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股不同權對港股來說意味著什麽?

  本文節選自“雪球網”,作者為雪球號“廣發基金”。

  港股市場24年來最重大的改革已經來臨!4月24日下午,港交所發布香港上市制度改革的第二輪谘詢結果。

  根據谘詢結果檔案,谘詢結果檔案中所載的《上市規則》相關條文和指引信將於2018年4月30日起生效。這也意味著,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創新產業公司以及已在海外上市的創新產業企業這三類“新經濟”公司,自4月28日起便可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上市申請了。

  港交所在谘詢總結中表示,此次谘詢中的各項建議均得到市場廣泛支持,新上市規則將大致按建議所述落實,並在若乾細節上作出輕微修訂,以反映市場人士的回應意見。

  從這一刻開始,港交所進入“新機制”時代。未來港股就不再是“舊經濟”的代名詞,不少業內人士甚至預測,新機制下的港股市場將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既有A股投資者提升估值,又有外資在關鍵時刻能堅持支持,最重要的是股權稀釋了還能保持公司控制權。屆時,中國最牛的創新公司大都會選擇港股上市,港股市場可能會成為“新經濟+獨角獸”機遇下的價值窪地。

  不得不說,從“舊經濟”到“新經濟”,港股市場能有這樣的今天,真的很不容易。

  要知道幾年甚至幾十年前,我們對港股市場的認知還停留在“奪命金”、“竊聽風雲”和“大時代”的年代。

  在那些我們熟悉的電視劇和電影裡,電話決定了本周的熱門股票,大佬只需要幾個電話,就能利用買賣的價差輕鬆付掉外賣咖啡的費用;在銀行證券不分家的理財辦公室裡,客戶正邊喝著咖啡邊跟著理財經理一句一句地念風險提示,以完成她並不熟悉的高風險基金的購買流程。

  “丁蟹效應”在港股市場中仿佛有奇效,竊聽風雲也上演了一部又一部,神反轉的劇情每每都讓人驚歎不已……後來,港股這樣的形象就逐漸在我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這個市場充滿了傳奇,有的人能夠隻手遮天,也有的人可以逆天改命,而憑我的實力,也就頂多當個觀眾。

  然而現實中,港股真的是這樣子嗎?

  這要從十年前說起。

  2007-2017,港股消逝的十年

  從三萬點到三萬點,港股歷經了十年變遷,才終於走“回”到這一天。

  它像一個迷路的孩子,在外歷經風雨,跌跌撞撞。有一天,你突然打開家門,發現他就站在門口,雖然衣服上沾了灰塵、皮膚也曬得黝黑,但卻臉上帶著笑意,眼神炯炯發亮,充滿著少年青春而健康的氣息。

  十年前,大家對於港股牛市的預期甚至遠遠強於現在,香港地區經濟持續繁榮、QDII出海、“港股直通車”開通的預期……種種利好推動著港股不斷攀上歷史高峰。2007年8月20日,“港股直通車”計劃宣布,當天恆指大漲5.93%,在隨後的近兩個月內,恆生指數從21956點一路攀升至31958點,漲幅高達55%,多個交易日單日漲幅甚至超過1000點,與A股十年前的那輪牛市如出一轍。

  正當人們沉浸在對未來的美好希冀中時,“港股直通車”最後卻因條件不成熟等種種原因而無限期推遲。11月5日,總理接受香港媒體採訪,再次闡述了對“港股直通車”計劃暫緩的理由,消息一出,立刻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當日恆指下跌5%,跌幅達1526點。

  隨後的一年間,美國次貸危機、經濟增速放緩等種種因素的影響,恆生指數開啟了長達一年的持續下行通道。2008年10月27日,港股創下了歷史最低點——10676.29,那一天,很多人可能無法想象,恆生指數單日跌幅高達12.7%。從兩萬點漲到三萬點,漲幅55%,用時不到兩個月;而從三萬點跌到一萬點,跌幅67%,卻是長達一年的煎熬。

  遺憾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兩岸人民對北水南下的期待最終夢碎香江,相比那短短兩個月的牛市,更多人參與的卻是隨後的煎熬,人們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電影,更加篤定電影裡面說的港股市場就是這樣有如洪水猛獸一般的存在。

  然而,即使經歷過風雨,彩虹也並非就在眼前。

  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經歷歷史大底的港股伴隨著經濟的復甦迎來了一波小牛行情,指數從10676.29上漲至24988.57。

  在隨後的2011年,歐債危機籠罩全球,海外資金大批離港,港股市場再次迎來波動調整,市場再度回到低點;2011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恆指最終報收18434點。

