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要想療效好,這4個方面都得兼顧

悅讀中醫 推送最新鮮的

小 編 導 讀

臨床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無明顯誘因而出現的病證,面對這些病證,有人束手無策,有人卻能從細微中找出診治思路,為患者解除痛苦。今天為分享一則醫案,本案醫生從細節入手,揪出疾病本質,處理好標本、邪正關係及各階段矛盾,終得良效。

患者女性,30歲,內蒙古呼和浩特人。2011年10月24日初診。

主訴:全身疼痛40餘天。

現病史:患者於8月下旬無明顯誘因出現持續性頭痛,繼而全身持續刺痛,以足底、手掌為甚,自覺寒熱往來,時有強烈的寒意和寒戰,伴有心慌、氣促、疲乏,曾在呼和浩特多家醫院求治,病情逐漸加重,遂來廣州求治。症見:四肢疼痛劇烈,足底、手掌為甚,因疼痛無法行走站立,晝夜不眠,時有下腹和陰部劇烈疼痛,夜間低熱,自覺煩熱,大汗,氣促,飲不解渴,飲水量多,消瘦,發病以來體重減輕10kg,胃納甚差,大便乾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數。在內蒙古及廣州多次檢查虎紅平板、布魯氏菌病IgM、lgG、試管凝集等均為陰性。曾查血分析、肌酶、抗O、血沉、甲狀腺功能、抗HIV、梅毒抗體、肥達及外斐反應、腰穿腦脊液檢查、四肢肌電圖、心電圖、X光、頭顱CT、中下腹及盆腔CT、腰椎MRI、雙腎及雙腎上腺MRI均無肯定的陽性結果。

中醫診斷:伏暑病。

西醫診斷:不明原因全身疼痛。

辨證:熱痹經絡證。

治法:清熱通痹止痛。

方以白虎加桂枝東加味。處方:生石膏30g,桑枝20g,虎杖、葛根、威靈仙、天花粉各15g,桂枝、知母各10g,甘草6g,田七粉(沖服)3g。2劑,水煎服,每日1劑。

除湯藥口服外,還結合以下治療措施:①持續低流量吸氧;②維生素C注射液1g和B6注射液0.1g稀釋後靜滴,每日1次;③塞來昔布膠囊0.2g,每晚1次;④艾司唑侖2mg,每晚1次。

二診(10月26日):仍四肢疼痛劇烈,口渴和煩熱較前明顯減輕,汗出亦有所減輕,下腹痛明顯,夜間尤甚,大便乾結。舌淡暗紅,苔薄白膩,脈數。辨證為津虧腑實,氣機不通。治以增水行舟、調暢氣機,升降散合新加黃龍湯。處方:黨參30g,生地黃、麥冬、玄參各20g,大黃12g(後下),芒硝(沖服)、生薑各10g,甘草6g,薑黃、僵蠶、蟬蛻各5g。1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10月27日):服藥後昨日排稀便,四肢疼痛稍減,今日不惡熱,反畏寒,多汗出,仍有輕度下腹痛。舌淡暗紅,苔白厚膩,脈數。辨證為暑濕傷氣。治以補氣和中化濕,東垣清暑益氣湯,處方:黃芪、黨參、麥冬各30g,茯苓15g,黃柏、澤瀉、豬苓、陳皮、法半夏、厚樸花、蒼朮、白朮20g,升麻、五味子各5g。4劑,水煎服,每日1劑。

外洗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藥物:雞血藤、威靈仙、廣東海風藤、海桐皮、蘇木、兩面針各30g,紅花、烏梢蛇、桃仁各15g,生川烏、生草烏各10g。3劑,水煎服,外洗,每日1劑。

四診(10月31日):四肢痛減,胃納轉佳,下腹肛門疼痛,陣發加劇,大便較乾,便後不爽,舌淡暗,苔白厚膩,脈數。辨證為暑濕瘀滯,蘊結腸道,當標本兼治,益氣清熱化濕以治本,緩急調氣行血以治標,擬李氏清暑益氣湯合芍藥東加減,處方:黃芪、薏苡仁各30g,車前草20g,白芍、茯苓各15g,黃芩、黃柏、檳榔、木香、蒼朮、廣藿香、豆蔻(後下)、大黃(後下)各10g,當歸、黃連各5g。3劑,水煎服,每日1劑。外洗中藥同前。

五診至七診(11月3日至11月10日):肢痛逐漸好轉,胃納逐漸恢復,下腹及陰部時痛,舌淡暗,苔白厚膩,脈數。理法方葯基本同前。

八診(11月11日):肢痛及腹痛明顯減輕,已可站立及行走,輕微口乾口渴,無氣促,無明顯畏寒,四肢不冷,反而有陣發灼熱感,汗出減少,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滑。辨證為暑濕余邪留戀,氣陰兩傷。治以芳香化濕,清熱益氣生津,擬方薛氏五葉蘆根湯合薛氏參麥湯,處方:黨參、麥冬、稻芽、麥芽各20g,石斛、木瓜、蘆根、冬瓜子各15g,佩蘭、扁豆花、廣藿香、荷葉、紫蘇梗各10g,甘草5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外洗中藥前方去川烏、草烏,加大黃、虎杖、黃柏各30g。5劑,水煎服,外洗,每日1劑。

