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正月理發死舅舅”莫名其妙的禁忌從何而來

在我國,“正月不能理發”的習俗流傳很廣。而且在一些省份和地區,很多人從小就聽說,正月理發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如果理發,會死舅舅!

於是在臘月底,各個理發店人滿為患。到正月就要頂著日漸長長的頭髮熬過整整一個月。

甚至還有一小撮人,利用這個習俗要挾舅舅給壓歲錢

自己腦袋上的頭髮跟舅舅的生死真的會有科學上的關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麽為什麽正月要有這麽一個莫名其妙的禁忌?這究竟是誰規定的呢?這要從一些歷史資料說起。

有些故事要從清朝開始

近幾年有很多科普文章提到,清軍入關時候,為移風易俗,強令漢人剃發留辮,下達了一“剃發令”。為強硬執行,更是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說。

在大清國的高壓下,以及逐漸安定的盛世之治,剃發政策得以正常實施。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頭可斷發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前朝的思念,實為“思舊”,為了掩人耳目,訛傳為“死舅”。

這一說法,據傳來自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

“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其內容實在是不太靠譜。清政府發布《剃發詔書》是在順治二年六月。縣志裡面年份月份全錯——而且六月離正月實在太遠了點,除非清政府全體犯了七八個月(當年有個閏六月)拖延症,不然實在是難以拖到次年正月來讓老百姓“思舊”。

古老的民俗書籍中是否有答案?

其實還有一則更加古老的民俗書籍,叫做《帝京歲時記勝》,是清代潘榮陛所做的北京歲時風土雜記。其中記錄當時北京:“五月多不剃頭,恐妨舅氏”。時間大是不同,措辭也是“妨舅”,不知諧音又會有何聯想。

細細想來,一個在廣大範圍流傳的老習俗的,來源僅見於一本民國縣志,又無其他佐證,這樣的情況實在是不大合理。“死舅=思舊”大概也只是說說,不能信。

還有一部分朋友以《孝經》中記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為據,認為清代剃發令以前,漢人重視孝道,從不理發。這就更加草率了。

古人是否理發?這些證據可以告訴你

誠然,清政府的剃發令是對漢人習俗的重大挑戰,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彈。但是在此之前,人們為了衛生和美觀,就是一直要定期理發的,自然也有理發師這個職業。

比如《西遊記》第四十六回,描寫三個妖怪跟孫悟空鬥法,猜櫃子裡是道士還是和尚。國王命一個道士藏在櫃子裡,卻看見一個和尚走出來,國王道:“縱有待詔跟進去,也只得剃得頭便了……”這裡,“待詔”就是指理發師了。

南宋張端義的《貴耳集》記載,南宋初年京城市面上缺乏現金,秦檜請了一位理發師給自己理發,應該給二錢,卻直接給了五千,然後騙理發師說,“這錢幾天之內就不讓用了”,於是理發師帶動得謠言滿天飛,大家爭相花出現金。

宋代理發師還有自己的行會“淨發社”,又有《淨發須知》作為行業行為規範。可以說當時的理發行業已經十分完備了。

那麽古人正月裡是否理發呢?

對於“正月不剃頭”的來源我們沒法草率論斷,不過其實古代關於頭髮的迷信本身就特別的多,大多數都找不到什麽具體源頭了。

如有些夫妻成親時候,各取二人頭髮,合而做結,也就是所謂的“結發”;又或者清代曾有一著名案件,是偷割別人頭髮,用以“盜魂”對主人不利;再有以某人頭髮指甲為媒介施以詛咒……

顯然,這些大抵是些子虛烏有的巫術、迷信罷了。

說到底,正月不剃頭,無非是迷信的一個形式罷了。不過既然是深入人心的習俗,我們雖然不必信為法條,也卻不得不為了家庭和睦而有所變通,以免親戚都沒得做。

來源: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作者:邵林

監製:陳岩

編輯:田超

流程編輯:孫佳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