  2011-2014年,港股開始了緩慢的攀升之路,隨著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的正式開通,兩岸投資者等待許久的那一刻終於到來了。雖然中途也有波折,但時至今日,港股的配置價值也逐漸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認可。

  今日港股:雖是一樣的配方,卻是不一樣的味道

  滬港通、深港通陸續開閘,港股已成為許多基金裡熟悉的投資範圍之一,南下資金超過6000億,企業盈利持續改善……種種的味道,都預示著兩地互聯互通投資大時代的到來。

  味道1:研究一公司,投資兩岸市場

  東方證券研報數據顯示,如果從市值上來看,目前中資股市值佔港股比例已達到60%,真正成為港股的中流砥柱。這其中包括H股(內地注冊、赴港上市的公司,如四大行、平安、太保等);紅籌股(境外注冊、香港上市、國有機構股權不低於30%、50%以上營收來自於內地,如移動、聯想等);以及中資民營股(境外注冊、香港上市、50%以上營收來自內地,如騰訊、碧桂園等)。

  對比1997年的港股市場,中資股市值已為20年前的22倍,在2000年之前,香港經濟是決定港股走勢的重要因素,而自2000年起,大量中國公司在港上市,中國經濟增長已成為決定港股走勢的核心要素。

  如今,“港股研究員”與“A股研究員”的界限已逐漸淡化,當前港股市場上,有流動性、有一定成交量的公司均以大陸企業為主,加之多家港股通標的公司在AH兩地市場均有上市,面臨著相同的經濟體系和經濟布局,對於標的公司的把握就會更加清晰和深入,在以基本面主導的投資研究中,通過深入調研所得到的結果,既可以用於A股市場投資,也可以用於港股市場投資。

  如圖,我們可以看出,隨著中資企業在港股市場中地位的不斷提高,A股及H股的走勢也呈現出極強的相關性,港股市場正在逐漸變為“A股海外版”的市場。

  味道2:投資一隻基,把握兩地配置

  目前,除了專注投資港股的滬港深基金外,其他混合型基金也均可有一定比例投資港股。作為內地投資者最了解、投資管道最便捷的海外市場,港股市場已經成為許多組合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H股目前來看,未來三五年也預計仍有20%-60%的折價。我們曾經舉過一個這樣形象的例子:原來這裡隻開了一家商場,人們沒得選,所有的東西都只能在這個商場裡買,現在開了一家新的商場,原來商場有的東西,新商場都有,而且還有一定的折扣優惠,當然,最受益的還是投資者,只要在這兩個商場裡面走一圈,來回對比下,就能挑出性價比最高、相對價格更便宜的東西。投資標的和範圍的多樣化,在任何時候都是強化資產配置的利器。

  味道3:AH市場,全球資金的青睞

  A股市場來看,伴隨著MSCI臨近,獨角獸回歸等利好因素,海外資金在未來將會持續的流入和配置A股,尤其對於QFII等海外投資者而言,他們更看重企業的經營品質、未來成長機遇等因素,因此,體現在A股上的增量資金我們仍然可以期待。

  港股市場來看,一方面,南下資金步伐仍未放緩,2018年年初至今每天仍有十幾至二十億的資金,這也是港股市場活水的來源;東方財富網數據顯示,近6月,南下資金累計達2400億元,歷史累計流入超8000億元,仍維持著較為強勁的態勢。同時,海外機構也意識到,這些年對於新興市場的配置可能過低,現在也在踴躍地進行增量配置。

  味道4:商品好才是真的好

  短期波動不改變長期走勢,香港市場在過去的50年中,曾經歷七輪牛熊,且大部分情況下均為熊短牛長。該被市場認可的價值,終有一天會被市場認可。我們投資的是企業而非市場,市場僅是企業的一種融資方式,投資者對企業的認可度最終會以市值的方式在市場上體現出來,而真實價值與市價之間的差值,就是我們可以提前布局的機會。

  目前,各行各業都在經歷著向龍頭集中的過程。即使面對著一個並不那麽景氣的行業,龍頭的利潤也依然是有增無減的。從前,一個行業可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現在,龍頭作為個別行業的優勢企業,作為被投資者篩選的企業,不但企業盈利仍維持著相對較好的態勢,未來也有更廣闊的市場太空和發展前景。

  市場短期的波動是偶然的,但優質企業的經營成長卻是必然的;摒除一些偏見和成見,在香港購買的某品牌手機和在內地商場裡購買的某品牌手機,並不會對產品本身的品質造成任何影響。如果你的運氣足夠好,也可能因為兩地市場之間存在的估值差、匯率差,通過比價以更優惠的價格買入這款商品。編輯:(胡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