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京味文學從腔調走向格局

“京味文學”是用北京方言,寫北京人,書北京事,有著鮮明的語言風格和創造題旨。“京味”作為一種風格現象,包括作家對北京特有風韻、獨特人文景觀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和個人情感。

不同時代,不同作家賦予“京味文學”不同的審美特徵。

老舍及其京味文學當然具有標準性意義。他通過對北京市民階層的多方面描寫,北京特有民俗、語言的多方位展示,用北京文化來透視民族文化,確定了京味文學旗幟鮮明的地域性、思想性和深切的人文關懷。

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京味兒文學,是一群外鄉作家建構的精神故園。老一代作家們在回歸傳統的文化優越感中書寫自己的價值觀。鄧友梅的《陶然亭閑話》以人物生活方式藝術化的呈現方式,抒寫他眼裡心裡的北京,尋找自己擅長的筆調。

90年代新京味兒作家更自信隨意,王朔用鮮活生動的文筆、幽默詼諧的文風,讓“京味文學”從沉鬱走向調侃。而葉廣芩的宮廷京味兒,似乎又是對京味文學“精神故園”的繼承和回歸。京味文學的審美從相對單一走向多元發展和共存。

文學是對時代的記錄和深思,京味文學多元的審美特徵,恰是體現了當今時代價值觀的多元化,以及新時代對文學的尊重和包容。京味文學也應該與時俱進,從小腔調走向大格局,顯示出更加巨集觀的時代特徵和世界眼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