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內分泌領域10大研究,一項比一項重要!

不想錯過界妹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內分泌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目錄,選擇「設為星標

甲狀腺、糖尿病、肥胖、痛風、維生素D……10篇文章帶你回味2018!

文 | 鯨魚

來源 | 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播放GIF

[1] Nat Rev Endocrinol:全球甲亢、甲減流行病學

DOI:10.1038/nrendo.2018.18.

Fig 1.1 綜述發表在Nat Rev Endocrinol

全球不同地區的甲狀腺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與甲狀腺功能減退(hypothyroidism)的患病率各不相同,其中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尤其和某一地區碘含量、食用加碘鹽等密切相關。

table 1.1 甲亢及甲減的病因

table 1.2 甲亢及甲減的危險因素

比如,在碘缺乏地區,結節性甲狀腺疾病頗為常見,而在碘充足地區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更為常見。此外,衰老、吸煙、遺傳、種族、內分泌干擾物以及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等新的療法也可能與甲狀腺疾病的發生有關。

Fig 1.2 全球甲亢地圖

Fig 1.3 全球甲減地圖

綜述匯總了200多項研究的結果發現,碘缺乏地區的甲亢患病率比碘充足地區更高,但中國的情況相反,而碘充足和碘過量地區則沒有發現明顯的差異。而關於甲減,原發性甲減絕大多數和碘缺乏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其中女性和老年人的患病率更高。

Fig 1.4 加碘鹽地圖

最近25年來,世界上大約有120個國家都實行了強製性的加碘鹽計劃,大大改善了碘缺乏的情況。中國的研究顯示,加碘鹽有助於改善碘缺乏病。中國能夠從一個碘缺乏病多發的國家,到2000年基本消除碘缺乏病,加碘鹽的使用功不可沒。

綜述指出,碘在全世界都是甲狀腺功能的決定性因素,雖然目前許多碘缺乏區域的情況有所改善,但依舊需要對於碘缺乏的死灰復燃保持警惕。碘缺乏引起的甲狀腺功能損害往往更為嚴重。雖然中國目前的碘缺乏情況已經得到明顯改善,但由於大部分地區的環境中缺碘,而人體中80%~90%的碘來自於食物,其中近半來源於加碘鹽,因此依然需要警惕碘缺乏病捲土重來。不過,不同地區、不同人群應該科學補碘,有需要也能找到無碘鹽。

REF

Taylor PN, Albrecht D, Scholz A,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yperthyroidism and hypothyroidism. Nat Rev Endocrinol. 2018 May;14(5):301-316. doi: 10.1038/nrendo.2018.18.

Related Article

甲亢、甲減,多一「碘」還是少一「碘」?

播放GIF

[2] Diabetes:中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趨勢和治療展望

DOI:10.2337/dbi17-0013.

Fig 2.1 綜述發表在Diabetes

近幾十年來,中國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迅速增加,與歐洲相比,中國糖尿病患者診斷時年齡較小、BMI較低。老年人、男性、城市居民、經濟發達地區和超重/肥胖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較高。2013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4%的人群患有糖尿病,6.9%新診斷為糖尿病,35.7%診斷為糖尿病前期,遠超之前15.5%的數值。

Fig 2.2 不同人群的糖尿病易感基因不同

糖尿病的發病與遺傳、表觀遺傳和環境因素均有關係。目前已經確定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點已經超過100個,大多數遺傳變異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有限,但結合多個遺傳位點的風險評分可用於識別糖尿病高風險個體。其中,有不少東亞人群中特有的基因位點。同時,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小RNA相關的表觀遺傳改變也對糖尿病的發病有影響。

Fig 2.3 遺傳、表觀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2型糖尿病的發生

此外,各種環境因素,如超重/肥胖、衰老、更多精製食品和脂肪的膳食模式、久坐的生活方式也與糖尿病的流行有關。2014年中國成人超重率已達41.2%,肥胖率達12.9%、向心性肥胖率達24.9%。加之東亞人群的內臟型肥胖傾向以及較低的β細胞代償功能,進一步增加了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Fig 2.4 中國超重/肥胖率不斷攀升

世界上60%的糖尿病患者來自於發展中國家,中國患病人數領先全球。綜述回顧了中國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趨勢和危險因素並探討了遺傳因素在2型糖尿病預防和個體化治療中的應用,加強對糖尿病遺傳學、表觀遺傳學、藥物基因組學以及基因-基因和基因-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解將有助於應對這一局面。

REF

Hu C, Jia W. Diabetes in China: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 and Their Clinical Utility in Personalized Medication. Diabetes. 2018 Jan;67(1):3-11. doi: 10.2337/dbi17-0013.

