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進口肉類冷鏈不能停?價格優勢明顯,進口豬蹄比國產便宜50%

記者 | 趙曉娟

編輯 | 牙韓翔

11月7日,天津新增本地確診病例1例,系天津海聯冷凍食品有限公司裝卸工人。而在11月24日,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張穎在天津第155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稱,海聯冷庫感染來源確定為北美進口豬頭。

雖然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稱,全國海關已進一步加大了進口冷鏈食品的檢疫力度,並已暫停出現員工聚集性感染企業的產品輸華,但這一病例的出現再次讓人們對於進口冷鏈產生了疑問。甚至有網友不斷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發問,為什麽不能停止冷鏈食品進口?

事實上,進口冷鏈食品根本不可能採用一刀切式的停擺措施。

因為進口在很大程度上有補充國內供需、平抑物價的作用。以豬肉為例,在今年生豬供應收縮的行情下,進口的需求更為旺盛。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進口豬肉290.6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133.7%;除5月份單月進口量增加86.2%外,今年其他月份的同比增速均超過100%。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生豬出欄量和豬肉產量同比分別減少19.9%和19.1%。

在我國疫情率先緩解、消費加速回補的階段,美國、加拿大、巴西、西班牙和德國等豬肉主要出口國的進口豬肉價格優勢明顯。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我國豬肉進口均價從今年1月份的每千克22.4元持續跌至8月份的每千克16.5元,與8月底全國農批市場每千克48.42元的豬肉平均售價相比,豬肉進口價格優勢較大,一定程度上推動進口量增加。

而如果沒有這些豬肉補充,8月份的平均豬肉價格可能遠高於48元一公斤。

禽肉也是如此。美國家禽和雞蛋出口委員會組織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從美國購買了價值4.18億美元、累計28萬噸禽肉產品,佔同期美國禽肉出口總量的12%,創5年來新高。它們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抑物價的作用。

另外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雞爪。

和國外消費和飲食不同的是,中國消費者喜歡吃雞爪和雞翅。而國外更多是雞胸肉或者大塊的琵琶腿為主,對雞爪和內髒的需求較低,由此正好形成了市場需求的互補。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前10個月,中國進口凍雞 62.5萬噸,其中雞翅逾21萬噸、雞爪近16萬噸,佔同期凍雞進口量約63%。

這些雞爪進入中國之後,會進入餐廳或者小吃店,以豉汁蒸鳳爪或者泡椒鳳爪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消費者面前。一方面,這些雞爪的價格低廉,也能夠平抑一些成本。此外,它們也能夠滿足中國市場消費者對於雞爪的需求。

不只是雞爪,還有豬蹄也是這樣。

中國不僅是全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豬蹄需求國。我們曾經報導過,被中國人視為美味佳肴的豬蹄,在其它很多國家,往往是和豬內髒等豬副產品一起用來製作寵物飼料,或者被當做廢品處理掉,因此也被稱為“豬肉垃圾”,由此形成了巨大的價格差。東方艾格農業谘詢師馬文峰曾對界面新聞表示,進口豬蹄比國內豬蹄便宜50%。

所以,要為了防止新冠病毒傳播而徹底切斷進口冷鏈並不現實。

目前海關方面已經加大了對於進口冷鏈的檢測。至於為何最近不斷出現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在會上表示,一方面目前國外很多國家正處於新冠疫情暴發期,各種物體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裝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汙染,而新冠病毒在低溫下存活時間長,因此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就可能成為跨境遠距離運輸攜帶新冠病毒的載體。

另一方面,各部門、各地近期加大對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抽檢,隨著檢測頻次、頻率及覆蓋範圍的增加,發現陽性的概率也隨之增加。

“這從側面說明,我國在加強物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表示,目前全國抽檢監測的陽性率為萬分之零點四八,並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裝。

對於進口冷鏈肉類食品引發的消費擔憂,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在市場上銷售的進口冷鏈食品都是經過檢測的商品,目前是安全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貴強也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消化道感染,現在肉蛋魚、海鮮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但進口冷凍食品的供應鏈還是因此受到了影響。

李志鵬所在貿易公司以進口牛肉為主營業務,數百噸來自巴西和阿根廷的牛肉通過船運漂洋過海停靠至北京、大連、上海三個港口,李志鵬所要做的是根據訂單幫客戶提貨、賣貨、回款。但在牛羊肉的銷售旺季出現了相反的情況,30櫃的貨以往一個月就賣完了。現在全部賣掉得45天,還得在朋友圈“吆喝”。

而余亮所在的進口貿易公司運營者豬肉和雞肉進口的業務,雞肉來自美國和白俄羅斯,牛肉和豬肉則分別來自巴西和美國。

這些產品通過船運停靠到上海、寧波和天津港,余亮的公司將這些進口的冷凍肉以整集裝箱的形式賣給一級批發商,再由這些批發商逐級銷售並入市場終端,對於一些需求穩定的客戶,往往會直接從港口將貨物提走。

11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消殺要求之後,打亂了提貨流程,也間接打亂了一部分企業的下一步採購計劃。

余亮告訴界面新聞,其公司有7櫃貨應該在11月初到港,但這批貨因為臨時變更運輸船只會晚於計劃到達時間,如果按原計劃月初到達,按照和客戶約定的臨港提貨,此刻應該早就交易完成並拿到回款。

但現在趕上天津冷鏈工人感染,全部貨物要進行消殺和核酸,無法和之前一樣臨港提貨,必須得進倉庫,這會讓成本增加,更要命的是回款周期變長,這對小企業而言壓力非常大。

而李志鵬們還在承擔成本上漲的壓力。全面消殺一個櫃需要增加2000元成本,因為核酸檢測和全面消殺等環節,清關過程需要排隊更久,部分貨品還因為滯箱費導致成本上漲。

“以往清關需要排隊一周,現在需要多久只能靠運氣,這都不算什麽,關鍵是本來牛羊肉冬天是旺季,今年很慘淡。”李志鵬說。

如果進口冷鏈食品的貿易商變得消極起來,余亮判斷,對於國內的供需而言最終並不是好的結果,很可能會引發價格波動。

(根據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李志鵬”“余亮”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