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化學諾獎得主萊維特:科學無需敬老,年輕人應更自信

諾貝爾化學獎常常被調侃為“理科綜合獎”,據粗略統計,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生物和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分別都獲過20余次諾貝爾化學獎。2018年10月3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採訪了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萊維特教授的說法為化學諾獎的“理科綜合獎理論”正名。他說:“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我對化學一無所知。我學過物理和數學,但是我從來沒有學過化學和生物。”

邁克爾·萊維特教授因“建立複雜化學體系多尺度模型,連接了經典物理學與量子物理學”而與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和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一同獲得201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萊維特教授十分關心中國青年學者的成長,他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談到,中國對於科學的熱誠讓他感到非常鼓舞。但他觀察到中國文化中的敬老傳統並指出,科學界不需要推崇敬老,“年輕的科學家有很好的想法,在科學中,好想法往往是新的東西”,他認為,老年人擅長舊事物,但不擅長新事物,“中國的年輕人需要更加自信,勇於提問”。

萊維特教授1947年出生於南非,父親是立陶宛人,母親有捷克血統,他本人於1980年成為以色列公民。萊維特在倫敦有一個叔叔和嬸嬸,他們都是生物學家。1963年末,年輕的邁克爾·萊維特訪問倫敦,那次倫敦之行在他心中下了生命科學的種子。後來,他與家人搬到英國並在劍橋大學修讀結構生物學博士學位。再後來,他成為了計算生物學的先驅。

在專訪中,邁克爾·萊維特還就中國青年研究者的特質、提出質疑和“挑戰權威”、大學教授創業等問題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展開了交流。

談中國青年學者:“科學界無需推崇敬老,年輕人需要更加自信”

澎湃新聞:您如何評價中國的基礎研究和青年研究者?

邁克爾·萊維特:我認為中國的年輕人需要更加自信,多問問題。中國對科學的熱誠讓我感到非常鼓舞,這一切都很好。我在中國的主要興趣是讓年輕人覺得自己很強大。很多年輕人都問我該做什麽,但其實他們必須自己想想該做什麽。

很多年長的科學家都不再優秀了,年輕人有非常多的的想法,他們必須有信心。中國有一種文化,對老年人特別的尊重。這對你的父母或祖父母來說也許非常重要。但在科學界,事情並非如此。年輕的科學家有很好的想法,在科學中,這些好想法往往是新的東西。老年人擅長的是舊事物,但不擅長新事物,就像互聯網一樣,有趣的應用程式是年輕人開發的,同樣的道理在科學中也是如此。

犯錯VS挑戰權威?“如果你不犯錯誤,那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澎湃新聞:丹·謝赫特曼教授在採訪中提出中國學生很怕犯錯誤,您怎麽看待?

邁克爾·萊維特:我認為犯錯是好事,我們需要學著犯錯誤。我認為如果你不犯錯誤,那是因為你不夠努力,這個道理對每個人都適用。在每一個領域,甚至政府,都需要犯一些錯誤。比如說,如果有人試圖跑得很快,那他們總會摔倒。有時候你努力做一件事情,一旦努力了,就有可能會犯錯誤。我認為我們應該教學生犯錯,當你犯錯誤的時候,你會從錯誤中學到更多。

澎湃新聞:同樣的道理是否適用於挑戰權威?

邁克爾·萊維特:挑戰權威取是一個單獨的問題,這取決於什麽出於原因。人們不該為了挑戰權威而挑戰。但是如果有人說,“永遠不要犯錯誤,總是要非常小心”,那我會說,“我挑戰這個想法”。我的觀點是,我們可以挑戰想法,但純粹挑戰某個團體或者權威是沒有意義。

