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過的這麼鬱悶,孩子怎麼敢開心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楊小陽來源 |兒童心理課堂(ID:guanaibaby)

敏是我多年的老同學,老鄉。

十多年前,在外地讀書,「同在異鄉為異客」拉近了我們之前的距離。

畢業幾年後,我們陸續離開了最初工作的小縣城,來到蘇州。

不約而同,再一次「同在異鄉為異客」,關係更近了幾分。

工作都忙,見面的機會並不多。

但是,我們是這個城市可以隨意向對方借錢的人。

最初都住在城區,一年還能見上一兩面。

後來我搬家了,就再也沒見過。

偶爾微信電話聯繫,總是不在一個頻道。

她覺得我「不務實」,我覺得她「太實在」。

那天,約好來我家。

她對我的房子做了一番評價,總結如下:

1.地板太暗

2.床墊太硬

3.不該用飲水機

4.壓力鍋該淘汰了

5.陽台上花太多

6.家裡東西太多

7.洗手池加高不好

……

我對她只有一句評價:這麼多年,你還是沒變。

說實話,我並沒有生氣。

我對自己的住所很滿意:房子大布局妙,樓層不高採光好;地板暗耐臟,床墊硬利於腰;純凈水好喝,我喜歡栽花種草;洗手台加高,洗碗洗菜不累腰……

若在以前,這樣的評價會讓我對自己住所的感覺蒙上一層灰塵。

因為媽媽也是這樣,總能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

深受她影響,前三十年,我過得很不開心。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而我恰好背對著陽光。

以前並不知道,為何不開心,只是知道生活處處不如意,很多地方不如「別人」。

比如,不如鄰居家的大花好看,收入沒有二丫高,嫁的男人不如同學三妹嫁的有錢,自己的孩子不如四妞家的孩子聰明,等等。

當你用比較來切切實實地傷害自己,八月正午的烈日怕是也曬不乾潮陰的內心。

敏說,上中學的女兒天天和她對著乾。

不是嫌她嘮叨,就是嫌菜不好吃。

總之,關係緊張,各種擰巴。

青春期叛逆,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

叛逆代表著成長,代表著孩子在進行自我整合,想做自己。

叛逆的好,整合的好,後期發展的就好。

一個人雲亦雲,沒有主見和自我意識的孩子,是沒有前途的。

我給敏的建議是,學點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知識,試著了解女兒,這樣溝通起來也容易些。她未置可否。

我是那種,覺得孩子所有的問題,都與父母脫不了乾係的人。

有時候,也會指責批評孩子,其實這種指責批評更多的是,對自己無能的焦慮向孩子的轉嫁。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會做些調整。

周圍有人笑我,三十大幾的人還去學心理學,只有心理有問題的人,才去學心理學——看,我們就是從這樣的環境中一路走來的。

你稍微做點和別人不一樣的事,就會受到奚落,或者打擊。

敏也說我,花那麼多錢學那些「沒用」的東西,「不務實」。

我只是笑笑,道不同不相為謀。

如果生活僅僅是上班掙錢、吃飯睡覺,和父輩一樣,那我們就辜負了最好的時代。

科胡特說,父母是什麼人,比他是做什麼的要重要。深以為然。

你可以是一個開心的理髮師,也可以是一個鬱悶的工程師;

可以是一個焦慮的部門主管,也可以是一個開心的普通員工;

可以是叱吒風雲的老總,也可以是忍氣吞聲的服從者。

回到家,你就只有一個身份,開心的爸爸媽媽,或者是陰鬱的爸爸媽媽。

你開心,孩子就開心,你鬱悶,孩子不敢開心。

爸爸媽媽的言行,是孩子看世界的視窗。

通過這個視窗,他可以看到鮮花與垂柳,也可以看到荒涼與枯草。

生活總是伴隨著鮮花與荒涼,垂柳與枯草。

人是有選擇性注視的。

心裡有什麼,看到的往往是什麼。

我們都說愛孩子。如何去愛呢?

給她最好的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具?最貴的早教班?

我覺得都不是,最好的愛,是哪怕瓶子裡的牛奶全撒了,孩子還能歡呼:哇,牛奶瓶子還在耶!

這樣說,似乎有點二。

但生活中,沒有犯二,開心的時候就少了很多。

人生中不定遇到什麼樣的挫折與困境。

至少在走投無路之際,還能笑著說,沒事,我這個人,還在。

這樣的人至少不會得抑鬱症,不會精神分裂,不會自傷或傷人。

因為,他總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總能面對陽光。

現在,我和媽媽在一起,不再是她引導我看向陰影,而是我引導她面朝陽光。

媽媽總說,生活諸多不幸,沒有值得開心的事。

總是羨慕別人這好,那好。

我和她說,自我和弟弟出生以來,無病無災。縱然生活貧苦,也是時代使然,家家如此。

弟弟作為「別人家的孩子」,從小不用操心,知書達理、孝順父母、成績優異、博士畢業。

既做到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也做到了小範圍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我作為女兒,立正行端,有幸福的家庭和養活自己的能力。有一顆回饋父母養育之恩的心。

父母六十多歲,身體健康,沒有慢性病之困擾。

這樣的狀況還不好嗎?

我真心覺得上天待我們不薄。

再說,我的同學敏,十年間在蘇州買了四套房。

先生為人正派,收入豐厚。

自己有穩定的工作,只有一個女兒。

卻每每心生抱怨,對生活,對先生,對孩子。

我媽會說,你看敏,都是同學,人家是怎麼混的,再看看你……

擱以前,我會生氣、傷心,繼而和她大吵一架。

但現在不會了。

因為我有了孩子,我不願意孩子成為一個只能看到事情不好一面的人。

我也不願意孩子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傷害自己。

我知道,生活的樂趣,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能感受到多少。

感受的多了,比較的少了,能力和幸福就來了,孩子的心也敞開了。

--------End---------

作者簡介

兒童心理課堂(ID:guanaibaby),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體會閱讀,學會看見,為了媽媽,為了孩子,溫暖陪伴,一起成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