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種“土著”植物都有一個故事

春天裡芳香撲鼻的丁香花、初夏時節大街小巷彌散的槐花香、秋日裡街頭金燦燦的銀杏葉,還有遍染山野的元寶楓以及在城市綠地中無須澆水、施肥、打藥卻能保持勃勃生機的綠色苔草……這些被稱為“北京土著”的植物不僅存儲著老北京人濃濃的京味兒記憶,更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的精心引種和選育下,成為更能抵抗環境變化的北京良種而繼續繁衍。

根據北京植物志(1992)記載,北京地區有土著植物1790種,其中土著樹木有247種及變種,約佔華北地區野生樹種的80%,6成以上的土著樹木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可直接用於園林綠化、美化或作為育種的原始材料;而土著地被植物種類繁多,達1000余種,其中二月蘭、苔草等50余種地被植物已經在頤和園、天壇公園、香山公園、陶然亭、紫竹院等北京多家市屬公園綠地中示範應用。

北京土著植物

在這些數據的背後,是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園林科研人員默默的付出與日複一日的堅持,更蘊含著他們對於這些北京土著植物以及北京這座古都最深沉的熱愛。

元寶楓低海拔照樣變色

培育團隊爬過野山翻過綠化帶

“北京土著樹種就是北京土生土長的樹種,像國槐、暴馬丁香、白蠟、黃櫨、臭椿、元寶楓,這些都是,它們在抗寒抗旱和抗病蟲方面能力比較強”,北京市園林科研院彩葉喬灌木引選育團隊負責人王永格介紹說,“北京土著樹種的引種工作起步比較早,解放前有些樹種如油松、側柏、欒樹、珍珠梅、榆葉梅、太平花等通過長期引種馴化,已成功應用於城市綠化中,這些土著樹種也成為了曾經老北京城裡的一道風景。解放後至今,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園林中關於北京土著樹種的應用更加豐富,景觀效果也在逐漸提升。不過看似簡單的土著樹種選育過程卻常常凝聚幾代科研人員的心血,像現在北京秋天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有著血紅葉色的‘麗紅’元寶楓,就歷經了20多年的選育過程,非常不易。”

元寶楓的選種工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科研人員認為,元寶楓不僅葉形秀麗,果實獨特似“元寶”,變色也比較多彩,而且抗旱抗寒,基本靠自然降水就可以自然生長,非常適合在城市綠化中栽種。不過由於受海拔、空氣濕度和晝夜溫差的影響,城區裡應用的元寶楓多數變色效果並不好。

為了搜集到在城區低海拔變色優良的元寶楓植株,科研前輩幾乎跑遍了北京各個角落,並連續多年對變色豔麗的元寶楓植株進行跟蹤觀測,采集表現穩定的母株種子進行播種,然後對生長出來的元寶楓再進行觀測和篩選,“一個樹種采集回來,播種後需要觀測三五年,再花三五年觀測性狀的穩定性,期間需要漫長和枯燥的觀測記錄、對比和篩選,一般選種周期十幾年很正常”,等到王永格的團隊負責接手的時候,元寶楓的選育歷程已經到了決選階段,“這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優中選優地把入選的元寶楓從幾十株縮小範圍到了10株以內。”

從2003年開始,王永格和育種團隊的同事利用比色卡、色差儀、分光光度計等儀器設備對元寶楓的葉色進行比對和數值測定,每年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團隊成員每周都要記錄葉色變化的詳細過程,遇到溫度驟然出現變化的時候,哪怕是在休息日,也會第一時間趕回部門,查看和記錄元寶楓的狀態。最終,有著血紅葉色,而且在低海拔城區仍能完成葉色變色的“麗紅”元寶楓在北京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

“複興門橋區、明城牆遺址公園、香山公園正門還有城市副中心現在都有‘麗紅’元寶楓,每當在城區看到這些在秋季葉色熾紅的自育元寶楓,都覺得特別開心和自豪”,王永格告訴記者,城市綠化中看似簡單的一個北京土著樹種,其背後科研人員付出的艱辛和承受的寂寞恐怕只有育種人自己最明白,“我們曾形象地把自己比喻為‘高學歷的城市農民’,包裡永遠裝著本和筆,隨時記錄並畫出符合育種目標性狀植株的生長位置,然後連續跟蹤觀測,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做著同樣工作。有時候為了尋找符合要求的育種母株,無論是高速路旁的綠化帶還是人跡罕至的山野,我們都會去。”雖然這份職業背後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但王永格卻和很多園林科研人員一樣,自帶一份苦中作樂的豁達,“記得我們去健翔橋附近的綠化帶觀測母株,需要翻越欄杆才能進到綠地裡,我們都會隨身帶著工作證,還會穿上黃馬甲,因為這還曾經被市民當成過交通協警。我們這個工作很多時候都需要在外邊跑,像現在在做的北京土著樹種臭椿優株選育工作已經連續觀測了4年,從西邊的門頭溝到東邊的通州,每年北京最熱的季節,團隊成員基本都是早上6點出門,晚上8點多收隊,還要整理數據,測量果實大小,雖然辛苦,但是當自己培育出的品種廣泛應用到城市綠化中,我們也是由衷的高興。”

