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滬劇《敦煌女兒》甘肅行,援建大西北的“上海兒女”都來了

黃河岸邊的蘭州音樂廳,吳儂軟語的“上海聲音”滬劇第一次在這裡響起。但台下的觀眾卻對舞台上的所有都異常親切。

9月3日晚,歷時八年創作完成的《敦煌女兒》第一次回到“故事發源地”,來到了大西北,在甘肅省會蘭州正式演出。此次演出也是上海滬劇院應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邀請,在蘭州和敦煌分別參加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九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閉幕系列展演。

蘭州的演出是此行的首場,台上台下都滿溢著特別的情緒。舞台上,第一次來到大西北演出的劇組分外激動,每個人都鉚著勁要拿出最佳狀態。而劇場裡,大部分觀眾都和這部作品有著各種千絲萬縷的情感勾連。

當天的演出現場坐的滿滿當當,這其中,甘肅省文化及文博系統在蘭州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幾乎都來到現場,更有一群特別的觀眾,他們是 100多位支援大西北建設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上海兒女”。在看到新聞媒體上“尋找百位支援大西北建設的‘上海兒女’,觀看《敦煌女兒》追憶芳華”的活動後,他們從四面八方打了熱線電話報名,最後齊聚在劇場,觀看這部家鄉來的滬劇。

演出前的劇場大廳,這些有著相似人生經歷卻素昧平生的上海老鄉,在這個特殊的場子裡,開始用上海話交流起來。而看完演出,每個人都心生感慨,好幾位觀眾都對記者表示,“這部劇讓我們想起自己,想起自己的人生經歷。實在太感動了。”

8位上海援建大西北建設的代表和劇組合影。

在黃浦江畔長大,在未名湖畔學習,大學畢業就隻身來到了戈壁荒漠,從此開始了守護敦煌的一生。滬劇《敦煌女兒》講述的是“敦煌女兒”也是“上海女兒”樊錦詩把一生獻給敦煌的人生故事,同時也關於幾代敦煌人的堅守和奉獻。

舞台上,樊錦詩初到敦煌喝鹹水、點油燈、住土屋、睡土炕,和丈夫彭金章兩地分居19年,無人照看的孩子只能用麻繩綁在床上。直至樊錦詩成為敦煌研究院院長,日夜思考如何“永遠留住莫高窟”,“數字敦煌”最終成為功在千秋的文化偉業。

因為身處蘭州,又有很多與樊老相熟的甘肅文化界人士,台下觀眾對這些真實的故事大多非常熟悉,但當台上演至動情處,觀眾席不時會爆發出掌聲。掌聲既是給台上的創作,也是給台下那些真實存在的感動。

援建者來到現場看戲。

“看到樊錦詩的一生,我就想到了我自己的青春,想到了自己在甘肅成長、奮鬥的一生。我也是個南方姑娘呀。”74歲的曹劉珠是1967年甘肅民航在上海招飛選中的首批從上海來到蘭州的空姐,之後又參與了敦煌機場從無到有的建設。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女兒,她當晚和同樣援建大西北的老伴一起來看戲,《敦煌女兒》讓她百感交集。

在當天的演出現場,共有100多位相似經歷的觀眾。有1951年從上海來到蘭州參與甘肅金融建設的徐壬良和李福珍夫婦;1956年來到蘭州見證新中國首台130鑽機誕生的82歲老人陳德華;1965年從上海來到甘肅、多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專家徐賢倫等等。雖然在不同領域奮鬥,但他們都曾經是從千里之外的上海來到大西北,從此扎根甘肅。

尋找這些“上海兒女”的活動,也是《敦煌女兒》來蘭州演出之際,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蘭州晨報社共同策劃的。甘肅省文旅廳藝術處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上世紀50年代,有一大批上海人支援大西北建設走進蘭州,為蘭州乃至甘肅的建設奉獻了青春年華。樊錦詩也是其中的代表。我們想通過這個活動,能夠把劇中的精神放大到這麽一大群人,也是向他們一代又一代援甘建設者致敬。”

沒想到的是,活動發布後,熱線電話幾被打爆,很多老人還特地到報社講述他們扎根西北的難忘經歷。文旅廳原來隻預留了100張活動票,但因為報名踴躍,最後又從別的渠道調劑了20張票。演出最後,主辦方特地選出了其中8位代表上台,而全場觀眾也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向這些如今已經雙鬢染霜的老人們致敬。

而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也確實勾起他們太多的過往。曹劉珠就是17歲離家來到這裡成為首批蘭州的空姐,和她同行的9個人也都是嬌滴滴的上海姑娘。回憶起初到蘭州,一下火車看到的就是土路,上廁所都是在很遠的地方,晚上甚至不敢一個人去,吃不慣、住不慣、用不慣,每天晚上都要集體哭鼻子。而之後,她又成為了敦煌機場的首批參與籌建者,建設機場時甚至和同事們住過帳篷、睡過窯洞。所有這些,都和劇中樊錦詩遇到的一切如出一轍。劇中的太多細節都讓她想起了那些奮鬥的日子。

半個多世紀過去,已經跟老伴一起扎根甘肅大半輩子,她表示自己非常熱愛蘭州,但對上海也依然有著深深的懷念。如今,曹劉珠依然會每天晚上在網上聽滬劇,還能像模像樣地哼唱。小時候住在上海四川北路的她,至今仍然能說上海話,她說:“上海是生我養我,讓我成長的地方,但蘭州是我奮鬥扎根的地方。”

而徐壬良夫婦也是如此,但他們說,當時所有來到大西北的人幾乎都有相同的信念和理想:“大西北需要我們,再苦再難,都沒想過離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敦煌女兒》西北行演出的版本,新增了剛剛完成的多媒體制作,舞台上一尊尊佛像從白描到3D立體的數字化進程,直觀再現了敦煌的數字化保護成果。

在劇中主演樊錦詩的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說,“我們這次來是向大西北匯報的,八年磨一戲,對我們來說,精品永遠在路上。雖然這部戲還有不足,但有一點,我們為敦煌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講好敦煌故事,讓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在向敦煌精神靠攏。我們還要像敦煌人一樣,把這種精神傳下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