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六成日本逝者,最終與曹縣棺木為伴

“劈劈啪啪”的鉚釘聲中,孫阿姨在位於山東曹縣的一間工廠內,將繡著櫻花的粉色絲布整齊地釘在一塊塊桐木板拚成的長方形木箱上,雖然木箱看起來有一兩米長,但重量僅有三四十斤,兩個十歲小孩就能輕鬆抬起。

孫阿姨告訴第一財經1℃記者,這些繡著櫻花的“布箱”,是日本人火葬親人時用的壽棺。數天后,這些布棺將被巨輪運往日本的橫濱港,之後被日本的品牌商分銷往各地的壽材店。

孫阿姨不會想到,自己正以櫻花布棺為媒介,與萬裡之外的日本友人,發生著最直接的聯繫。而她所在的山東曹縣,也因為出口各種各樣的精美棺材,逐漸成為日本棺木市場的主要供應者。

目前,曹縣棺木在日本市場處於主導地位,但長久以來,這一產業在當地屬於邊緣經濟,而它所處的木材加工行業又整體面臨轉型困境。

搶佔日本六成以上市場

今年55歲的李如啟,是曹縣雲龍木雕的創始人,有近20年棺木產銷經驗。他在接受1℃記者採訪時說,每天公司要向日本發3個集裝箱棺木,每年有1億多元(人民幣,下同)的銷售額。

“每五個仙逝的日本人裡面,就有一個用的是我們的壽材。”李如啟說,作為當地最早的棺木產銷廠家之一,僅雲龍木雕一家,每月就要向日本發兩萬套棺木,佔日本市場的20%。加上德弘木業、大恆興木業等廠家,僅曹縣一個地區,就佔據日本棺木市場60%以上的產銷份額——關於市場份額,目前有不同說法,當地媒體曾經援引相關數據稱,日本棺木市場上九成產品出自曹縣。

一個位於山東西南的偏遠縣城,如何悄然成為日本棺木市場的主導者?

當地人將這種源起,歸於縣城西北部的莊寨鎮。

從曹縣縣城出發,驅車沿329省道一路向西北方向走,當路邊開始出現大片細木工板、刨花板、膠合板等木材加工廠時,莊寨鎮便到了。

戶籍人口僅10餘萬人的莊寨鎮,是全國最大的桐木加工出口基地。一份由莊寨鎮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1982年,莊寨鎮開始出現第一家桐木加工廠,當時丁寨村的十幾戶村民看到村莊周邊生長有大量泡桐樹,萌生了成立桐木加工廠的想法,由此帶動整個莊寨鎮的私營企業、個體加工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初期的經營者,大多是一家一戶的個體從業者,以桐木拚板等初級產品加工為主。

數十年間,當地政府針對產業的落後現狀提出“個十百千萬”的產業發展規劃,此後,600余家企業和2000多家個體加工戶,次第出現於莊寨鎮和周邊30多個鄉村。

最終,這個面積不過64平方公里的小鎮,每年因木材創造的產值達500億元,幾乎相當於一個普通中部縣城的體量;而每年加工的300萬立方木材,如果在一個標準足球場上壘起來,高度能有420米。

當地90%以上的人口,都從事生態板、家具板材等木材加工相關行業。“我爺、我爸都是老木工,他們常年給十裡八村的老人打壽材,我從高中畢業,就跟著爸爸學做木匠。”不過,李如啟說,他的第一桶金,不是來自木匠,而是來自雕刻。

曹縣真正與日本棺木結緣,是2000年前後。當時,日本經濟結束了高速增長,棺木廠的利潤也在日漸下滑,但工廠雕刻師傅的工資每天高達八九百元。為了降低人工成本,一些棺木廠開始慕名去公司的原材料發貨地曹縣,希望將工廠的木工雕刻業務外包。

“他們聽說曹縣的木材加工有名氣,就跑來找外貿部門,讓推薦幾家做木工雕刻的企業,我們企業規模不大,但接的外地業務多,外貿部門的領導就推薦了我們。”李如啟說,對方看了雲龍木雕的一些雕刻作品後很滿意,雙方簽了協議,交由他們代工。

不過,李如啟很快發現,如果只是為這些棺木廠提供雕刻配套裝務,就會一直被他們牽著鼻子走,“他們說不合格就不合格,他們說降價就降價。”李如啟跟妻子商量,雲龍木雕要想做大,就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他們能做的,咱們也能做,他們能在日本賣,我們也可以到日本賣。”

