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感冒是著涼引起的嗎?中醫與西醫治療感冒有什麼區別?

感冒了,是因為著涼嗎?還是一直存在爭論?

在漢語中,感冒又叫「著涼」,英語裡普通感冒叫「common cold」,也和冷有關係。由此可見,自古以來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老百姓都會很自然的將感冒與寒冷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憑藉人們的經驗和感覺,夏天過冷的冷氣機,冬天打濕頭髮出門,晚上沒有蓋好被子等等容易著涼方式,都會引起感冒。

但是,到20世紀,科學家們開始認識到感冒可能是一種傳染性疾病。1956年英國的病理學家分離出了鼻病毒,第一次明確了病毒是引起感冒的致病原。後續研究認為,當病毒入侵人體的時候,人的免疫系統會做出反應,感冒的癥狀也就因此產生了,如鼻腔分泌物增多,流鼻水,鼻黏膜腫脹導致鼻塞,打噴嚏,咳嗽,咽喉腫痛,發燒,畏寒等等。總之,普通感冒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綜合征,有超過200種以上的病毒可誘發感冒,其中,鼻病毒最為常見,佔了所有感冒的一半以上。但是,現代病毒學教科書並不承認寒冷和感冒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例如,美國國家過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是這樣說:「跟人們的常識相反,寒冷或者受涼不會引起感冒」;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這樣說:「 目前沒有實驗證據證實暴露在寒冷中會提高感冒的幾率。」

既然低溫不能導致感冒,那為什麼感冒會表現出和低溫環境有關呢?最常見的解釋是,低溫環境下如冬季、夏季的冷氣機房,人們會更多地集中在室內,通風條件也很差,讓病毒更容易集聚傳播。另外,低溫環境往往濕度也低,而很多感冒病毒在低濕度的環境下生存得更久。還有一些觀點認為感冒的流行和學校的日程安排有關,秋天是學生開學的季節,學校讓抵禦力不高的未成年人聚集在一起,給了病毒一個擴散自己的好機會。

但是,近幾年,上述研究結論又開始受到一些挑戰。2002年,英國Ronald Eccles教授在總結前人的研究時發現,體表溫度的降低會導致鼻黏膜中的毛細血管收縮,隨後血管供血量減少,免疫細胞數量也會下降,進入鼻腔的病毒會有更大的概率感染細胞。Eccles認為,雖然低溫不是感冒的直接原因,但是卻可以降低人的免疫力,讓那些已經感染病毒卻沒有明顯癥狀的人病情加重。換句話說,各種感冒病毒總是長存於人間,只是到了低溫的季節才會讓重癥狀患者多起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Eccles的實驗並沒有徹底推翻以前的研究,因為他的實驗研究沒有盡量排除掉心理因素。總之,爭論還沒有停止,即在更多更有說服力的研究出現之前,寒冷讓人更容易感冒這個古老的說法還會一直爭論下去。

西醫如何治療感冒?

嚴格的說,現代醫學沒有感冒這個疾病名稱。俗稱的感冒即是普通感冒,是指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其他病原體(如細菌,甚至真菌)感染導致了鼻塞、嗓子痛、咳嗽、發熱等癥狀的情況也都被通俗得稱為感冒。病毒性感冒以抗病毒治療為主,細菌性感冒以抗生素治療為主,而有的感冒是兩者混合,並不好直觀區分。

病毒性感冒大多都可以自愈,周期為3~5天,抵抗力低的寶寶可能需要1~2個星期才能自愈(除了一些非常嚴重的流感)。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發布的《感冒白皮書》認為,治療病毒感冒只能依靠人體的自愈,所謂的感冒藥並不具備立即「藥到病除」的能力,只能減緩癥狀,不起治療作用,也不能縮短感冒周期。《感冒白皮書》指出,亂吃藥不如休息好,因此,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看感冒,醫生並不怎麼開藥,而通常只是建議回家多休息、多喝熱水、適當補充維生素C等。至於中國醫院裡常見治療感冒的打針、掛瓶,美國醫生不僅不會,反而認為點滴只會大面積傷害人體,只有急救病人才會給予點滴。

但是,感冒「硬挺」極有可能引起肺炎,從而可能導致喪命!一般病毒感冒主要造成上呼吸道感染,但當人體免疫力降低時,病情會快速進展,可能會合併細菌感染。此時,病毒、細菌就有侵入下呼吸道的可能,嚴重的就可能導致肺炎。如果此時病情依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則有可能發生重症肺炎,一旦合併呼吸衰竭、心衰等問題,就可能導致喪命。重症肺炎的癥狀包括:患者持續高熱、呼吸困難、持續昏迷,肝腎功能出現改變等,但只要具備了其中一種癥狀就可以被診斷為重症肺炎。此外,感冒得不到有效控制,一旦引起心肌炎、急性腎炎等疾病,也能夠危及生命。

總之,儘管病毒感冒,一般情況下三五天內能夠自愈,但是如果感冒癥狀嚴重時得不到控制,就會導致病情加劇。醫生提醒,當患上感冒時,要注意「72小時」這個臨界值。如果72小時後發燒、咳嗽等癥狀沒有好轉,而是持續或者加重,就應該立刻就醫,並且根據醫囑進行肺部檢查。

中醫如何治療感冒?