苔草從山間長到城市

科研團隊山上一待就一天

在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的北京“土著植物”展示基地裡,被喻為“京草”的苔草算得上是這裡的“明星”植物。“您看它不僅株型優美、觀賞性高,同時養護方面也很原生態,不澆水、不施肥、不打藥”,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梁芳指著一簇簇綠意盎然的苔草介紹說,“我一開始接觸時覺得就是一堆野草而已,有必要專門馴化和選育麽?後來多次到野外調查、采樣,才發現原來苔草是不可多得的優良北京土著植物。而且苔草從北京的山間野生走向城市綠化,也凝結了幾代園科院科研人員的心血。”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課題組便開始了對苔草的引種工作。“光咱們北京就約有35種苔草”,從2003年開始,為了對苔草的引種進行研究,同時也為了能增加更多自主培育的彩葉苔草品種,梁芳和同事幾乎踏遍了苔草種類密集的房山和懷柔的大大小小自然保護區,從上方山、雲蒙山到喇叭溝門、青龍峽都留下了他們采集苔草種子的足跡,“我們經常要滿山遍野去尋找野生苔草的身影,基本都是一早出發,帶上幾個大餅,背上水,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天,都是沒路找路,常常一腳下去,落葉到膝蓋,特別容易扭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選育,目前北京也有了自己的土著彩葉苔草品種,“之前一般彩葉苔草都是從國外進口,不過它們葉色多為棕褐色,不鮮亮,不適應在北京生長,無法越冬,價格還貴”,梁芳充滿驕傲地告訴記者,“經過多代科研人員的傳承和研究,現在我們已經選育出了適應北方地區的苔草長綠期品種、矮生品種和彩葉品種,像彩葉的‘銀妃’澇峪苔草葉子邊緣是銀色的,可以增加觀賞性,也填補了國內苔草新品種選育的空白。”

目前“園科”澇峪苔草和“京研”青綠苔草兩個品種已通過了審定,並專門確定北京地區為適宜推廣的生態區域。其中“園科”澇峪苔草應用最為廣泛,最早應用於陶然亭公園、天壇公園,接著在北海公園、動物園、植物園等公園綠地中進行了大面積示範應用;“京研”青綠苔草先後於香山公園、紫竹院公園、頤和園等綠地進行應用。

馬上就訪

將有更多土著植物

應用到城市綠化中

隨著國家對城市綠化和生態環境的重視,土著植物的深入挖掘和應用將成為未來綠化的一種趨勢。2014年習近平主席考察內蒙古綠化時指出,隻搞“奇花異草”不可持續,盲目引進也不一定適應,要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副總工、園林科研院院長李延明介紹說,依托土著植物、生態治理等科技成果,結合公園綠化改造,市屬公園在景觀營造方面近些年正在逐步提高兼具觀賞性、低耗性和適應性土著植物的應用比例,推動公園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其中,北京野生土著樹種的引種、馴化和選育也將是園林綠化應用和育種行業的發展大方向。近幾年市園科院開展了大量課題研究,對土著樹種資源加大了普查、引種和馴化力度,陸續引入了小葉白蠟、齒葉白鵑梅、六道木、中國黃花柳等種類。通過逐步引種馴化,今後會有更多低耗高抗、符合國情地情的優良土著樹種應用到城市綠化中。

另外,在北京土著地被植物應用方面,自2006年起園科院及市屬公園陸續開展了20多個課題研究,篩選出二月蘭、蛇莓、苔草等兼具觀賞性和適應性的鄉土地被植物50余種,這些野生地被植物不必每年播種,生產繁殖速度快,而且節水,無須施肥及病蟲害防治,養護成本低。同時提出了“鄉土花卉組合”應用技術,更多低養護、高景觀的研發成果將在頤和園、天壇公園、香山公園、陶然亭、紫竹院等北京多家市屬公園綠地中出現。(圖片來源與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