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影院迎24小時放映潮?業內:受成本製約大量推出不成熟

每經記者:杜 蔚 每經編輯:杜 毅

“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萬達電影、北京文化四大電影公司2019上半年業績齊跳水”“有些影城活不過今年暑期檔”……影視行業的日子逾發舉步維艱。

《2019年上半年電影市場景氣洞察》顯示,今年上半年,8.08億的觀影人次,較上年同期減少了近1億人次,直接影響國內電影票房同比下滑2.7%至311.7億元。如何做出電影市場的增量,成為擺在所有電影人面前的難題。

新事物移動電影院,借互聯網東風,試圖與傳統影院形成差異化競爭,為電影市場做增量。傳統影院也不甘落後,瞄準了“夜間經濟”,“24小時影院”應運而生。

真的是24小時不打烊放電影嗎?率先吃螃蟹的大光明電影院,能否通過“24小時影院”開啟新賽道?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夜間經濟逐漸成為大眾消費的驅動力,但能成為電影市場的增量嗎?

推24小時放映條件不成熟

24小時便利店、24小時書店這些活躍在夜間的文化消費場所,想必大家已屢見不鮮,但24小時影院以前鮮有?

7月15日,在“上海首批24小時影院啟動儀式”上,大光明電影院、國泰電影院被正式授牌,率先成為“24小時影院”。

“大光明這次開放24小時影院,最主要的考慮是配合上海市商務委等九部門聯合頒布的促進‘夜間經濟’的指導意見,希望能成為‘上海味’‘時尚潮’的又一個夜生活聚集區。”大光明電影院總經理斯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坦言,24小時影院將給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夜間文化娛樂場所的新選擇。

然而,並不是所有影院都具備開放24小時電影的資格。多家影城經理均向記者表示,“目前,大量推出24小時影院的條件還不成熟,其中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成本。”

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客流量,自然無法覆蓋成本。“放映設備損耗、空調、電力、人工等,構成了影院的大部分成本,一個小時的電力成本基本在500元~1000元。”盧米埃影城成都負責人俞博文告訴每經記者,鑒於如今眾多影院都開在商場裡,所以固定時間開關門,無法給24小時影院提供夜間進出通道,“可能老影院和單體影院會方便一些,但開在商場裡的影院會牽扯到安全問題。”

而從上海首批啟動24小時電影的影院來看,大光明電影院位於南京路商業圈,國泰電影院則在淮海路商業圈,二者均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基因。

“遊客在上海外灘、南京路看完夜景,或者從南京路商場逛了一圈後,走過來,就能到大光明看電影。”斯俊向每經記者笑言道,同時,大光明電影院的建築主體是獨立的,被上海市定為優秀建築保護部門,因此,不會受到商場關門的影響。

不過,在午夜放電影肯定會增加影院的經營成本。“我們正嘗試通過兩個方面來減輕成本壓力。一個是從管理上,通過我們自身的管理,如何去更合理、更方便的排班;另一個則是從市場效應上,如何通過優秀營的銷手段讓更多觀眾參與進來、走進影院觀影。”斯俊表示,除了經濟效益外,大光明電影院還非常注重社會責任。“目前這些投入都是有必要的,電影市場要靠培育,並非一蹴而就。”

采取“跨零點場”模式

與“24小時”不打烊的便利店、書店不同,現在的“24小時影院”,並非24小時不間斷放電影,而是采取了“跨零點場”的經營模式。

“大部分影院的日常電影排映,最後一場一般都在晚上11點多,而‘24小時影院’的排映場次則延遲到零點過後。”斯俊向記者直言,這樣可以滿足“深夜加班族”的娛樂需求。當然,僅延遲放映時間,也許並不能滿足大眾需求,因此,一同上崗的“24小時影院經理”在初期“跨零點場”經營模式後,還將根據市場情況和市民需求逐步加映場次,以滿足大眾對“夜間文化”的需求。

每經記者注意到,大光明電影院“跨零點場”自7月15日開放以來,在上座率上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截至7月20日,其113座的影廳最高上座率突破50%。這意味著,即便在深夜,依然有票房增量的空間。

不論是24小時電影還是“跨零點場”均非首次出現。“上世界80年代,我剛到大光明時就有午夜場,那時一票難求。然而,進入90年代,各種娛樂場所在夜間活躍起來,分散了午夜場的觀眾,我們從每天的通宵場調整成了周末通宵場,直到1991年完全消沉下去。”將思緒拉回當下,斯俊表示,大光明電影院這次推出“跨零點場”的考量是,“如何與傳統的“零點場”有機結合。”不過,現階段“零點場”在市場的吸金力究竟如何,還是一個值得商榷問題。

