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科學家發現新神經細胞:它決定癢了之後撓還是不撓

模型圖 受訪者供圖

癢,人們司空見慣,再熟悉不過。

癢讓人們產生抓撓動作,來去除皮膚上的異物。而慢性癢患者由於無法控制的瘙癢、抓撓,往往傷痕累累。如何治療?臨床上尚缺乏有效方法。原因之一是,機理不清——人類對癢覺資訊處理機制的了解還十分有限。

12月14日上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衍剛課題組通過研究發現一類新的神經元(神經細胞),它決定了你感覺到癢之後是撓還是不撓。

該神經細胞表達速激肽,是一種興奮性神經元。

孫衍剛表示,這群“瘙癢”神經元,像一道門一樣,阻擋著輕微的癢。只有推開這扇門,人們才會開始抓撓。在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侵入性方法來操控這群神經元。但在臨床中有待開發非侵入性控制方法來治療相關疾病。

截屏圖

此外,孫衍剛表示,目前該研究使用小鼠作為研究對象,不能忽略人和小鼠之間存在的物種差異。

科學家進一步研究證實了該神經細胞具有此功能的機理:它調控了脊髓中的另一種神經元,後者表達胃泌素釋放肽受體。

當研究人員在實驗動物中殺死或抑製前述速激肽神經元時,即便癢,也很少撓;當激活這群神經細胞時,即便不癢,也瘋狂地抓撓。

該論文目前已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神經元》(Neuron)上,論文標題為《導水管周圍灰質中速激肽陽性神經元通過下行通路促進“癢覺-抓撓”循環》。

孫衍剛研究組揭示了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腦區的速激肽神經元對於產生“癢覺-抓撓”惡性循環至關重要。因此,這一新發現的神經細胞將是遏製這一惡性循環、治療慢性癢的潛在靶標,有望改變臨床治療思路,研發出新的治療方法。

該研究工作主要由孫衍剛課題組博士研究生高鄭潤、陳文振、劉明哲共同完成,課題組其他成員積極參與,並得到了神經所許曉鴻研究員與廣州醫科大學萬麗教授的大力協助。本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771158)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BS01000000)的資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