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代養個貴族”:中國家庭文化資本的流動與分化

靜永超 /牛津大學社會學系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導讀]近年來,有關中國社會各階層間是否已形成壁壘並阻礙代際流動的問題,廣受社會關注。社會熱議寒門是否仍能出貴子;一些70後、80後家長為了子女教育,不惜傾盡幾代人的財產積累購置學區房,有的家長更是競相為後代輸出文化資本。教養方式是文化資本輸出的一種途徑,它隱蔽於日常生活之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子女,在代際流動中構築了一道“無形”的牆,促進優勢家庭的優勢傳遞,增強代際再生產,進而穩定階層壁壘。然而本文認為,儘管教養方式具有階層化特徵,但是社會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這種階層化的教養方式,向上流動者將自己努力得來的優勢傳遞給子女,有可能弱化階層壁壘。文章原發表於《社會學研究》,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作為文化資本身體化的途徑,教養方式具有階層化的特徵。中國城市家庭的教養方式在中產階層與工人階層之間已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前者傾向於協作型教養方式,後者則傾向於自然成長型教養方式。然而,社會流動可以突破這種階層化的教養方式。出身於工人家庭並向上流動至中產的家長更傾向於採用中產的教養方式;而出身於中產家庭並經歷了向下流動的家長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出身階層的教養方式。由此可見,社會流動對教養方式的非對稱性效應並不支持中國社會階層趨於固化、壁壘日益森嚴的論斷。

近年來,中國社會各階層間是否已形成壁壘並阻礙代際流動的問題廣受社會關注,引發了大量探討。社會熱議寒門是否仍能出貴子;一些70後、80後家長對子女能否贏在起跑線充滿焦慮,為了子女教育,不惜傾盡幾代人的財產積累購置學區房。教養方式是文化資本身體化的一種途徑,是家長向子女傳遞與學校或社會相適應的知識、策略、習慣和風格。它隱蔽於日常生活之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子女。教養方式在代際流動中構築了一道“無形”的牆,促進優勢家庭的優勢傳遞,增強代際再生產,進而穩定階層壁壘。

本文認為,考察出身家庭的階層地位和流動方向對教養方式的影響,恰恰揭示了代際階層地位再生產的重要機制。出身家庭的階層地位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教養方式,流動經歷可否改變教養方式,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流動的後果和中國階層壁壘的現狀。

一個直觀的現象:中國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化

家庭教養指的是家長為了幫助子女與他人溝通、適應社會環境,而向子女傳遞的一系列的知識、策略、習慣和風格。在《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拉魯提出“協作培養”和“自然成長” 兩種基本的教養方式:

前者強調理性溝通,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注重以理服人;注重孩子社交能力、語言能力、自我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系統性培養,對孩子的課外活動采取系統性的規劃和組織。

而後者強調孩子的成長應順其自然,與孩子交往中採用命令型口吻,並不特意給孩子組織課外活動,把大部分教育孩子的責任交給學校。

上述兩種教養方式,可以從養育觀、親子關係、能力培養三個維度來進一步界定(請見表1)。首先,從養育觀來看,協作型強調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負責,常常為權威型家長;而自然成長型大多僅滿足孩子的物質性需求,常常為專製型或忽視型家長。其次,從親子關係來看,協作型強調與孩子的溝通,與孩子互動頻率高,親子關係親密;而自然成長型則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採用命令型口吻,與孩子缺乏互動,親子關係疏遠。最後,從能力培養來看,協作型強調對孩子綜合素質等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對孩子的課外活動進行系統性的投入;而自然成長型則更注重孩子的認知能力,不太強調對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孩子的課外活動缺乏系統性的組織和投入,即使投入,也以認知能力的培養為主。

文化資本是階層地位的一個重要維度,因此,教養方式作為文化資本的傳遞途徑就會帶有階層屬性,也就是說,教養方式是階層化的。中產階層更傾向於採用協作型的教養方式,工人階層更傾向於採用自然成長型的教養方式。這在養育觀、親子關係和能力培養三個維度均有所體現。

就養育觀而言,中產階層的受教育水準相對較高,使得他們更容易吸收兒童發展心理學所提倡的養育觀,承認孩子的獨立性,注意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將孩子的成長視為家長的核心責任,將教育孩子視為自身發展的一部分;而工人階層的受教育水準相對較低,使得他們對新興的養育觀理解不足,對子女教養有一定的無力感,相對注意孩子的物質需求,或者任由孩子自由發展,或者以自己希望的方式來形塑孩子的發展。

從親子關係來看,中產階層所處的職場環境更具有創造性,強調自我管理,要求同事之間相互協作和理性溝通,因而他們更強調親子互動,親子關係更加親密;而工人階層的工作環境等級明確,結構性強,工作強調常規性,要求他們服從命令和安排,因而他們在與子女互動時也往往採用指令性的單向互動,親子關係相對疏遠。

