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黨參配丹參,陳皮配青皮,能治這類病

黨參配丹參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有補氣作用,性質和平,不燥不膩,為肺脾氣虛之要葯。氣能生血,氣旺津生,又有養血、生津的功效,故也適用於血虛、津虧之證。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功能活血通經、涼血消腫、清心除煩。婦人明理論》雲:「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

二者合用,補氣養血效果增加而不會導致氣機鬱滯、瘀血內停。

另外,丹參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進胃黏膜恢復,起到消炎生肌的作用,慢性胃病每用之。口乾舌燥、胃陰虛者,多用北沙參配丹參;大便乾燥者,多用滋陰潤燥的玄參配丹參。

青皮配陳皮

二葯均為理氣佳品,青皮力猛,沉降下行,主疏肝膽,破氣滯,散結止痛,主治肝鬱諸證;

陳皮力緩,溫和不峻,質輕上浮,主理肺脾氣滯,長於健脾理氣、燥濕化痰。脾胃為後天之本,「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當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治療各類疾病過程中應始終顧護脾胃功能,即「存有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

二葯配伍,一升一降,疏肝解鬱,健脾理氣,既提高理氣消脹的功效,又不致傷脾礙胃,用於肝胃不和氣滯證的治療,效果頗佳。

白芍配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歸十二經,有補脾、潤肺、解毒、緩急等作用。可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能緩解拘攣而止疼痛,還可緩解藥性之峻烈。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有補血斂陰、平肝柔肝的作用。白芍、甘草相合即是古方芍藥甘草湯,治療胃腸疾病中肝脾失和之腹中攣急作痛以及瀉痢腹痛等。常用來治療頑固性腹痛、胃痛或脅痛。

二葯配伍,屬酸甘配對,白芍柔肝斂陰,甘草甘緩調養,合用養陰補虛之力增強,並有緩急止痛的作用。研究表明,白芍中芍藥苷有抗炎作用,甘草含甘草泛酸,有保護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因此,芍藥、甘草對胃黏膜有修復作用,也常用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

柴胡配鬱金

柴胡味苦,性平,歸肝、膽經。可升可散,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又能升舉清陽之氣,且可疏散肝氣而解鬱結,為疏肝理氣之要葯。

鬱金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肺經,體輕氣竄,其氣先上行而後下達,既人氣分,又達血分,涼血活血,為疏肝活血之要葯。

兩葯配伍,一氣一血,氣血並治,可增強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之功,用治情志失調所致的胃痛、脅痛有妙效。

芡實配蓮子肉

芡實味甘、澀,性平,歸脾腎經。其味甘補益,味澀固斂,既能扶脾氣祛濕邪以止瀉,又能益精以固下元。

蓮子甘、澀、平,人心、脾、腎經,養心、益腎、補脾、澀腸。芡實較蓮子偏於固腎澀精,並能除濕,蓮子較芡實長於益脾,且能養心寧神。

二者性能相近,都能補脾止瀉、益腎固下。常將二者合用,治療脾胃虛弱、久瀉不止。

仙鶴草配白及

仙鶴草苦、微澀、辛,性平無毒。歸肝、脾經,能消積補虛,治「脫力勞傷」。又具收斂止血之效。

白及辛、甘、涼,歸肝、胃經,能補肺生肌,化瘀止血。

二者均有止血之功,歷代醫家均視為治療內外諸出血證的要葯。止血而不留瘀,用於上消化道出血、潰瘍出血、胃炎出血的治療,功效奇佳。

茵陳配虎杖

茵陳味苦,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善滲濕而利小便,可清熱化濕,退黃利膽。

虎杖味苦,性寒,歸肝、膽經,能燥濕清熱,可清熱化濕,利膽退黃。

二者合用,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肝膽所致的黃疸。治療消化系統口乾口苦、心煩易怒、納差不食、胃脘堵悶、舌苔黃厚膩等濕熱證,療效亦優。

金銀花配野菊花

金銀花味甘,性寒,人肺、胃、心、脾經,質地輕揚,氣味芳香,既能清氣分熱,又能解血分毒,善治外感風熱,表證未解、裡熱又盛的證候。

野菊花味苦、辛,微寒,歸肺、肝經,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善治癰瘡疔毒、咽喉腫痛等。

兩葯配伍,可增強涼血活血、清熱解毒之力,又可疏通氣血而消腫止痛,用治口腔潰瘍、咽炎、扁桃體炎有奇功。

赤芍配白芍

白芍味苦、酸,微寒,以補為功,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之功;赤芍味苦,微寒,以瀉為用,具清熱涼血、化瘀止痛之效。白芍酸性收斂,以補為功;赤芍味苦疏通,以瀉為用。

兩葯配伍,一斂一散,一補一瀉,互相配合,增強清熱涼血、養血活血、柔肝止痛之功,凡胃痛、腹痛、脅痛用之有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