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僧為什麽最喜歡八戒,而忽視沙僧還專門打壓悟空呢

惡念一起,疾病浸身;惡念一生,相貌可憎。

人有三種惡念,嗔心,貪心,癡心。唐僧的三個弟子,分別是三種惡念的代表。悟空代表了嗔念,八戒代表了貪念,沙僧代表了癡念。

八戒貪心有目共睹,悟空的嗔念是怎麽知道的?原來,浮屠山烏巢禪師早就說過“千年老石猴,那裡懷嗔怒”呀。至於沙僧的癡念,咱們慢慢說。

1.

風林秀曾經反覆說過,四大名著各自側重一個人生律條。《三國演義》揭示的是“天命”,《水滸傳》揭示的是“使命”,《紅樓夢》揭示的是“宿命”,而《西遊記》揭示的是“因命”。

“因命”是什麽呢?其實也是“物命”。乃是真正的宇宙源流,萬法宗妙。

唐僧曾經對悟空說:如何不愛物命?

悟空淚流滿面地說道:愛你我是沉香亭上的纖腰。

曾經有人問風林秀,玉皇大帝乃是道教仙尊,為什麽卻讓鳳仙郡守念佛經呀?此事我們可以要放大一下格局。

當年,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曾經說過,‘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旁門皆有正果。

菩提祖師此處說的“道”,並非狹隘地指道教之道。而是萬法源流的“大道”。之後,菩提祖師又說了三百六十旁門中的四大主流門派,分別是“流字門”、“動字門”、“術字門”和“靜字門”。

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這些,統統歸於“流字門”。

而菩提祖師給大家講的課,其實都是大道。書中這樣寫到,真個是——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所以說,誰要去追根菩提祖師到底屬於道教、還是屬於佛教,就真是著了相了。

既然有大道,三教合為一家不就得了,為什麽又分成了儒釋道呢?其實呀,這就要說到沙僧的癡念了。

對於一般人來說,從一出生,就要為一口“餌水之食”奔忙。《西遊記》中,千里眼和順風耳對玉帝說,那石猴服食了餌水之食,不久其金光也就潛熄了。

孫悟空一出生,眼中曾經有兩道金光,直衝鬥府,這才驚動了玉皇大帝。事實上,剛出生的孩子眼中也有這兩道金光,而且一直要到一兩歲。所以平時嬰兒眼中看到的世界跟大人們是不一樣的。這點相信許多人都深有體會。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餌水之食服食增多,眼中的金光也就徹底滅了。然後人的癡念就越來越重,越來越重,最後呢,老年癡呆了。

可以這樣說,如來佛祖的佛教法門,主要是針對癡念深重的這群人開設的課堂。下面咱們就先看看,沙僧的癡念到底有什麽表現。

在金兜山,悟空出去化緣,然後化了一個圈圈,讓唐僧、八戒、沙僧站在圈子中別亂動。悟空一走,八戒馬上就動員大家從圈子裡走出來了。然後一直往前走,就走進了兕大王的金兜洞。

當然,金兜洞已經變化過了,專門等著唐僧師徒上鉤呢。

八戒看見案己上有幾件背心。非要穿上不行。因為八戒貪心嘛,貪心的人就是喜歡佔小便宜,有便宜不佔他心中就癢癢。

咱們看沙僧是怎麽表現的。開始八戒跟師父爭論的時候,沙僧並不搭腔。直到一看八戒準備穿背心的時候,沙僧馬上說,我也來一件兒。

看到了吧,這就是癡念。癡念就是一種毫無主見的從眾愚念。他覺得,二師兄既然穿了,那我肯定也要穿。要不自己不就吃虧了嗎?但如果上當了呢?反正也是二師兄先上當的。這就是為什麽權健能讓那麽多人上當的一個最主要原因。

弄清楚沙僧的癡念,咱們就可以把悟空、八戒都結合起來講講了。

悟空的智慧明顯高於眾人,甚至高於唐僧。所以他看不得八戒之貪。在取經隊伍中,悟空與八戒的矛盾最為明顯。因為,八戒的貪是真貪,悟空的嗔更是真嗔。

八戒貪財、貪色、偷懶、搶功,總之就是見便宜、見榮譽、見利益就上,見困難、見危險就躲就讓。

那麽問題來了,唐僧為什麽偏偏最喜歡八戒,而忽視沙僧,還專門打壓悟空呢?

其實,不但唐僧喜歡八戒,現實中,不是也有許多人更喜歡八戒嗎?原因就是,八戒身上的一個特點,暗合了大眾的心理。

2.

