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應該是最冷門的“十年最佳”了

前兩天,昆汀評過去十年(2010-2019)電影十佳。

被問到第一名時。

他非常確定——

毫無疑問,因為它就是最好的,它碾壓了其他競爭對手。

不僅如此,對它的盛讚還包括:

“貼近這個時代,又超越這個時代!”(《聖路易斯郵報》)

“里程碑式的電影!稱為21世紀的《公民凱恩》也不為過!”(《Access Hollywood》)

“當代的《教父》!”(《Screen Junkies》)

誕生整整10周年了。

每過一年,都覺得它更超前——

《社交網絡》

The Social Network

故事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馬克·扎克伯克創建Facebook的傳記片。

電影的結構,以祖克柏的三場質詢劃分——

分別面對哈佛、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

著裝微妙變化——

第一次穿拖鞋出場。

第二次T恤。

第三次還是極客宅男風,但衛衣裡已經打起了領帶。

“第四次”。

面對的是美國國會質詢,原因是Facebook被爆出把8700萬用戶數據不當洩露給政治谘詢公司劍橋分析。

祖克柏西裝領帶,眼神中寫著認真和無辜。

至少監視者願意解讀成這樣。

許多人心疼說,看這咄咄逼人的議員,把小扎逼成什麽樣了。

至於真實的祖克柏,誰會知道呢?

我們可知的是他創造的“最”——

電影講述了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2020年4月底,Facebook繳納罰金50億美元, 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達成和解,這是該機構史上收到的最高額度的罰金。

《社交網絡》改編自本·麥茲裡奇的暢銷書《Facebook:關於性、金錢、天才和背叛》。

許多人從中看到了一個自私、冷漠、眾叛親離的“渣男”。

這又是真實的祖克柏了嗎?

Sir不相信。

或者說,Sir不相信導演大衛·芬奇的野心,僅僅是為了給祖克柏作傳。

比起忠實於原型。

電影借羅生門中的祖克柏,書寫的是一個時代寓言。

說起這部電影。

首先想到是它暴風驟雨版的台詞。

臃腫嗎?

舉個例子說。

第一場戲,普通的酒吧閑聊。

短短兩分鐘,話題包含中國的天才數量,SAT分數,賽艇運動員,哈佛的精英俱樂部與美國總統,好友去年的石油投機生意,夾雜著反問與交鋒……

全都經過精雕細琢。

雖然絕大多數觀眾第一遍很難跟得上馬克的節奏。

導演和編劇刻意強調,利用剪輯和台詞,提速,提速,再提速。

信息密度,是《社交網絡》電影的觀感,也是《社交網絡》代表的網絡時代的特徵。

為了讓演員適應這個節奏,足足拍了99遍。

同時,因為編劇艾倫·索金的要求,這場戲又幾乎沒有任何即興發揮的地方。

這是為什麽?

達到一種語言上的精確。

如果拋開成見,仔細看台詞,你會發現。

短短幾分鐘,傑西扮演的馬克已經幾乎展現了這個人物身上的所有特點。

自負,炫耀自己SAT滿分。

自卑,對俱樂部的吹捧和羨慕,對好友投機生意成功的嫉妒。

敏感,抓住女友的語病大做文章。

任性,對女友的生活妄加揣測。

以及在情商方面欠缺,比如對女友學歷的嘲諷。

一個渣男,書呆子的形象基本成型。

簡潔,凌厲。

電影上映的2010年,Facebook市值高達250億美元。

十年時間,Facebook的市值已經突破6500億美元。

無疑,日後的人們看祖克柏會是洛克菲勒、教父般的風雲人物。

而且他更年輕,創造的商業帝國更龐大。

一個以更大加速度攫取財富的傳奇。

可能溫文爾雅,坐在辦公室裡敲敲代碼完成嗎?

至少電影不會選擇如此枯燥的故事版本。

我們願意相信,在金錢的風暴中,一定包裹著某種初始欲望的內核。

《社交網絡》選擇了——

性。

電影開頭。

對於馬克來說,追逐名利代表的俱樂部。

馬克直言不諱。

而酒吧的名字“Thirsty Scholar Pub”。

除了求知之外,Thirsty的意思,饑渴的單身漢。

《社交網絡》毫不避諱地把幾乎所有進步的改變,都建立在一層性衝動之上。

女友和馬克分手,實則帶走了電影主要的女性色彩。

因此,馬克陷入了一種性焦慮之中。

他寫部落格罵前女友,發明facemash侮辱女性。

注意看兩個前後銜接的鏡頭。

這是祖克柏用來比較兩個女孩的算法公式。

下一幕,切換到鳳凰俱樂部,便是兩個女人貼身熱舞,供台下的紳士選擇。

這便是網絡初始的魅力——

它將某種階級壁壘中的特權。

扁平地分發到大眾手中,讓每個人都(仿佛)接觸得到。

建立哈佛關係網的溫克萊沃斯兄弟,也是方便大家以哈佛學生的頭銜,在網上約炮。

社交網絡,為生理欲望的發泄提供了一個新渠道。

所謂的名利,成功,最終不過是對追逐欲望的遮遮掩掩。

電影最後有一場戲說明了人性的凋零。

在肖恩·帕克粗暴地把愛德華多驅逐出去後。

馬克很難過。

此時,新來的實習生,吸引了馬克的注意。

肖恩說,這女孩和他有關係。

注意此時馬克的表情。

更有趣的是,肖恩看到了馬克桌子上的盒子,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很多人認為那是名片盒。

但Sir覺得不是。

MCM是德國的奢侈品牌。

肖恩一定是發現了這是馬克準備追女孩送的禮物。

然而馬克接下來的微表情暴露了他的真實想法。

所謂成功的意義是什麽?