諾獎影響生活?“如果諾獎得主能讓年輕人喜歡科研,那他們就應該這麽做。

邁克爾·萊維特:50年前,我20歲的時候,我看到電視上的諾貝爾獎得主,然後我說,我想我成為一個科學家。人們對諾貝爾獎得主的關注是一個長久以來的現象。我不確定這是否合乎邏輯,但把年輕人吸引到科學上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諾貝爾獎得主能幫上忙,那他們就應該這麽做。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不會接受到這樣的採訪,所以諾貝爾獎在某種程度上讓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但我認為,向人們展示“科學家生活是美好的”這一點非常重要。科學對人類非常重要,不是為了生意,也不是為了錢,科學是對每個人都有益的。同時,科學也永遠都是共享的,如果我在中國做科學,其他地方也可以共享。所以這是件好事。

談大學教授創業:“創業比科研更難,學生不能為教授的公司工作”

澎湃新聞:你如何看待大學教授創業?是否會影響高校科研和教育?

邁克爾·萊維特: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創業是個好主意,在我科學生涯的前20年,我沒有團隊,也沒有學生,但我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工作。二十年之後,我有了一個團隊,也開始與公司合作,我也一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科學很難,但創業更困難。從長遠來看,掙錢遠比拿到科研資金要困難得多。中國有很多創業者在創業,這是很好的現象,對社會也很有好處。但我認為還是需要讓一些科學家能夠專注地做研究。

澎湃新聞:從大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需要某種系統或規則來規範大學教授創業的情況?

邁克爾·萊維特:是的,斯坦福大學有一個有趣的例子。斯坦福有很多商業聯繫。四十歲的時候,我到斯坦福大學,那時候我已經有二十年的科研經驗了。起初我很驚訝,因為斯坦福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有自己的公司。但是,他們非常小心,例如,如果我作為斯坦福教授有自己的公司,那麽我的學生就不能為這個公司做任何事情,因為我的工作是幫助學生獨立科研。如果我的學生想離開科學界而去我的公司工作,那這是他們的選擇,我可以允許這種情況發生。不是說我會鼓勵他,但是我不會阻止。但我不能要求學生為我的公司所用。

澎湃新聞:你有沒有為企業工作過,例如以顧問的形式?

邁克爾·萊維特:是的,很多次。我很幸運,給一些大公司做顧問,雖然只是顧問,但我還是賺了很多錢。

談學科教育:“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我對化學一無所知”

邁克爾·萊維特:我認為跨學科培養人才非常重要。舉個例子,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我對化學一無所知。我學過物理和數學,但是我從來沒有學過化學和生物。但你可以慢慢地學習,一直堅持學習,例如利用互聯網,堅持學習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我認為,那些學科的分類,比如分成物理、化學是並沒有什麽的意義。大學裡有這些學科的分類,例如你是化學系的長官,你會雇用那些學化學的人,並不是出於什麽別的原因,只是你認為:他是化學系,那他肯定學過基礎化學,可以讓他來教這門課。

其實這不是個好主意。事實上,教育需要做出一些改變。我曾經有一個想法,那些可以在網上找到的任何知識都不應該再拿來教授給學生了。

談攻堅克難:“如果一家銀行總是虧損,你就不會去那家銀行存錢了”

談到教育基金是否應該持續支持在科研中經常失敗的科學家時,邁克爾·萊維特這樣說:我不知道,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那些成功的人往往似乎都再次成功了,這不是純粹的運氣。

其實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在任何領域,我們都沒有足夠的資金去一直支持一個總是失敗的科研人員,特別是如果有該領域的其他人取得成功的話。但如果那個領域的每個人都失敗了,那就還好。

可能有人會爭辯說,是因為有些課題太難了,所以我會失敗。但也許你應該同時研究一個簡單些的課題。在科學界,發表研究結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決定做一個非常困難的課題,也許你可以同時考慮做一個簡單的課題,這是個好主意。舉個例子,如果一家銀行總是虧損,你就不會去那家銀行存錢了,但是如果一家銀行說,這項投資是非常有風險的,另一個則安全很多,這樣混合起來,會好得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