趁著在上海舉行的一個華東交易會,他們將產品帶到會上展銷。很快,這些質量媲美日本廠家、價格更低的棺木,引起前來參展的日本品牌商關注,並最終與雲龍木雕簽訂代工協議,由此打入日本市場。

彼時,日本市場的一口棺木能賣4000多元,雲龍木雕的工人一天工錢只有10元,日本雕刻師傅的工資相當於國內的80多倍。而且,日本棺木大多採用實木,而莊寨鎮的木材已經升級到更輕質的空心桐木了——同樣一立方木材,實木只能做三四口棺木,空心木卻能做幾十口,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由此,日本棺木廠由生產商轉型成為銷售商,一些廠家轉而與雲龍木雕合作開發空心楊木等新工藝棺木。

隨後數年間,當地更多木材企業盯上日本棺木:2006年,已經從事20余年傳統桐木板材加工的德弘木業開始將業務轉向日本棺木市場;從1991年就開始向日本出口桐木拚板的大恆興木業也調整業務方向,轉型生產日本棺木。這些企業的棺木出口量日益增多,雲龍木雕、德弘木業的年出口量均高達20萬套以上。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說,曹縣棺木崛起的背後,其實是中日兩國勞動力成本變化的結果。“從198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人口老齡化,勞動力開始出現老化現象,並最終導致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難以為繼。與此同時,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大批勞動力被解放,如曹縣這般的人口大縣,本地勞動力密集,本身又有產業基礎,很快便抓住了商機。”

不入流的生意

2017年,日本一家電視台赴曹縣實地採訪,報導了日本九成棺木產自中國山東的這座小城。實際上,在曹縣,這個生意很長時間遭受偏見。

德弘木業總經理馮香雲說,這個行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難入一些當地企業主的法眼,原因是“晦氣、不吉利”。

“剛開始我們做這個行業,大家都很計較,有的甚至說,你做這個行業,你兒子能不能找到對象?”馮香雲向1℃記者回憶,當地不少做木材生意的老闆,到現在都非常忌諱“棺材”這個詞,“有時我去參加一些會議,同行一聽你是做棺材的,就躲得遠遠的。”

德弘木業進入這個行業之前,和當地大多數加工廠一樣,也是做板材生意。

“做板材是一個簡單的初加工,沒有技術含量,產品的行情也就5年左右。”最終,無論是大小個體戶,還是其他的企業,一看板材有利潤,紛紛跟進,把利潤壓縮得越來越低,德弘木業沒辦法,只能轉去細分行業,做一些精細加工,於是選擇了棺木製造。但不少同行覺得,做棺木沒面子,不願意去幹。

雲龍木雕剛起步時,也不受待見。該公司總經理蔡秀芳說,前幾年,曹縣建了一個工業園區,雲龍木雕也想去,但園區內幾家企業聽說後,紛紛跑去找園區領導抗議。即便現在,雲龍木雕80%以上收入來自棺木市場,傳統木雕市場也日漸式微,他們卻始終不敢改名。

這個行業的各個環節均碰了不少釘子。比如物流,產出的棺木需要由貨車運到青島港口,但司機來取貨時,一看是棺木扭頭就走。後來,再有貨車司機來,他們只好委婉地說,這是準備運往日本的工藝木箱。

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最終讓當地一些板材初加工企業,錯過了最佳的轉型機會,這反而讓雲龍木雕、德弘木業等最先進入的企業快速壯大,現在兩家企業均佔有日本棺材市場20%以上的份額,並擁有一批忠實客戶。

這些已經在日本市場打開局面的企業,最初面對這個全新的市場也有過茫然和碰壁。

馮香雲說,剛開始轉型特別困難,雖然廠裡有30多名工人,卻沒有一個人了解日本市場,研發人員按照中國習俗,將棺木設計得笨重、豪華,結果發現這並不是日本市場需要的產品。而且,看似簡單的棺木需要200多個配件,剛入行的時候,一方面沒有固定的配件供應商,另一方面沒有批量採購的成本優勢,成品質量參差不齊,成本比同行高出不少。