是更加難過地壓抑自己,如履薄冰。

還是最終向欲望妥協,在哪個不知名的溝裡翻船。

名利能將一個人改變得面目全非。

但又有一些東西,始終無法改變。

這是人性的詭變與頑固。

成功,必須要經過背叛嗎?

這是許多人看完《社交網絡》會問的。

但在Sir看來。

與其說是被判。

不如說是他躲避了一次次傳統規則的收編。

否則,就不可能成就前所未有的Facebook,因為沒有路徑可以依賴,沒有意見可以聽從。

電影舉了兩個例子。

溫克萊沃斯兄弟,出身名門,身材健碩,學業優異,精英俱樂部成員,還是運動健將,幾乎就是馬克曾經最羨慕的那類人物。

甚至他們也最先提出了建立哈佛關係網的想法。

但。

他們的想法始終還是old school。

他們隻邀請哈佛學生,只有Harvard.edu的郵箱才能注冊,這還是傳統豪門圈子的那一套。

他們利用網絡,卻沒有真正遵從網絡的規則,去構築一個新世界。

有意思的是,發現了祖克柏被借鑒的溫克萊沃斯兄弟,決定遵循哈佛紳士的道德,避免與馬克撕破臉。

甚至為他說好話。

電影有一幕很有意思——

在英國,溫克萊沃斯兄弟以微弱優勢輸掉了劃艇比賽。

然而此時的Facebook卻已經跨過大洋,風靡英國高校。

在互聯網時代的競爭,晚一步,可能就是咫尺天涯。

此後,《社交網絡》祖克柏的一次次決裂,無不是和新與舊有關。

比如按照常規相反,網站有了訪問量,就開始找廣告商。

比如合作夥伴愛德華多還要去紐約實習……

互聯網的未來就在矽谷,他合夥創建的公司就是Facebook,他竟然還要跑到別的公司實習。

這些在祖克柏看來都陳腐得不可理喻。

這是是兩人日後分道揚鑣的裂縫。

我們當然記得電影最後一幕,祖克柏等待前女友通過好友申請,一次次刷新界面……

也記得他對前女友的種種傷害。

強化了他一個混蛋的形象。

其實電影還隱藏了另一條愛情線。

即他和合夥人,也是唯一的朋友,愛德華多。

愛德華多發現了因為Facebook侵權寄給馬克的律師函。

注意他們的台詞。

愛德華多說的,是我們。

而馬克的回答,是我。

在導演和編劇看來,這場戲可能是前期,最讓馬克感到不滿的一場對話。

他對Facebook的掌控力受到了質疑。

而愛德華多的侵略性讓他緊張。

而這種被激起的控制欲,逐漸滋生,成為兩人最大分歧。

這種分歧,直到肖恩·帕克到來,徹底引爆。

演員賈斯汀·汀布萊克在採訪中用了一個精準的詞形容肖恩·帕克在本片中的地位——

情婦。

第一次見面。

他侃侃而談,愛德華多的女友也被他的風趣打動。

注意看他的一個小動作,伸出手去摟住女友。

這說明對面的人觸發了他的防禦機制,他對自己的地位產生焦慮,不得不宣誓一下主權。

然而肖恩·帕克撬動的並非是愛德華多的女友。

而是他的兄弟祖克柏。

他們在洛杉磯的房子碰面,祖克柏沒有來給愛德華接機,他本來就一肚子火,這時開門的還是肖恩·帕克。

一個:怎麽是你?

一個:總算要攤牌了。

分明是正牌見小三的情形。

而前一幕,肖恩·帕克來開門時,導演給他安排的動作——一邊接電話,一邊做飯。

顯然是家庭主婦的做派,暗示他已經登堂入室,取代愛德華,成為祖克柏房子裡的“女主人”。

因為他,有社交障礙的天才馬克見識到了世界的豐富多彩,也注定了他與愛德華多的分道揚鑣。

注意這崇拜的眼神,馬克知道了他想成為的樣子。

此後,他開始走出窠臼。

在酒吧裡,一場大型的PUA之後,他認可了肖恩·帕克的價值。

就像一個居家好男人終於開始沾花惹草。

但之後有一場戲,Sir認為是馬克全片唯一一次爆發,用台詞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在愛德華多停掉了維持公司運轉的信用卡之後。

馬克爆發了——

這段台詞揭露一個真相:

這個天才少年的內心一直是一個自卑的可憐蟲。

而自詡為他的夥伴、摯友的愛德華多,竟然連更改Facebook的情感狀態都不會。

潛台詞是什麽?

是愛德華多從未重視過Facebook這項事業。

所以,兩人的分手,真是祖克柏單方面的背叛?

就像電影第一次出現現實中的訴訟場景,馬克就做出了反駁——

女友的證詞中很多不真實。

這才是電影的態度——

資本,一個愛情故事。

商業傳奇,有各種各樣的解說。

可是一段感情中孰對孰錯,只有當事人才說得清。

或許,也一樣說不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