播放GIF

[3] Nat Rev Endocrinol:更年期癥狀、流行病學、生理學及其影響

DOI:10.1038/nrendo.2017.180.

Fig 3.1 綜述發表在Nat Rev Endocrinol

圍絕經期(menopause)是每個女性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它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叫更年期。圍絕經期既是婦女從成年進入老年期所必須經歷的生理階段,亦是婦女從生殖功能旺盛狀態過渡到非生殖期的年齡階段。45周歲以上的健康女性,至少12個月沒有服用過激素類避孕藥或無相應的癥狀,可以稱為絕經。

Fig 3.2 生殖系統的變化:從初潮到末次月經

絕經並不可怕,但圍絕經期的種種癥狀卻讓人苦惱,包括潮熱、盜汗、失眠、尿頻、尿路感染、體重增加、關節疼痛、骨質疏鬆、情緒不穩定、性功能障礙和皮膚鬆弛衰老等一系列癥狀,對於女性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重大的影響。此外,血管舒縮癥狀和失眠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血管舒縮癥狀和抑鬱同樣可能會影響認知功能。

Fig 3.3 圍絕經期的種種癥狀

這些癥狀的背後是一系列生理改變,雌二醇(E2)和抑製素B(inhibin B)的分泌減少,對下丘腦-垂體的負反饋消失,卵巢對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黃體激素(LH)的敏感性喪失,最終導致了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FSH和LH的水準升高,引發了一系列癥狀。這些癥狀對所有女性都很常見,但也受到地區、種族和個人因素的影響。

Fig 3.4 圍絕經期的生理改變

綜述呈現了圍絕經期癥狀在全球的流行情況並闡述其背後的生理機制。對臨床實踐而言,了解某些癥狀與未來疾病風險的關聯,能夠使婦女及早對其進行乾預,緩解更年期癥狀,改善生活方式並降低未來的風險。

REF

Monteleone P, Mascagni G, Giannini A, et al. Symptoms of menopause - global prevalence, physiology and implications. Nat Rev Endocrinol. 2018 Apr;14(4):199-215. doi: 10.1038/nrendo.2017.180.

Related Article

更年期啥時候來?和你愛吃啥有關!

播放GIF

[4] Nat Rev Rheumatol:高尿酸血症和痛風遺傳學最新進展

DOI:10.1038/s41584-018-0004-x.

Fig 4.1 綜述發表在Nat Rev Rheumatol

痛風的發生在臨床上分為幾個階段,包括高尿酸血症、尿酸鈉晶體沉積,最終發展為有臨床癥狀的痛風,其中血清尿酸鹽濃度的升高是發病的核心階段。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證明,高尿酸血症的遺傳學基礎主要與尿酸鹽轉運蛋白相關的基因位點有關,腎臟、腸道負責尿酸鹽的排泄,而這正是血清尿酸水準升高的關鍵所在。

Fig 4.2 高尿酸血症及痛風

在控制尿酸水準的基因研究中,SLC2A9/GLUT9和SLC22A12/URAT1基因變異在歐洲、東亞和非裔人群中均能檢測到,這些基因編碼從原尿中重吸收尿酸的轉運蛋白。歐洲和東亞人群中能檢測到ABCG2基因變異,能解釋血清尿酸水準的1%。不過,不同人群顯著的基因位點數量明顯不同。

Fig 4.3 血清尿酸相關基因位點

GWAS研究已經鑒定出一系列編碼尿酸轉運蛋白和相互作用蛋白,如SLC2A9、ABCG2、SLC22A11、SLC17A1-SLC17A4和PDZK1等,以及與代謝途徑相關的蛋白,如GCKR、A1CF和IGF1R等。這些位點的變異在不同組織中的豐富程度不同。研究人員推測,在肝臟更豐富的基因變異更可能在尿酸的產生中起作用,而在腎臟和胃腸道中更常出現的變異則與尿酸排泄有關。

