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地雞毛:共享汽車的2019,就是共享單車的2018?

文 | 劉本迪

來源 | 投中網

2018年7月底,剛拿到駕照的王宣(化名),交了1500元押金,成為途歌的用戶。

王宣是一名在深圳工作的設計師,85後。途歌是一家共享汽車企業(又稱“分時租賃”),成立於2015年,總部在北京,在行業中,規模屬於中等。

王宣告訴投中網,使用的過程中,用戶體驗還算不錯,性價比也不錯,但是到了9、10月份的時候,明顯感覺到車輛在變少,“有時候會找不到車。”

發現途歌出了問題,是在11月中下旬。

當時,王宣因為出行需求的改變、以及找不到車的情況在增多,決定不再使用途歌,於是發起退款申請。但是等了一段時間後,退款進度還是沒有更新,於是王宣打電話給客服,“(對方)給了一些解釋,說在處理過程中,去幫我催,於是我繼續等。但是一個多星期之後,還是沒有退,於是我又打了一次(電話)。”

第二通電話讓王宣感覺到敷衍。

他在想,要回押金怎麽這麽難,途歌這家企業是不是出了什麽問題,於是上網搜索,這時候才發現,網上早已有相關報導……

“我覺得途歌不應該出問題”

實際上,2018上半年,網上就出現“途歌退押金難”的報導。進入2018下半年,相關報導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懷疑,這家企業是不是出了什麽大問題。

情況惡化得很快。2018年10月,要求退還押金的用戶,來到途歌位於廣州等地的辦公地。之後,北京總部也被用戶和上門討債的供應商包圍。有報導稱,現場的情況較為混亂、激烈。

有關途歌的最新消息是,2018年12月27日,途歌在西安和成都的辦公地,已無人辦公。另,北京總部疑似“人去樓空”。

共享汽車行業的重資金、重運營、投資回報期偏長等,都是途歌陷入危機的原因,但是除去這些之外,企業本身也存在問題。

在獨立汽車谘詢顧問張翔看來,途歌出現資金鏈問題,一部分原因在於,其是一家創業企業,背後沒有大集團的資金支持,“車企投資的(共享汽車)公司,比如上汽投資的EVCARD,力帆投資的盼達,資金相對充沛。”

在共享汽車企業“駕唄”的創始人、CEO徐征鵬看來,途歌的模式存在弊端。

“途歌用的是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成本上有劣勢,並且不太容易上規模。”徐征鵬表示,另一方面,途歌沒有自己的停車網點,而是使用公用停車場,這在一些場景下,存在找車難、停車費用高的問題。

王宣告訴投中網,最初使用途歌,覺得找車、停車並沒有不方便,使用過程中,用戶體驗也不錯,而且能感覺到,途歌在產品和服務上的用心,“一直在改進,比如停車範圍的擴大,比如加油卡的使用,再者,(燃油車)也不會像電動車那樣,有裡程焦慮。”

共享汽車技術服務企業“易微行”的董事長楊洋對投中網表示,途歌的用戶體驗,在行業裡做得不錯,“我們看了很多財務模型,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盈利和用戶體驗,企業只能二選一。途歌配置了大量的運維人員,超過千人,人車比高,因此他的用戶體驗好,但是財務模型就不好。”

王宣坦言,得知途歌出事的時候,自己頗為驚訝,“我覺得途歌不應該出問題,他們的產品還不錯,至少我覺得,產品本身不是出問題的地方。”

但是一個事實是:出了問題的途歌,其影響已經擴散到整個行業。

“坦白說,給我們造成了困擾”

業內普遍認為,2017年是國內共享汽車的元年。

雖然早在2011年,就有企業開始運營汽車分時租賃,但是行業興起和快速發展,是在2015年和2016年。

進入到2017年,政策支持、資本追捧、市場興起的大環境下,共享汽車進入爆發期,企業數量突破300家,規模迅速擴大——頭部企業的車輛數紛紛破萬。與此同時,融資新聞接二連三。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報告,2017年共享汽車共獲得融資764.59億元。

如果說2016年是共享單車之年的話,那麽2017年,共享汽車就是共享經濟“皇冠上的明珠”。

然而跟共享單車一樣,2018年的共享汽車光環漸失,甚至連共享經濟本身,都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2018上半年,滴滴、美團等巨頭的進入,讓行業尚能保持興奮,但是進入到2018下半年,途歌資金鏈問題的發酵,讓整個行業都有些灰頭土臉。

張翔表示,途歌在行業裡屬於“小有名氣的中型企業”,出現資金鏈問題,會對整個行業產生影響,“國內共享汽車的熱度,已經降下來了。”

徐征鵬告訴投中網,途歌出問題不僅對用戶、對投資人、對產業鏈上的合作夥伴造成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其他共享汽車企業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比如用戶,他與共享汽車企業的分歧變大了,可能就沒以前那麽信任了。”

“作為老用戶,其實有點痛心。”王宣說,“坦白說,願意使用途歌的人,可能並不等著1500塊錢的押金用急,但是他們的處理方式,讓人覺得氣憤。哪怕一次性退不完,分幾次退,作為我都可以理解。但是至少要給到一個具體時間,不能敷衍、不講信用。”

“坦白說,給我們造成了困擾。”徐征鵬說。

令人困擾的,不單單在於途歌事件本身,更多的是關乎一個問題:共享汽車作為一個行業,其本質究竟是什麽?