與西醫觀點截然不同,中醫仍然秉承古老的理論理念,即認為感冒主要是外感風邪(著涼)所致,如《黃帝內經》說:「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不僅如此,西醫認為感冒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抵禦病毒細菌的自然生理反應,而中醫則認為是「寒邪束表」導致「熱鬱其中」即發燒。由此,中醫治療感冒的邏輯與西醫也是截然不同,如中醫治療感冒發燒需要根據癥狀或者"解表",或者降"內火"。

但是,中醫的專業術語仍然沿用兩千年前的古語,至今並未得到現代科學化的解讀。因此,發表於《中華中醫藥雜誌》的文章《陰陽五行學說與體溫調控理論》試圖從現代生物傳熱學的角度科學解讀中醫治療感冒發燒的機理。

首先,研究文章指出,保持人體恆溫的熱控機制是產熱器官(內臟器官)的產熱量和散熱器官(皮膚、肺臟等呼吸器官)的散熱量之間達成熱平衡。因此,從熱控原理分析,導致發燒的原因有兩種可能:一種為散熱器官失效,產熱器官繼續產熱,從而導致體溫上升;另一種則為散熱器官工作正常,而產熱器官大量產熱,從而導致體溫上升。相對上述兩種發燒原因,可以推導出與之相對應的兩種治療方案,即一種是恢復散熱器官散熱能力,同時適當降低產熱器官產熱量;另一種則主要為降低產熱器官的產熱量。

其次,研究文章指出,產熱器官的熱量是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散熱器官(皮膚)組織裡的血管中,血管再通過血管壁與散熱器官(皮膚)組織進行熱交換,散熱器官(皮膚)組織獲取血管的熱量後再通過散熱器官(皮膚)表面的汗孔蒸發散失到體外。由於寒冷不僅會導致汗孔緊閉,而且會導致皮膚組織血管中的血流量急劇下降即無法從血液循環中獲取更多的熱量,因此,在寒冷的侵襲下,皮膚的散熱能力會急劇下降。

第三,基於上述兩點,文章研究考證發現中醫也有同樣論述。例如,中醫認為人體內臟器官尤其肝臟負責產熱,皮膚和呼吸器官(肺臟)則負責散熱。實際上,該觀點完全符合現代生物傳熱學理論,並且肝臟是人體安靜狀態下最大的產熱器官,佔總產熱的30%。不僅如此,研究文章發現,中醫不僅發現皮膚通過汗孔蒸發散熱,而且認為寒冷會使汗孔緊閉、皮膚下的組織(腠理)緊縮即血流量下降,從而導致皮膚散熱能力急劇下降。

最後,基於生物傳熱學原理,研究文章對比研究分析了中醫治療感冒發燒的機理。文章研究發現,中醫治療感冒發燒,首先需要辨別皮膚是否出汗,如皮膚不出汗且怕冷為「寒邪束表」的風寒感冒,皮膚出汗且發燒的為風熱感冒。治療「寒邪束表」導致的風寒感冒發燒原理為:以恢復皮膚散熱能力為主,同時兼顧下調肝臟產熱量並增強脾臟。如,麻黃出汗解表,桂枝溫陽開腠增加皮膚血流量,杏仁開肺氣,芍藥石膏下調肝臟產熱,甘草大棗溫補脾胃。治療風熱型感冒發燒原理為:肝臟產熱失控,致使熱鬱於胸、呼吸器官散熱負擔加大、膽汁疏泄異常,從而人體感到口苦咽乾、目眩、胸肋苦滿、寒熱往來。因此,治療風熱感冒以降低肝臟產熱、疏泄肝膽為主,如柴胡湯以及其它寒涼降低肝產熱的藥物。此外,風熱感冒禁汗以防刺激肝臟產熱,禁瀉下以防傷及腎臟,禁吐以防傷及脾胃。

後記:中西醫觀點能否統一?

在對比了中西醫對著涼感冒的觀點後,我們不禁要問,兩者是否在未來會統一觀點,相互彌補即取長補短。實際上,我們發現,常用來治療感冒的西醫藥物如阿司匹林、新康泰克、白加黑等,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誘導發汗,其中新康泰克、白加黑的主要成分就是中醫治療感冒的麻黃。不僅如此,西方民間喜歡使用的薄荷,中醫喜歡的紫蘇、生薑、蔥白,無一不是可以誘導發汗的。但是,中醫比西醫考慮的更為全面,如皮膚髮汗散熱正常後,所要擔心的就是肝臟產熱過多從而加重肺臟的散熱負擔,進而可能引起肺炎。因此,中醫在治療感冒方面,也許更有優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