Fig 4.4 組織特異性的基因變異提示不同基因在尿酸代謝中的作用

尿酸水準增高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發生痛風,從高尿酸血症到痛風發作,遺傳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相關的基因位點卻發現得不多,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作為對照的研究能夠發現痛風特異性的基因位點,從而揭示痛風發病的遺傳學基礎。

Fig 4.5 痛風相關的基因位點

此外,使用GWAS方法檢測不常見的、群體特異性的基因位點,有助於將遺傳學研究轉化為臨床應用,比如,開展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預測高尿酸血症患者對於降尿酸藥物的反應等。

REF

Major TJ, Dalbeth N, Stahl EA, et al. An update on the genetics of hyperuricaemia and gout. Nat Rev Rheumatol. 2018 Jun;14(6):341-353. doi: 10.1038/s41584-018-0004-x.

播放GIF

[5] PNAS:口服胰島素

DOI:10.1073/pnas.1722338115.

Fig 5.1 研究發表在PNAS

隨著糖尿病的流行,越來越多的患者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傳統胰島素只能是「打」的,而不能「吃」,一旦「吃」進肚子裡,胰島素就會分解變性,不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然而,「打」胰島素雖然效果好,使用時的「切膚之痛」卻讓不少患者感到苦惱。不過,今年發表在PNAS上的一項研究則可能改變這一現狀。

Fig 5.2 口服胰島素可以長期保持穩定

既然胰島素既怕胃裡的胃酸,又怕腸道裡的酶,那就給它穿上一件「盔甲」保護起來!研究人員使用膽鹼和香葉酸(CAGE)製成離子液體包裹在胰島素外,外麵包裹上一層耐酸的「外衣」使得藥物只能在腸道溶解並穿過腸壁成功被吸收,達到降糖的效果。

Fig 5.3 胰島素CAGE經空腸給葯可明顯降糖

胰島素「藥丸」在4攝氏度或室溫的條件下能夠在4個月裡保持穩定,甚至比一些注射用胰島素還易於保存。而在大鼠體內的葯代動力學和藥效學試驗結果表明,較低劑量的口服胰島素就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可以降低45%的血糖,持續時間長達12h。口服胰島素使用方便的同時,還能避免注射相關併發症,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血糖控制。

Fig 5.4 胰島素CAGE膠囊可明顯降糖

接下來的實驗將進一步檢測這一製劑長期使用的耐受性,並在糖尿病動物模型中檢測其療效。由於該製劑不需要改變胰島素結構或進行複雜的改造,一旦被證實安全有效,轉化為工業生產也更為容易。此外,還能推廣到其他蛋白質或肽類藥物的製備中。

Fig 5.5 CAGE使胰島素易於吸收

此外,PNAS還刊發了關於膽鹼和香葉酸體系性質討論的Letter。

REF

[1] Banerjee A, Ibsen K, Brown T, et al. Ionic liquids for oral insulin deliver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 Jul 10;115(28):7296-7301. doi: 10.1073/pnas.1722338115.

[2] Rogers RD, Gurau G. Is "choline and geranate" an ionic liquid or deep eutectic solvent system?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 Nov 20;115(47):E10999. doi: 10.1073/pnas.1814976115.

[3] Banerjee A, Ibsen K, Brown T, et al. Reply to Rogers and Gurau: Definitions of ionic liquids and deep eutectic solvent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 Nov 20;115(47):E11000-E11001.

播放GIF

[6] NEJM:戒煙等危險因素與體重變化及2型糖尿病

DOI:10.1056/NEJMoa1800256; 10.1056/NEJMoa1803626.