“日本的壽材上有供家屬瞻仰用的小木門,按照要求,小木門在開關時,合頁不能發出一點兒響聲,否則就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但當時車間裡聲音雜亂,我們根本驗不出來。”後來,還是把日本的客戶請到工廠蹲守了一個多月,手把手地教,並分別提出一系列質量標準,他們才逐漸摸出門道。

據從業者介紹,日本市場十分喜歡輕巧、精美的棺木,特別是棺體外蒙布裝飾的布棺。於是,廠家紛紛尋找空心桐木等更加輕質的木材,同時篩選高檔布料進行包裝,要求布料不能松皺,不能有任何汙染,並配以精美的刺繡等工藝。這樣的產品迅速受到日本市場的歡迎。

“現在公司新員工入職,前3個月我們都不讓上崗,讓他們學習日本的文化和禮儀。”馮香雲說,她一直教導員工,他們不是在產出一個產品,而是努力幫助逝者家屬通過棺木這個載體找到靈魂的寄托。

李如啟說,雲龍木雕在轉型之前,每天的銷售額不過數十萬元,現在,每天的銷售額就有幾百萬元。“剛開始做那幾年,售價高,匯率高,毛利也高,能有30%。”這幾年,雖然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都在漲,但公司每年都在開發新產品,毛利依然可觀。

1℃記者在莊寨鎮看到,目前棺木製造企業大多已經不是單純進行棺木的生產與銷售,而將產品線向整個殯葬產業拓展,比如壽衣、壽被、骨灰盒等,以及其他相關的各種配件。

轉型困境

儘管名聲在外,但曹縣整體從事棺木加工的企業沒有想象中多。

包括李如啟在內的數十名棺材從業者向1℃記者證實,整個曹縣從事日本棺材出口的企業,有規模的不過5家左右。更多企業的主營業務,仍然是傳統的人造板(生態板)初加工。

莊寨鎮是全國重要的人造板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桐木加工出口創匯基地,桐木製品出口量佔全國同類產品的70%。

“(生態板)沒啥技術含量,這些產品一看就能學會,找三五個工人,再湊倆錢,一個小工廠就開起來了。”莊寨鎮木業協會會長車法升說,也正是因為傳統板材的進入門檻不高,稍微有點技術、資金就能乾,結果大家一哄而上。一些企業為了生存,一塊生態板(約2平方米)隻掙兩三塊也賣,最後把各項成本一刨除,不但不賺錢,還可能虧錢。

“一些工廠本來有十幾條生產線,現在最多只能開三四條,剩餘的根本不敢開,(因為)沒訂單。”同時兼任華升木業董事長的車法升說,現在莊寨鎮的木製品加工業,已經到了最困難的時候,“如果不轉型升級,到了一定時候,這個產業可能就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可能會敗退,把自己做死。”

既然傳統板材業務不好做,棺木製造這樣現成的成功案例擺在面前,當地多數企業為什麽不轉型升級?

車法升稱,現在市場本就不景氣,一些企業擔心萬一轉型升級不成功,連這麽多年積攢的老本都折進去了,根本不敢輕易嘗試。“我又勸他們,既然你們有顧慮,那可以幾家企業聯合起來,通過合並抱團升級,但有些人又有點小富即安,不想再去投入發展。”

現在,整個莊寨鎮2600多家企業和個體加工戶中,以生態板等傳統板材為主營業務的經營實體佔了一半以上,真正做深加工出口產品的企業,不超過10家。

當初那批開創莊寨鎮木材行業的第一代民營老闆,也因為思想觀念守舊、保守,大多將自己辛苦多年創辦的企業,越經營越萎縮,直至倒閉。反而是一些積極創新、擁抱變化的後來者,逐漸在莊寨鎮脫穎而出。

車法升的華升木業創辦於2002年,最初工廠給宜家代加工咖啡桌、電視櫃等小家具,量大利薄。後來,他認識了浙江台州的兩個老闆,開始進軍百葉窗行業,也沒掙多少錢,又轉而研究利潤更高的透氣窗。車法升說,2007年,他帶著工人先後花了3年研究如何生產透氣窗。

現在,華升木業的透氣窗產品,已經出口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十多個國家。車法升說,華升木業從不接大客戶的訂單,“因為他一旦出了問題,我的整個市場就完蛋了。”現在,即使其中一個客戶發生了風險,也不會對公司帶來致命影響。“莊寨被稱為全球的桐木之鄉,但要說到賣得附加值最高的,就是我們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