現實中喜歡八戒的人,通常會給八戒身上貼一個標簽——可愛。

八戒到底哪裡可愛呢?就是他的率真。他的確很貪,但貪得率真,絲毫不藏不掖。這才是唐僧喜歡他的原因。還說前面穿背心那件事,沙僧明明也想穿,可他並不說。等八戒穿了,他也跟著去穿了。從結果看,他跟八戒的行為是一樣的。可八戒就清晰地表達了,而沙僧卻沒有。所以說,任何一個領導,都喜歡八戒這樣的人,人性的缺點暴露無疑,這樣的人好把控啊。而沙僧就不好把握。當然了,至於悟空,就更無法控制了。

沙僧的不好把握是“不說”,悟空的不好把控是“不服”。

控制不了悟空怎麽辦?那就必須找八戒來製衡他。所以,八戒的讒言就成了唐僧製衡悟空最有力的武器。本來,唐僧就想念緊箍咒咒悟空,可自己要主動念吧,顯得突兀和小氣。但是,有八戒一攛掇,自己的壓力瞬間就小多了。

這就是“術字門”的“術”啊。

六耳獼猴出現之前,悟空倍受緊箍咒的煎熬。我們知道,每一次悟空都是冤枉的。問題是,唐僧知道不?

唐僧當然知道。否則怎麽能夠當師父呢。問題是,唐僧念咒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悟空冤殺了那些人,而是要懲罰悟空始終不聽話。

大家還記得荊棘嶺嗎?當時有幾個樹精跟唐僧一起吟詩作賦,大家玩耍得非常開心。後來,悟空等幾個徒弟找來,樹精們就全自動躲起來了。結果呢,八戒一頓釘鈀,三五長嘴,連拱帶築,把兩顆臘梅、丹桂、老杏、楓楊俱揮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鮮血淋漓。

這時候,唐僧倒是也攔了一下。他近前扯住道:“悟能,不可傷了他!他雖成了氣候,卻不曾傷我,我等找路去罷。”

結果,八戒也並沒有聽話。而是索性一頓鈀,將松柏檜竹一齊皆築倒。

對於唐僧來說,人命是命,物命也是命。八戒無故傷了這麽多物命,唐僧最後也並沒有責怪與嘮叨呀。

唐僧並非是故意對八戒寬容,對悟空嚴厲。實則是,控制得了的,就可以寬容;控制不了的,才嚴厲。

唐僧這也是一種執念。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在女兒國,女兒國國王曾經給唐僧講過一段如來佛祖與一個老婦人的故事。

佛祖說,三界眾生,皆有佛性。明心見性,則可解脫。佛祖說法之時,佛光普照之處,許多眾生都見性成佛。可偏偏城中有一個老婦人,就是不信佛法。佛祖用智慧眼一看,這個老太太的果報成熟了,她該入我佛門了。於是帶著弟子們去渡她。

可是這個老太太遠比佛祖想象得固執,任你怎麽說法,老太太堵起耳朵就是不聽。沒有辦法,佛祖帶著弟子們就走了。次日,他告訴弟子目犍連,你去度化她吧。目犍連有些疑惑,心說,老師度不了,弟子怎麽有能力度他呢?佛祖說,你放心去吧。

目犍連就去了。結果呢,老太太跟目犍連非常投緣。在目犍連度化下,老太太也就修成了自己的正果。

老太太給目犍連講了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女子死了,許多人來來往往,沒有理會。突然來了一個人,看了這個女子一眼,給她蓋上一件衣服就走了。接著又來了一個人,把這個女子埋葬了。

老太太說,自己就是那個女子。佛祖是曾經給她蓋上衣服的人。而目犍連,就是曾經埋葬自己的那個人。如今,目犍連化身金蟬子,轉世唐僧西天取經,那個老太太化身女兒國國王偶遇唐僧,也算是前世因緣。

什麽時候誰遇到誰,都是因緣;誰度化誰,都是因緣。因到了,果熟了,自然也就瓜熟蒂落。如果果子不熟,與佛祖對面也是無緣。這就是《西遊記》中的“因命”。所以我們在《西遊記》中,要先學習有一種智慧叫等待。

來來來,最後來一首偈子詩收尾:

濟渡不造筏,漂淪為采花。善根今未種,何日見生芽。

出生三十年,當遊千萬裡。行江青草合,入塞紅塵起。

文:風林秀

參考文獻:《西遊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