Fig 6.1 研究發表在NEJM

不論是基於發達國家數據的薈萃分析,還是來自中國人群的研究均表明,吸煙會大大增加糖尿病的發病風險,而戒煙則能夠緩解糖尿病發病風險。今年的NEJM進一步探索戒煙對體重變化以及糖尿病風險及預後的影響。

Fig 6.2 危險因素越多,糖尿病預後越差

第一項來自瑞典的研究共納入超過27萬例2型糖尿病患者並為之匹配了135萬餘名對照患者,特別關注這些糖尿病患者的五大危險因素,包括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準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準升高、白蛋白尿、吸煙和高血壓。

Fig 6.3 吸煙和血糖水準是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最強的預測因子

結果發現,危險因素控制達標的糖尿病患者,其死亡風險僅略高於對照組,但隨著危險因素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和死亡風險就會不斷節節攀升,5項危險因素均未得到很好控制的小於55歲的人群最危險,全因死亡風險可達常人的近5倍。一系列危險因素均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的預後有關,吸煙、運動和婚姻是全因死亡風險的三大預測因子,其中又以吸煙最強——你吸的是煙,煙吸的是你的命!

Fig 6.4 戒煙後的糖尿病風險呈現先升後降的態勢

第二項研究的數據來自護士健康研究I/II期以及健康專業人士隨訪研究(HPFS),在19.6年的隨訪期間,共出現12384例糖尿病,而戒煙後的糖尿病風險呈現先升後降的態勢。

Fig 6.5 戒煙降低心血管及全因死亡風險

具體來說,戒煙2~6年的參與者,2型糖尿病風險與目前吸煙者相比會有所升高,並在戒煙後5~7年達到高峰,隨後風險則會逐漸下降,直到戒煙30年後,2型糖尿病風險將會恢復到從未吸煙的人群水準。同時,戒煙也會引起體重增加並帶來相應風險。不過,不論體重如何變化,戒煙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在短期內均會明顯下降,心血管死亡風險較目前吸煙者減半,而全因死亡風險也有相似的變化——選擇了戒煙,就是選擇了活下去!

Fig 6.6 同期發表的評論

此外,同期的NEJM還發表了評論文章《更重但也更健康-糖尿病與戒煙》指出,糖尿病相關的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重要性逐漸體現,這兩項研究為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危險因素提供了證據,但控制並不簡單,這需要健康生活、按時服藥等行為來實現。

REF

[1] Rawshani A, Rawshani A, Franzén S, et al. Risk Factors,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18; 379:633-44. doi: 10.1056/NEJMoa1800256.

[2] Hu Y, Zong G, Liu G, Wang M, et al. Smoking Cessation, Weight Change, Type 2 Diabetes, and Mortality.

N Engl J Med. 2018 Aug 16;379(7):623-632. doi: 10.1056/NEJMoa1803626.

[3] Schroeder SA. Heavier but Healthier - Diabetes and Smoking Cessation. N Engl J Med. 2018 Aug 16;379(7):684-685. doi: 10.1056/NEJMe1809004.

Related Article

吸煙加劇死亡,戒煙六年得救!NEJM三連發呼籲控煙

播放GIF

[7]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維生素D和骨骼肌肉健康

DOI:10.1016/S2213-8587(18)30265-1.

Fig 7.1 研究發表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雖然對維生素D(VD)和骨密度(BMD)、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發生關係的研究很多,早期的研究也普遍認為補充VD有益於骨骼肌肉系統的健康,但最近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則對於這一觀點提出了異議,認為補充VD其實並不會帶來實質性的獲益。

Fig 7.2 文獻篩選過程

今年發表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上的一項研究,篩選VD與BMD、跌倒和骨折相關的文獻41篇、37篇和42篇,共計81項隨機對照試驗,病例總數達到了5萬多例,使用系統評價、Meta分析和序貫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的方法評價了補充VD對於骨骼肌肉系統的影響。

Fig 7.3 VD補充組全身各部位骨折風險與安慰劑組無差異

Fig 7.4 VD補充組跌倒風險與安慰劑組無差異

Fig 7.5 VD補充1~5年全身各部位BMD的變化差異均無臨床相關性

結果發現,VD對全身各部位的骨折風險(36 trial; n = 44790; RR=1 .00, 95%CI, 0.93~1.07)、髖部骨折(20 trail; n = 36655; RR=1.11, 95%CI, 0.97~1.26)或跌倒(37 trail; n = 34144; RR=0.997; 95%CI, 0.93~1.02)均沒有顯著影響。同時,高劑量給葯組和低劑量給葯組之間的療效也相近。VD補充1~5年對於全身各部位的BMD均沒有臨床意義。