於2011年11月15日出院。3個月後隨訪,仍存在全身輕度疼痛,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

【作者按】布魯氏桿菌病的急性感染主要與病原菌生長、繁殖釋放毒素相關,而慢性感染還與免疫功能異常相關。作者認為,該全身劇烈疼痛患者為布魯氏桿菌病的可能性較大。雖經詳細檢查,但既無法明確病因診斷,也無疼痛部位(肌肉、關節、神經、下腹盆腔臟器)病損的肯定證據,經本院及外院多次會診,始終無法確診。患者住院之前曾經輾轉診治2個月不效,病情進行性加重,至住院時病情已經頗為嚴重,經過中醫藥為主的治療後癥狀緩解。回顧診療過程,體會如下:

第一,要認識清楚疾病的本質。患者素體健康,此病突發於夏末秋初寒涼之季,以寒熱頭身疼痛為主要癥狀,當屬「伏暑」之範疇。伏暑是一種病情深重的伏氣溫病,病情深重,暑濕蒸騰日久,大傷氣血津液,外困肌肉筋脈,內滯臟腑胃腸。

第二,要處理好標本之間的關係。暑濕困阻、氣陰損傷為本,瘀血痰濕阻滯經絡、不通則痛為標。患者久病之後,前來就醫,診時氣血津液已有嚴重耗傷,形體極度消瘦,胃納也很差,口渴引飲,瘦人慮其液涸,切不可因其主訴疼痛而妄投辛燥活血定痛之品,治療上總以清暑熱、化濕濁、調氣機、和脾胃為大法,佐以活血通絡定痛中藥熏洗,可以概括為「內治臟腑氣血,外治肌肉經絡」。

第三,要處理好邪正之間的關係。正虛十分明顯,多汗、乏力、氣短、納差屬氣虛,消瘦、口渴、大便乾結屬陰津損傷;邪氣仍盛,暑熱亢盛則煩熱大渴引飲,暑濕搏結腸腑則腹痛便秘或裡急後重,苔白厚膩屬濕濁壅盛。在各階段,當辨明邪正盛衰,或祛邪為主,或扶正為先,或祛邪扶正並舉。《溫熱論》原文9曰:「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於寒涼。」可見,即使是陽虛有寒的人,得了熱病,亦須用清熱之品,不過必須避免使用過度。本案中雖然患者體虛,但當邪盛之際,清泄之法亦使用得十分果斷,可供參考。

第四,要針對每一階段的主要矛盾靈活辨治。病程日久,虛實夾雜,病機十分複雜,因此在治療時必須抓住每一階段的主要矛盾。初則大熱大渴身痛,治以白虎加桂枝湯以清熱通痹;繼則便秘腹痛,治以新加黃龍湯合升降散以補虛通便;之後熱減,氣虛濕濁比較突出,治療以東垣清暑益氣湯補氣和中、清暑化濕為主,其間濕熱阻滯腸道,出現腹痛窘迫、裡急後重,佐以芍藥湯調氣行血;後期病情好轉、胃納轉佳、舌苔變薄,治以薛氏參麥湯以清補元氣,薛氏五葉蘆根湯以輕清芳化,如《濕熱病篇》原文9曰:「宜用極輕清之品,以宣上焦陽氣。」

醫案對於學習中醫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好的醫案書,必定是從收集到的醫案中進行篩選,選其精華輯成書。

小編今天推薦的這本書醫案書即是如此,書中精選嶺南溫病學派的古今驗案,溫病學的經典思想都蘊含在這些醫案中。

《 嶺南溫病學派古今驗案發揮 》

本書收集嶺南溫病學派的古今醫案,書中所載醫案包括三個部分,分別來源於典籍、跟師學習和作者的臨證實踐。「昔賢篇」收載古代溫病名家醫案,「彭師篇」為作者跟隨彭勝權教授學習所得,「力行篇」為作者本人醫案。另附今方58首,為多位教授的經驗方劑。

本書具有一定的深度,特別適合溫病學專業的教師、醫師和研究生用以學習提高,也適合廣大中醫師和學有餘力的同學們深造,用心去體味其中的溫病學經典思想,了解今日中醫的新特點。

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瀏覽好書風采

免費試讀吧!

播放GIF

往期精彩回顧▼ 誰說扶陽不重寒涼葯?一代宗師吳佩衡將大黃用得出神入化(中獎名單在裡面)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