最後,從能力培養來說,中產階層更熟悉白領職場成功所需的品質,進而更重視子女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工人階層對白領職場的理解相對有限,他們更希望通過學業成就讓子女實現向上流動,進而重視子女的學業表現,而非綜合素質的培養。根據教養方式在三個維度上的階層化表現,本文提出以下教養方式的階層分化假設:在養育觀上,中產階層的家長比工人階層的家長更有可能是權威型家長;在親子關係上,中產階層的家長比工人階層的家長更有可能與子女間形成親密關係;在能力培養上,中產階層的家長比工人階層的家長更重視對子女綜合素質的培養。

教養方式的雙軌變遷:從階層繼承到社會流動

教養方式的階層繼承性對理解中國城市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化無疑具有啟發意義。然而,改革時期的中國社會階層流動頻繁,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大規模調整,使得家長目前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幼時環境有很大的差異。這可能會削弱出身家庭的教養方式的合法性,對教養方式的階層繼承形成挑戰。中國當代家長在描述自己的教養方式時,往往采取“世代斷裂”的敘事風格,強調自己幼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與他們子女所處的環境有極大的差別,並以此為依據對自己在出身家庭中所受的教養進行批評和選擇。因此,本文認為,在改革時期的中國社會,教養方式的形成不完全是階層繼承性造成的,也有理性選擇的成分。家長有可能會承襲出身階層的教養方式,也有可能與其偏離。

家長的教養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會偏離出身家庭的階層慣習,與家長的流動經歷有關。社會流動不僅是個人在階層位置之間的結構性移動,也會增加個人對階層慣習的理性思考。對於繼承了出身家庭的階層地位的家長來說,他們的階層經歷具有一貫性,使出身家庭的階層地位進一步得到強化。而對於擁有流動經歷的家長來說,跨階層的經歷使得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對不同的行為和態度持更開放的態度;跨階層的經歷也意味著這些家長需努力適應新的階層環境,讓他們更相信個人努力的重要性,進而增進其對出身家庭的教養方式的理性思考。

進一步來說,流動方向會影響家長對出身家庭的階層認同,進而影響他們對出身家庭的教養方式的評判。本文認為,教養方式的階層繼承性根據流動方向而變化,呈現非對稱性的特點。向上流動的家長更認同現在的階層地位,更有可能對出身家庭的階層慣習進行負面評價,有意識地偏離出身家庭的教養方式;他們也會將職場所積累的文化資本或專業技能作為教養方式的新的來源,模仿和學習目前所在階層地位的教養方式。然而,向下流動的家長由於期望在子女身上重新實現向上流動,會強化出身階層的階層慣習,抵製現在的階層經歷對教養方式的影響。

因此,不論是經歷了向上流動還是向下流動的家長,其教養方式都更接近較高階層的教養方式。據此,我們提出以下兩個假設:一是出身於工人家庭並經歷了向上流動的家長,與出身於中產家庭並繼承了中產地位的家長在教養方式上相似,但與出身於工人家庭並繼承了工人地位的家長的教養方式不同。二是出身於中產家庭並經歷了向下流動的家長,與出身於中產家庭並繼承了中產地位的家長在教養方式上相似,但與出身於工人家庭並繼承了工人地位的家長的教養方式不同。

調查研究:社會流動如何改變教養方式

本文利用2010年上海家庭調查來考察教養方式的階層化以及社會流動對教養方式的影響。調查資料來自複旦大學社會學系劉欣教授主持的“上海家庭研究”項目。該調查回收1181份成功問卷。本文將樣本限定為生育過子女的被訪者,其年齡範圍為22-66歲。其中有效的親子關係樣本803人,有效的能力培養樣本756人。

(一)教養方式的階層化

根據樣本分析,從親子關係來看,中產階層的家長比工人階層的家長與孩子的親密度高46%,具有統計顯著性。這說明中產階層的家長比工人階層的家長與子女更加親密,更符合協作型的親子關係。

根據樣本分析,從能力培養來看,中產階層的家長與工人階層的家長在情緒表達和綜合素質培養上有顯著差異。中產階層的家長在情緒表達和綜合素質上的得分比工人階層的家長分別高,且具有統計顯著性。這說明中產階層的家長和工人階層的家長在能力培養上有顯著的階層差異,前者比後者更重視非認知能力的培養,更符合協作型的能力培養方式。

根據樣本分析,對子女的自主性培養並未發現顯著的階層差異。這一點在跨文化比較研究中也得到了佐證。基於美國亞裔家長的研究發現,相較於歐洲裔的家長,亞裔家長的教養理念更為專製,強調孩子的服從而不注重溝通,較少與孩子分享決策過程。

(二)社會流動與教養方式

根據樣本分析,除自主性的培養之外,中產不流動的家長在親子關係、情緒表達培養和綜合素質培養上的得分均顯著高於工人不流動的家長。這進一步說明了教養方式的階層分化。

根據樣本分析,向上流動的家長在親子關係和能力培養這兩個維度上與中產不流動的家長更為相似,而與工人不流動的家長顯著不同。向上流動的家長的親子親密程度比工人不流動的家長高出50%,具有統計顯著性。向上流動家長的親子關係更加靠近中產不流動的家長而非工人不流動的家長。從能力培養上來看,向上流動的家長在對子女的能力培養上更加接近於中產不流動的家長,顯著區別於工人不流動的家長。他們的教養方式並不是承襲於出身家庭的階層慣習,而是更加接近其當前所處階層的慣習。