Fig 7.6 全身各部位骨折的序貫分析(RR = 7.5%)

Fig 7.7 跌倒的序貫分析(RR = 7.5%)

Fig 7.8 腰椎BMD的序貫分析(RR = 0.5%)

這項研究中的亮點是採用了序貫分析的方法。設定相對危險度為15%、7.5%和5%時,全身各部位的骨折以及跌倒的統計結果與無效線相交,表示補充VD對於減少骨折或跌倒無效。當設定的相對危險度在15%時,髖部骨折的結果處於無效線和統計下限之間,表示補充VD不會減少髖部骨折的風險,但並不確定是否會增加髖部骨折的風險。此外,全身、髖部和前臂BMD相對危險度設定在0.5%,腰椎、股骨頸設定在1%的情況下,統計結果和無效線相交,因此補充VD並不能改變BMD。

Fig 7.9 同期發表的述評《VD與BMD、骨折和跌倒: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研究指出,補充VD並不能預防跌倒或骨折,也不能增加臨床BMD的數值。不過,同期的述評則對數據分析的異質性分析過程提出了異議,認為亞組分析的結果並不能解釋異質性的來源。此外,述評還提及數年內可能會發表一項納入了10萬人的VD補充和安慰劑隨機對照研究,結果值得期待。

REF

Bolland MJ, Grey A, Avenell A. Effects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musculoskele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8 Nov;6(11):847-858. doi: 10.1016/S2213-8587(18)30265-1

播放GIF

[8] Diabetes Care/Diabetologia:ADA/EASD 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識 2018

DOI:10.2337/dci18-0033; 10.1007/s00125-018-4729-5.

Fig 8.1 共識同時發表在了Diabetes Care/Diabetologia

2018年10月04/05日,由美國糖尿病協會(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和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共同著手更新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識終於在眾人期盼的目光中頒布。

2018版本的共識中,進一步關注生活方式管理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對於肥胖患者,共識建議採取行動,包括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甚至是外科手術治療。關於高血糖的藥物管理,推薦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製劑以及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用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對於患有慢性腎病、心力衰竭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使用SGLT-2抑製劑。此外,還推薦GLP-1受體激動劑作為第一種注射藥物。

Fig 8.2 患者為中心的2型糖尿病降糖管理決策

Fig 8.3 2型糖尿病的降糖藥物

雖然有一系列的圖表簡明扼要地展示了共識的主要內容,但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前已經變得非常複雜,降糖藥物數量也越來越多。然而,以患者為中心的決策和支持以及改善飲食和堅持鍛煉仍然是治療基礎。 藥物治療方面,建議首先使用二甲雙胍,然後根據患者的合併症和偏好選擇和添加其它降糖藥物。這次的更新雖然填補了2012/2015版的ADA/EASD共識中的許多空缺,但在糖尿病的高血糖的管理中仍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去回答,糖尿病管理的優化仍然在路上。

REF

[1] Davies MJ, D"Alessio DA, Fradkin J, et al.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 2018. A Consensus Report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 Diabetes Care. 2018 Dec;41(12):2669-2701. doi: 10.2337/dci18-0033.

[2] Davies MJ, D"Alessio DA, Fradkin J, et al.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 2018. A Consensus Report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 Diabetologia. 2018 Dec;61(12):2461-2498. doi: 10.1007/s00125-018-4729-5.

播放GIF

[9] JAMA:甲狀腺激素治療與亞臨床甲減患者的生活品質及相關癥狀無關

DOI:10.1001/jama.2018.13770.

