年以來,教育類APP頻繁爆出內藏遊戲、洩露學生隱私、提供性暗示內容、抄答案“幫凶”等負面消息。拋開這些刻板印象不談,今年八月,教育部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著重強調要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

那麽,非學科教育類APP究竟在家庭教育投入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調查顯示,僅有9.6%的家長表示把資金主要用在教育類APP上,在四種學習型投入中佔比最低,甚至低於學校學雜費。即使如此,在許多優質線下資源無法觸達的地區,學習類APP還是成為了許多家庭的新選擇。

杭州全職媽媽張行有兩個女兒。大女兒10歲,上小學四年級;小女兒7歲,讀一年級。張行是堅定的“線上”黨,除了體育運動班不得不在線下完成以外,兩個女兒其余的教育支出幾乎都是在教育APP上完成的。

這樣的教育消費習慣已經保持了兩年。兩年前,張行在給孩子選擇課程時,發現許多心儀的課在杭州很難找到,因此,種類豐富教育類APP成了很好的替代選擇。

相對友好的單價也是許多家長青睞教育類APP的重要原因。張行給孩子們選擇的課程價格一般在每項300—400元,兩個孩子可以一起使用。

2018年,張行家的教育支出大約1萬元,不到家庭年收入的1/5,這樣的投入讓她感到負擔起來“比較輕鬆”,而她最滿意的教育支出也是教育類APP。“新的一年,還是會繼續堅定消費。”她說。

All in:高投入能否帶來高回報

相比於之前提到的這些教育支出,讓孩子讀國際學校、買學區房、送孩子出國等簡直可以說是“天價”支出。通常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意味著押上一個普通收入家庭的全部籌碼,而(或許有)的回報往往出現在漫長的若乾年後。

以送孩子出國為例。在深圳一所公立校任教的張林告訴芥末堆,去年,她決定將十歲的女兒送去國外,所有費用加在一起,大概三百多萬。“我一個人撫養孩子,這筆錢對我來說,當然是不低的花費。但我總覺得女兒年紀還小,性格又偏活潑調皮,國內的教育對她來說或許有些太急太滿了。”

孩子讀書的國家和國內有七個小時時差,每天下班後,張林都會同女兒影片,詢問她生活上是否適應,遠程指導女兒學習。即使這樣,她還是放心不下,“很想去國外陪讀,又不得不上班供她上學”。

也有朋友問她,為什麽要讓自己這麽辛苦?按部就班地在國內讀書不好嗎?但張林說,拋開孩子的感受不談,在深圳等一線城市,學生間的殘酷競爭從小學階段就開始了,為爭奪無比稀缺的名校入學名額,家長們給補習班送的錢甚至比送孩子出國更多,“而且他們還要花時間搶課、接送,我反而可以更專注在工作上。總之各有各的苦,我並不後悔。”張林說。

芥末堆注: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所提均為化名。

本文作者:9蛋、伏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