對於經歷了向下流動的家長來說,他們的教養方式卻並非僅僅是階層繼承的結果。他們的教養方式可以說是處於兩個階層之間。他們的親子關係既不顯著區別於工人不流動的家長,也不顯著區別於中產不流動的家長;他們對能力培養的看法既不顯著區別於工人不流動的家長,也不顯著區別於中產不流動的家長。這說明向下流動的家長的教養方式僅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出身家庭的階層慣習。

綜上所述,向上流動家長的親子關係和能力培養與中產不流動的家長相似,而與工人不流動的家長顯著不同。這說明向上流動的家長可擺脫出身家庭的階層慣習對教養方式的影響,後天習得現在階層地位的教養方式。而向下流動的家長的教養方式處於出身家庭的階層地位和現在階層地位之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出身家庭的優勢。

(三)教養方式是否存在代際差異

自近代以來,中國家庭的教養方式逐步從“學做人”的嚴酷管教向以兒童發展心理學所推崇的“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理念轉變,從灌輸式管教轉變為對早期教育、情感溝通和興趣培養的強調。例如,在親子關係上,傳統中國的親子關係強調尊卑,如打手心、罰跪等體罰方式被視為合理的訓子手段。但當代中國家長傾向於將體罰視為一種錯誤和不負責任,親子關係逐漸由尊卑關係向類平輩轉變,更加重視與子女的民主溝通,較少使用指令性詞語,親子關係更為密切。

由於數據並未收集家長的父輩的教養方式,無法直接檢驗教養方式的年代穩定性。因此,本文采取間接檢驗的方式,比較家長的教養方式在改革前後的差異。由於20歲左右是個人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之一,筆者以1970年出生的家長為界,比較70前家長與70後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否存在差異。

根據樣本分析,70後家長與70前家長對能力培養的看法(包括自主性、情緒表達、綜合素質)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親子關係上,70後家長明顯比70前家長更加親密。進一步分析表明,親子關係的世代差異只存在於中產階層家長中。因此,教養方式在能力培養上的年代穩定性較好,但在親子關係上有所變化;中產階層的親子關係變得更加親密,而工人階層的親子關係相對不變,這使得親子關係的階層差異隨年代而增加,提高了向上流動的家長後天習得中產階層的親子關係的難度。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麽向上流動的家長在親子關係上與中產不流動家長仍然存在差異。

教養方式:在社會流動與階層分化之間

本文考察了中國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化和社會流動對教養方式形成的影響。教養方式是代際再生產的重要機制,其階層化會增加代際流動的難度,進而穩定階層壁壘;但若教養方式的形成並非完全受出身家庭階層地位的影響,可以通過社會流動改變,則可幫助向上流動的家長將自己努力得來的優勢傳遞給子女,弱化階層壁壘。本研究發現:

第一,中國城市家庭的教養方式已出現顯著的階層差異,中產階層的家長多秉承協作型的教養方式,而工人階層的家長則多秉承自然成長型的教養方式。與工人階層的家長相比,中產階層的家長更注重對孩子情緒表達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親子關係更親密。

第二,對向上流動的家長來說,其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主要受目前階層地位而非其出身階層的影響。向上流動的家長與繼承了中產階層地位的家長的子女教養方式相似,而與繼承了工人階層地位的家長的教養方式不同。

第三,對向下流動的家長而言,他們的子女教養方式處於工人階層和中產階層之間,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出身階層的影響。這可能是因為向下流動的家長儘管試圖保持出身家庭的教養方式,但由於後天環境的限制,難以真正做到。

本研究強調成年職業環境對教養方式的影響,但並非否定其他環境對教養方式的形塑作用。學校和婚姻對教養方式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一方面,學校本身所傳遞的制度和文化形塑和影響學生的價值觀、語言習慣等慣習,進而影響這些學生為人父母后的教養方式。同時,教育是影響工作匹配和階層流動的重要機制,也對教養方式產生間接的影響。這些在本研究中也有所體現。家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視孩子的自主性和情緒表達方面的培養,親子關係也更親密,互動更頻繁。另一方面,婚姻也對教養方式存在重要影響。首先,婚姻狀態會影響家長的教養方式。處於離異或單親家庭的家長由於經濟和時間等方面的限制,難以滿足孩子的經濟需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相對較少,對孩子的發展也關注較少。其次,配偶的階層背景也影響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尤其是母親的教育背景和階層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子女課外活動參與、認知能力發展和健康水準。最後,婚姻關係也會對教養方式產生影響。夫妻關係越緊密,婚姻品質越高,與孩子越親密,越少對孩子進行體罰,越能促進孩子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受樣本量所限,本文未對學校教育和婚姻關係對教養方式的影響展開分析,有待之後進一步研究。

文原載《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6期,原題為“工之子恆為工?——中國城市社會流動與家庭教育方式的階層分化”,注釋從略圖片來自網絡,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

文化

縱橫

打賞不設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