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施一公:沒有高考,就沒從農村走出來的人才

作者|施一公

來源| 教育思想網

ID|eduthought

在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下,讓農村孩子、家境貧寒的孩子、在山區的孩子,擺脫自己世世代代的出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施一公認為:沒有高考,就沒有現在一批非常優秀的科學家、企業家、社會精英從農村走出來。

你的想法,遠遠重要於外界的看法

我來自河南省東南部的一個小地方駐馬店,最後走出來了。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我特別有感觸,也特別感慨,特別感謝這個大時代。我在想,如果沒有這個大時代作為背景的話,也許我就在駐馬店了,這輩子也不會走出來。

我在駐馬店生活了11年,那裡既是我的家鄉,也是我感情最深厚的地方,我到哪都講我是駐馬店人。我在鄭州上了高中,1985年到清華大學讀本科。在清華,我提前一年畢業,本來要走上工作崗位,但後來決定出國留學。1990年-1995年,我在美國東岸的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生物物理博士學位。兩年博士後,1997年底我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做助理教授,一直到我回國。2006年我決定回國,2007年在清華建實驗室,到今天整整十年。這一路走來,大家覺得我肯定順風順水,很順利,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一開始並沒有下定決心做學問,決定做學問以後,我發現了做學問的奧妙又特別感慨。而因為我來自小地方,很多機會一開始並沒有,最後一點一點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才得到了很多機會,所以特別有感觸。

作為總結,我想說,只要好好走你的路,總會能達到你的目標,我是相信這一點的。在我的實驗室裡,包括現在面對清華的學生,我都會這樣叮囑他們,你自己心裡想的,你信仰的東西,遠遠重要於外界別人對於你的看法和整個社會的輿論,這是非常關鍵的。

我的學生裡邊有一位叫做柴繼傑,原來在大連輕工業學院學造紙,曾經他走的路非常崎嶇,但是他現在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我用他的例子給大學、中學、小學學生講,你們只要不放棄自己的想法,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達到你的目的。

我在河南省的時候生物比較差,數學物理還不錯,化學比較一般,為什麽最後選擇學生物?因為當時有老師跟我講,21世紀是生物化學的世紀,當時還沒有生命科學,那個時候生命科學還是研究特異功能什麽的。我當時特別激動,我在想化學和生物一結合就有了生物化學,是不是將來有生物物理、生物數學、生物電腦、生物工程,當時我沒有聽說過,都是自己瞎想的,當然現在都已經產生出來了。我相信,我們有探究未來世界的需要,這對於我來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學生物以後,我拚命地想學好,但因為沒有打好基礎,遇到很多困難。在清華,我在生物系裡是比較差的。出國的時候,包括到國外,我的生物成績也是比較差的,我1990年、1991年的時候,生物學成績經常勉強及格,為了拿到獎學金,只好去數學物理系選幾門課拿滿分,把生物的60分提上來。直到後來我才一點一點學出感覺,到博士三年級、四年級的時候,才發覺原來生物是這麽回事。

當時沒有人告訴我生物是一個領域,數學是一種方法。如果知道這個區別的話,我會更快一點,我老想拿數理思維想生物學問題,不完全是這樣的,所以我走了不少彎路。直到博士四年級以後,我才對生物產生濃厚興趣,才堅持下來,一旦有興趣以後,加上我認為生命科學確實是很偉大、很了不起的,一發而不可收拾,現在回都回不去了。

做研究,不能太著急

我在清華總是對學生講,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太著急。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學生,給我寫信說,因為我的親人得了癌症,或者得了什麽病,我一定要去做製藥研究,甚至有的同學在清華跟我說,不想學習了,想趕緊去製藥公司。其實對我來講,這也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

前沿最尖端的製藥研究實際上完全來自於大學創新、研究所創新,我們的基礎研究,推動整個世界的發展,這是根本的。大家有的時候會特別重視應用研究或者簡單的最後一步,但是不要忘了基礎,像蓋大樓,地基打不深,樓一定蓋不高一樣。

作為一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我在1997年去普林斯頓大學做助理教授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與製藥公司有關係,我就是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沒有想到我們2000年的一篇文章發表後,第一時間就有製藥公司打來電話。

我獨立的科學生涯有20年了,感想是:如果在生命科學領域做基礎研究,反而更可以對製藥產生深遠的、重大的影響。所以過去20年間,我也從事了一些對跨國製藥公司的指導谘詢工作。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基礎研究做好了以後,再來製藥,再參與醫學和製藥的研發,效果可能更加顯著,而不是急急忙忙先去,因為當時沒有把基礎打好,可能只能做邊角細碎的工作,反而擔當不了重任。