Fig 9.1 研究發表在JAMA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的促甲狀腺激素(TSH)水準升高,但其遊離甲狀腺素水準卻仍保持正常。這一疾病在女性和老年人中較為常見,可以出現疲倦、便秘以及原因不明的體重增加等癥狀。這些癥狀通常會使用甲狀腺素來治療,但患者是否能從這一治療中獲益呢?今年發表在JAMA的研究顯示,常規使用甲狀腺素與這些患者的癥狀改善無關。

Fig 9.2 甲狀腺素治療與生活品質改善無關

Fig 9.3 甲狀腺素治療與甲狀腺相關癥狀改善無關

這項研究中共納入21項隨機對照研究,涉及2192名患者,分別接受了甲狀腺素或安慰劑治療。治療3~18個月後發現,接受甲狀腺素治療的患者其TSH水準不出意料地回到了正常範圍(4.6~14.7 mIU/L vs 0.5~3.7 mIU/L),但其生活品質並沒有明顯的改善(SMD, -0.11, 95%CI, -0.25~0.03, I2=66.7%),甲狀腺相關的癥狀,如疲勞、抑鬱等,也沒有明顯的改善(SMD, 0.01; 95%CI, ?0.12~0.14; I2=0.0%)。此外,甲狀腺素治療與患者的認知功能(SMD 0.09, 95%CI, -0.05~0.22; I2=14.7%)以及治療後3~6月或12個月後的收縮壓、體重指數( BMI)均無明顯關係。

Fig 9.4 甲狀腺素治療與收縮壓無關

Fig 9.5 甲狀腺素治療與BMI無關

研究指出,目前的指南對亞臨床甲減患者的甲狀腺素治療持謹慎的態度,但90%以上的患者和TSH水準尚未超過10 mIU/L的患者接受了這一治療。此次薈萃分析的結果與這一做法不一致,甲狀腺素並不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或甲狀腺相關癥狀,而甲狀腺素過量還可能導致相關的不良反應,因此不建議這些患者常規使用甲狀腺激素治療。

REF

Feller M, Snel M, Moutzouri E, et al. Association of Thyroid Hormone Therapy With Quality of Life and Thyroid-Related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8 Oct 2;320(13):1349-1359. doi: 10.1001/jama.2018.13770.

Related Article

亞臨床甲減治了有用嗎?沒用!

播放GIF

[10] Science:飲食與健康——膳食脂肪,從敵人到朋友?

DOI:10.1126/science.aau2096.

Fig 10.1 專題《飲食與健康》佔據Science封面

近幾十年來,脂肪一直被視為健康的大敵,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均被視為脂肪的「鍋」。然而,最近的研究也提示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也不見得多麼「健康」,反而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後果。這些研究使得人們重新重視起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這些常量營養素對於健康的影響。

Fig 10.2 低碳高脂飲食的效果

綜述首先關注最近被炒得火熱的高脂低碳水/生酮飲食。這種飲食方案主要是用高脂食物代替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這一比例的改變能引起一系列的代謝變化。初步數據表明這一方法或許具有改善代謝的效果,但其長期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證實。同時,生酮飲食」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尚顯不足,這一飲食方案是否能夠被普通人長期堅持及其對環境的影響也需要進一步考察。

Fig 10.3 不同脂肪與總死亡率的關係

綜述的另一個重點則放在常量營養素的具體種類,指出飲食中沒有一種特定的、最好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比例,飲食是否健康與攝入哪些類型的脂肪或碳水化合物有關。關注飲食品質比關注飲食比例更重要,尤其應減少加工食品,如糖和精製穀物的攝入,能夠使許多人的飲食出現很大的變化。而對於代謝功能障礙或糖尿病人群,具體的飲食處方可能才是合適的選擇。

Fig 10.4 同期共發表4篇綜述

除關注膳食脂肪之外,專題同期還刊發了《是時候節食了!》、《腸道微生物:飲食和人類健康的十字路口》以及《更快、更高、更強:目錄上有什麼?》3篇綜述,分別討論節食、腸道微生物和運動飲食與健康的關係,同樣值得關注。至於吃什麼最好……?專題指出:還需要更多研究!

REF

Ludwig DS, Willett WC, Volek JS, et al. Dietary fat: From foe to friend? Science. 2018 Nov 16;362(6416):764-770. doi: 10.1126/science.aau2096.

Related Article

脂肪是健康大忌?Science說不一定哦!

柳葉刀:2型糖尿病患者腎功能新葯保護策略 | 幫你讀高分文獻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內分泌醫生?

機會來了!

內分泌醫生修鍊手冊

讓你優秀不止一點點

點贊的都有好身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