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家文物局回應重建圓明園建議:不了,謝謝

劃重點

國家文物局網站上公開了對全國人大代表閻建國關於“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的答覆。

答覆稱,圓明園遺址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國被侵略、被殖民的歷史見證,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鍾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至此,多年來引發人們議論的“重建圓明園”的話題,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但歷史能否重建,遺址有無意義,文物保護的價值幾何,這些話題需要答覆的,可能還有很多。

重建派與廢墟派

圓明園為圓明、長春、綺春三園之總稱,是我國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宮苑之一,1860年和1900年先後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所毀。1988年,圓明園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

時代幾經變換,大水法等劫後廢墟依然矗立園中。

當國家文物局的答覆公開後,坊間媒體,網友紛紛表明立場,認為“重建圓明園”是個荒唐的建議。

但事實上,這個話題並非今年初現,而是一個討論已久的話題。

幾十年前,學界就曾有過關於圓明園重建的探討,甚至還出現了“重建派”與“廢墟派”兩大陣營。

“重建派”主張,由於財力物力條件的允許,重建或修複圓明園可以恢復民族往日榮光,“廢墟派”則主張歷史不容抹殺,圓明園不同於其他文物,其精神意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遠遠超乎其物質實在,圓明園有且只能有一種方式存在,那就是時下的遺址狀態。

浙江古籍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圓明園重建大爭辯》一書,收錄了自1980年以來有關圓明園重建的多方面文章,對爭論進行了歸納、總結和分析。

如今,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社交媒體,繼續著關於圓明園的探討。

在知乎上,“是否應該重建圓明園”的問題被瀏覽了142601次。即便是提問者在問題備注中強調“應該”與“有必要”是不同的,人們的回答依然是立場鮮明,勢如水火。

高讚回答認為,圓明園從完整狀態到目前的廢墟狀態這一過程,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發展的許多事件,一般國際上把承載這種負面信息的文物稱為“棘手遺產(difficult heritage)”。這種負面信息被視為文物的價值之一,對研究社會發展變遷具有學術意義,對所處國家和文化具有警示意義,按照鼎盛時期的樣貌重建就是對這種價值的毀滅。

反對意見則認為,在不勞民傷財的情況下重修,既是文明輝煌的展示,也是給人民一個遊樂、欣賞的場所。這些再也不是曾經封建君主的獨有,而是人民和人類的共有,重建後的圓明園將是一座人民公園。

幾十年過去了,重建派和廢墟派從未達成過共識。

新圓明園與圓明新園

國家文物局的答覆一經公開,光明日報於11月12日發表名為“重建圓明園,這個話題該罷休了”的評論文章,文章表示,重建一個“形似圓明園、勝似圓明園”的園林並不困難,浙江東陽已有一處。商家投資建造的“仿圓明園”,終究是仿品,吸引的遊客非常有限。畢竟,歷史文物的價值,永遠不單單是一處園林、一群建築。建起新圓明園,毀掉了一本愛國主義的教科書。

文中提到的浙江東陽的“圓明園”,曾因媒體的發酵引發軒然大波,只是那時還沒有熱搜。

位於橫店影視城內東陽圓明新園,以1:1的比例修複了北京圓明園建築95%,景區佔地面積達到了6200畝,建設資金高達300億,於2016年建造完成,其中有80億用於自身的建造,剩下的220億則是用於園林陳設的購買。

圓明新園的建造一波三折,項目進度也曾因審批被擱淺,甚至曾有專家指出,橫店創始人徐文榮興建圓明新園屬侵權行為,會追求他的法律責任。

徐文榮認為,北京圓明園目前僅是遺址,圓明新園是按照圓明園圖紙仿建的全新的園林景觀,談不上侵權,他曾對媒體表示,“我一個農民,希望通過建圓明新園,長一長中國人的志氣,揚一揚國威,錯在哪裡?造圓明園是我一生最大的文化夢想。”

除浙江東陽外,珠海市香江區同樣有一處名為圓明新園的景區,佔地面積為1.39平方公里,以北京圓明園為原稿,按1:1比例精選圓明園四十景中的十八景修建而成,於1997年2月建成開放。

在北京之外,已有依圖紙重建的新景區,為何還要重建圓明園遺址?

這也成為了人們的困惑之處。

拆舊建新與修舊如舊

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用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牆拆毀時,梁思成和林徽因撫磚痛哭。

1953年文化部組織的歐美同學聚餐會上,林徽因衝動地指著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說“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由於城市化建設的需要,一段歷史時間內,拆舊建新與修舊如舊的案例比比皆是。

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通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評估檢查發現的問題,對山東省聊城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南省洛陽市、陝西省韓城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5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力的城市予以通報批評。

被通報批評的5個城市存在,在古城內大規模拆建並進行房地產開發、在古城內拆真建假、在歷史文化街區違反規劃大拆大建、在古城內成片拆建、破壞山水環境、搬空歷史文化街區居民後,街區長期空置等問題。

有部分觀點認為,遺跡或是破損的建築或者物件,喪失了本身的使用和審美價值,拆除重建後對於人們理解歷史了解文化有更好的幫助。

殊不知,廢墟的文物價值就在於其殘破過程的歷史真實性。正是這種真實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為它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活的歷史化石或活的歷史教科書。

無論是意大利的龐貝,還是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或是羅馬的競技場,當然還有北京圓明園,在成為永恆的藝術瑰寶的同時,同時也昭示時代和歷史的變化,圓明園的修建過程恰恰是中國由盛到衰的過程,它建造的歷史恰恰是西方文化複興、科技發展、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大步前進的歷史,所以它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是見證了近代中國衰退的歷史。

對於圓明園的修複和重建,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博士研究生朱強有著自己的看法。

“早在2000年,通過政府、專家的論證,曾頒布過一版《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它明確了要恢復全園的山形水系、植物景觀、園路橋涵等,以及重建10%以內總面積的古建築等多種保護與展示舉措。但20年過去了,距離完全落實這份規劃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朱強表示,關於保護好西洋樓遺址(包括大水法、海晏堂等)、不進行恢復重建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但對於其他因多種歷史原因損毀而消失的中式園林及建築,是可以通過複建重現的,並且相關歷史文獻和圖檔依據較為詳實,只是由於史料龐雜和分散,具有一定的研究難度。

在朱強看來,重建的部分被毀的古建築的做法在國內外十分常見,在圓明園內可以承擔實際功能,如展品的陳列、活動的開展以及提升遊客服務水準等,這些功能是現在圓明園遺址內比較薄弱的內容。

“很多網友認為重建圓明園就是要把西洋樓的斷壁殘垣接上,這可能並不是建議者的初衷。”

有人認為,想要重現圓明園昔日的盛景,借助數字動畫技術,呈現數字化重生在技術上並非難題,遊客可以通過VR或AR等手段虛擬遊覽萬園之園,甚至可以重現曾經的戰火。

當視覺遊戲結束,歷史重新照進現實,一片斷壁殘垣的荒涼所帶來的反差,也許比重建的花花世界,更震撼也更有價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