中國教育“均值很高,方差很小”

中國現在教育模式的成績是巨大的,這要肯定。我相信大家都同意這一點,中國學生經過小學、中學的培養以後,競爭力非常強。我覺得我們中學生的平均水準,在世界上,很有可能位於前列。

我們的教學如此嚴謹,如此發達和先進,使得我們的學生中學畢業以後平均水準非常高,大學畢業的時候平均水準也非常高。大家有的時候很納悶,為什麽都這樣了,中國的科學技術還沒有領先於世界,中國的基礎研究還沒有領先於世界?非常簡單的道理在裡面,不是我第一個提出這個理論,但我認為是事實,就是因為均值和方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我們中國人的教育模式比較單一,我們希望學生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後,所以我們的均值非常高,但是方差很小,這反映在我們的大學教育、中學教育、小學教育中。

美國的學校恰好不是這樣的,他們是均值並不是很高,但是方差非常大。有的時候我在比較,比如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我個人認為,如果按照畢業生的平均水準測算,清華大學生的考試能力可能都超過MIT。但如果比較每個學科前五名,無論是電腦、化學、生物、物理還是數學,我懷疑我們都不佔優勢,因為我們的方差太小。但是這種模式也有這個問題,那就是老師、學校太喜歡管,太喜歡按計劃實施,太喜歡給一個框子框著學生。

怎麽解決這個問題?我也很躊躇、猶豫。經常對個體好的事情,對整體不好,人通過細胞凋亡代謝,整體才能健康。對於社會來講,整體和個體存在非常大的矛盾。

簡單一點講,公平和卓越是矛盾的兩個方面,過分強調公平會損害卓越,但是必須要強調公平。

怎麽樣在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下,讓農村孩子、家境貧寒的孩子、在山區的孩子,擺脫自己世世代代的出路?沒有高考,就沒有現在一批非常優秀的科學家、企業家、社會精英從農村走出來。

在保證教育機會公平,又受東方文化影響的社會中,怎麽樣鼓勵創新是一個社會性問題,不是一兩個人、一個部門能解決的,需要一個社會的思考和整個文化的改變才能夠實現。

要為了好找工作而選擇專業嗎?

我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被問到“要為了好找工作而選擇專業嗎?”這個問題,我想反問,將來學了生物或者學了任何一門科學的學生,會吃不飽肚子,能夠缺衣少穿嗎?不會吧。

我覺得我們是人,不是簡單的動物,吃飽了喝足了,如果不缺衣少穿,為什麽要這麽擔心少掙幾塊錢,多掙幾塊錢呢?如果我們最後無論是學習也好,研究也好,還是做什麽也好,最後的著眼點是什麽工作掙錢多,什麽工作能夠生活得更富足,對年輕人來講就太狹隘了。

我在很小的時候,還經歷過缺衣少食的時期,但即使那個時候,我們仍然覺得科學很偉大,覺得科學可以改變社會,可以讓中國富強,在這種思想地潛移默化之下,我們都想要做一點事情,做科學家、做工程師。其實就是這種動力,讓我們這一代人往前走。

不知不覺,這個社會變得“現實”了,“現實”到最後大家在比,沒有走入工作崗位之前,在中學時就開始比,將來學什麽掙錢多。我都50歲了,我也沒搞明白,為什麽人在中學、在大學都想哪個專業掙錢多去學哪個專業,這不是一下開始把自己做價賣了嗎?

我會問所有選擇進入清華生命學院一年級的大學生:你們多少人覺得進了清華以後,學生物以後,將來還會為柴米油鹽發愁?如果不會的話,為什麽不堅持下去?我覺得我從來沒有被這些牽著鼻子走。有的時候,我覺得作為一個科學家,作為一個從事專業研究的人,我很自豪。  

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覺得誰的錢多、誰的地位就高,第一次見到比爾·蓋茨時也沒有這麽覺得。我很敬佩他,因為他把錢捐給窮人,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在我的價值觀裡,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把錢和我自己的價值之間加上一個什麽關係,我並不是說不需要錢,也不是說錢是壞東西,但是錢是要拿來做事的,所以我只要相信我做的事情能給社會帶來價值,能讓我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可以了。

本文轉自教育思想網,作者施一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