“途歌代表不了共享汽車”

2017年年中,吳銘(化名)經常在地鐵上看到EVCARD的廣告,看過幾次之後,他覺得使用流程頗為簡單,於是注冊成為用戶。

吳銘是上海一家廣告公司的銷售,90後。如前所述,EVCARD背靠上汽,是國內規模領先的共享汽車企業,車輛數超過四萬。上汽集團副總裁陳德美在2018年12月底表示,EVCARD平均每1秒鐘處理一張訂單。

吳銘告訴投中網,EVCARD的用戶體驗不算好,有時候找不到車,有時候預定好車了,上車之後才發現,車裡面沒有打掃過。此外,網點的停車位和充電樁經常被私家車佔用,“感覺他們有點管理不過來。”

張翔表示,重運營,是共享汽車的一大特點。

徐征鵬表示,共享汽車是一個線下色彩頗重的行業,“雖然利用了‘互聯網+’,但是本質上,共享汽車是汽車租賃的一種創新,本質上是相對傳統的行業,需要精細化運營。”

因此,對於“互聯網打法”所提倡的規模為王,徐征鵬不是很認同,認為規模應該基於運營。他坦言,一些互聯網創業型企業的“互聯網打法”,對行業造成影響,“我們現在跟停車場談合作,以前是500,現在要800、甚至1000,因為價格被哄抬上去了。一些互聯網創業型企業跨界(共享汽車),用所謂的‘互聯網打法’,破壞行業規則,到最後可能一地雞毛。”

楊洋對投中網表示,共享汽車不是互聯網生意,而是傳統生意,“途歌代表不了共享汽車。”

“一家企業經營中遇到困難很正常,一個行業裡,有企業出問題倒閉也很正常,但是這樣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夠體面。”徐征鵬說。

據了解,途歌方面給出的退款方案,是每天退15個用戶。按照這個進度,要到2019年年中才能退完。

“不是行業不好,重點是怎麽做”

現階段共享汽車不盈利,是幾乎公認的事實。多位行業人士對投中網表示,絕大多數共享汽車企業,目前不盈利。

途歌的資金鏈問題曝出之後,人們越發困惑:共享汽車到底能不能掙錢?共享汽車的未來在哪裡?

如前所述,徐征鵬認為,共享汽車屬於汽車租賃的一種創新,“汽車租賃這個行業是有利潤的,至少是微利。”

他同時認為,政策對行業利好,“發展好共享汽車,對於發展好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都很有意義,所以行業是享有‘新能源+’的政策支持的。”

楊洋認為,國內汽車租賃的“需求池”,會越來越大。

根據羅蘭貝格的報告,2018年,國內共享汽車的潛在市場容量,有望達到1.8兆元。

對於如何盈利,具體而言,投中網了解到的方式包括:車身廣告、利用技術提高車輛使用率、控制運營成本、尋找合作方(比如與商場、與長租公寓)、以及衍生服務。

根據羅蘭貝格的數據,一輛車的盈虧平衡點,是4小時左右的使用時長。也就是說,一天中,如果一輛車的使用時間超過這個時長,就是盈利的。而技術的進步,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徐征鵬告訴投中網,駕唄之前使用的舊款新能源車型,已經接近盈虧平衡點,“現在的車型會越來越好,續航越來越長,充電速度越來越快,聯網和自動駕駛也會越來越高級。用戶的體驗會更好,車輛的租賃率也會提高,盈利是有預期的。”

據了解,業內普遍認為,行業即將迎來一輪洗牌。一些企業將出局,行業集中度將會提升,會出現區域性的頭部企業。這被認為,對行業是一件好事。

“有些企業的出發點,很大程度上就是投機。”楊洋說,“其實有些投資人也是(投機)。”

吳銘告訴投中網,最近很少使用共享汽車,“有一次續航只剩10公里了,我找了半天,都沒找到停車網點,當時很擔心車就這麽停在路邊……我感覺(共享汽車)還需要很多改善。”

王宣則表示,共享汽車提供的產品本身是好的,滿足了一些需求,但是途歌出了事,要重新獲得用戶的信任,需要一段時間。

“不是行業不好,重點是怎麽做。”徐征鵬說。

2018年,共享單車的一切,是對整個創業創投圈的問詰:為什麽一個本來不錯的產品,到最後竟然一地雞毛。

2019年,共享汽車可以避免重複發問麽?

作者:劉本迪

坐標上海,關注汽車、房地產及新經濟

媒體/商務/轉載請聯繫:投中資訊小助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