“市場是動態的,所以我們的管理或者排片都是以動態對動態。”談及對“跨零點場”影片的排映考慮,斯俊進一步表示,主要聚焦“四個主題”。“一是主旋律紅色電影;二是弘揚優秀文化的戲曲電影;三是上海國際電影展映的影片、國外進口片抑或是某些小眾的影片;四則是和當下熱映的影片結合,比較賣座的影片也會放在零點場。”

斯俊認為,作為一位影院經營者,如何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調整自己的行銷策略和管理方式至關影院的生死。

即將邁入91歲的大光明電影院,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史。1928年,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親自為其開張剪彩,歷經近百年的風雨,被譽為“遠東第一影院”。

大光明電影院曾書寫下電影放映界的奇跡——連續11年(1989年~1999年)全國票房第一,然而如今在面對各大影院經營模式多元化的情況,似乎有些黯然失色。其影院官方數據顯示,截至7月20日累計收獲2008.5萬元票房(不含服務),相比去年同期的2130.8萬元下降9.5%。

“電影院受片源的影響比較大,今年上半年的電影大盤走勢,就說明了這個問題。而我們大光明也是大盤裡的一份子,所以也受了影響。”面對困境,斯俊並未回避。雖然曾是全國第一家立體聲、寬銀幕的影院,但受歷史建築保護的限制,IMAX等有些特色廳在大光明電影院內無法采納。不過,老當益壯的大光明電影院,仍保有活力。數據顯示,在只有6個影廳的情況下,2018年大光明電影院全年票房收入為3400萬元,在上海排名第十,全國排名第66位。

“大光明已經91歲了,走到這個高度,不是某一代人,而是幾代大光明人的無私奉獻疊加起來才達到了這個高度。”斯俊回憶起陪跑大光明影院的這30余年,他飽含深情,“我只不過是大光明歷史長河中的一顆流星。盡自己的力量,發揮積極性,力圖把影院做得更好。”

站在風口上的夜間經濟

夜晚是白天的延生,對一座城市而言,夜晚也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大光明電影院增開“24小時電影”的初衷便是響應當地政府對“夜間經濟”的打造。

何為夜間經濟?一般指晚6點至次日6點城市以餐飲、購物、休閑、旅遊、文化、健身等為主的各種消費活動。每經記者注意到,從2004年開始全國多地陸續發布加快城市夜間經濟的政策,步入2019年各地政府愈發重視:4月上海發布《關於上海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6月濟南發布《關於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7月北京印發了《關於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

如今“夜間經濟”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經濟開放度、活躍度的重要指標,具有無限發展潛力。他山之石數據顯示,夜間經濟已經為倫敦創造了130萬個工作崗位,可貢獻660億英鎊的年度收入,並且僅倫敦一個城市的夜間經濟就創造了英國全國總稅收的6%。

“急風暴雨產生的效果不一定大於綿綿細雨。”斯俊認為,內地電影市場的夜間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育後,有可能為中國電影大盤做增量。“電影夜間場可以作為白天場的一個補充,而從影片選擇上來講,我們亦可通過放映主旋律影片,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和正能量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觀影者。”

並且,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顯示,80、90甚至00後年輕人成為“夜間經濟”消費的主力軍,他們熱衷熬夜,同時對夜間娛樂活動有著巨大需求。據相關調研顯示,2019年中國年輕女性“夜蒲族”熬夜選擇的外出場所中,78%選擇電影院,67%選擇酒吧或KTV。這與喜歡看電影的觀眾群呈年輕化不謀而合。

率先進入“夜間經濟”藍海的大光明電影院,也十分關注技術帶來的變革。

“隨著時間推移,技術會越來越好。這不僅僅是對傳輸速度的提升,而是應該考慮接下來5G時代來臨,如何將其與影院放映技術相對接。5G對影院來說是一個新科技,這是每一家影院經營者需要好好思考的事情。”諳熟電影行業的斯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不過,他始終堅持,影院是通過影片的聲音和光來傳達給觀眾的。“建造一家影院有兩個重點,建築和建聲。建築是影院的整體外殼,而影片投入到銀幕上面最主要還是通過光,效果則通過聲音來還原。”

“夜太美,不管危不危險,總有人黑著眼眶熬著夜”,期待在快速崛起的“夜間經濟”下,為中國電影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