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以知識分子眼光書寫城市與人,彭小蓮把悲慟埋在電影裡

彭小蓮。圖片來自網絡

彭小蓮最被人所知的電影創作是她的“上海三部曲”,《假裝沒感覺》《美麗上海》《上海倫巴》三部電影以不同時期的上海為背景,記錄下一代代人在歷史中不斷掙扎,為保持尊嚴而付出的努力。在這些電影中,彭小蓮以女性知識分子的眼光來書寫獻給上海的情書,將人情、人性和城市性格結合,將上海的獨特氣質與女性意識有機結合,給上海這座城市留下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影像印記。

2002年拍攝的《假裝沒感覺》關注的是石庫門裡的普通市民,彭小蓮從家庭作為切入口,講述了三代女性對婚姻愛情的不同處理方式,表達自己的女性意識和女性關懷。

電影《美麗上海》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2003年,電影《美麗上海》問世,這部電影延續了以家庭關注女性的故事模式,以一個上海沒落貴族的重聚為核心,著重刻畫四個兄弟姐妹的矛盾與親情,探討了女性覺醒和幾代人的困惑。彭小蓮出色地把握了城市語境,呈現出既殘酷又溫情的上海生活,其中對感情的細膩描繪足以看出導演的功力。

2006年,這個系列的第三部《上海倫巴》問世。這一次彭小蓮把鏡頭對準傳奇明星趙丹和黃宗英的愛情故事,以拍攝經典電影《烏鴉與麻雀》的過程為故事主線,表達了自己對上海老一代電影人的致敬。

電影

《上海倫巴》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彭小蓮導演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請你記住我》,故事呼應了《上海倫巴》,把現代青年的愛情和趙丹、黃宗英的感情做對比,是一部徹頭徹尾的“迷影電影”,可惜這部作品幾乎沒有獲得影院排片,看過的人數寥寥,如今回憶起來,讓人感到些許唏噓。

當同學們光環加身,一部部大作橫空出世的時候,彭小蓮拍紀錄片去了,她的內心有化不開的理想主義情懷和對父輩的深情。事實上,彭小蓮曾受到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的深刻影響,這讓她的創作在“第五代”中獨樹一幟,具有了不一樣的文化品格。她的作品不追求宏大敘事和形式主義,而獨具一種知識分子式的思辨性。

彭小蓮的父親彭柏山是“左聯”的作家,是魯迅的學生,1953年成為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她的母親朱微明曾在《大公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十餘份報紙擔任過編輯或記者。彭小蓮是讀著魯迅和蕭紅的書長大的,而父母日後的流離遭遇更讓彭小蓮對記錄真實有一種執著,也讓她具有一般中國導演不具備的歷史滄桑感,她悄悄把悲慟的人和事埋在了電影裡。

小川紳介從彭小蓮的劇情片《女人故事》裡看出彭小蓮有拍紀錄片的潛質,“有一對圓圓的眼睛,快活的彭小蓮的身上所背負的,就是中國現代史”。小川逝世後,他的遺孀請彭小蓮完成丈夫的未竟作《滿山紅杮》。《滿山紅杮》完成後,曾獲得2001年日本十佳紀錄片獎,也成為小川和彭小蓮的代表作。

彭小蓮在小川紳介身上看到紀錄片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抓住拍攝對象的生命。“在這樣的拍攝中,我逐漸找到了一種對人、對事的觀察角度,哪怕一個物件已經被灰塵蓋滿,我也漸漸知道如何抹去那塵土,看清灰塵下物件的原形。”借著這種能力和心底裡痛徹的情感,她終於動手開拍紀錄片《紅日風暴》,紀錄跟父親一樣的“胡風分子”的命運,這其實也是對個人歷史的一種回溯。

彭小蓮可以說是一位作家型導演,拍攝之外,她寫過大量的散文隨筆,既有記錄自己家庭和父母的歷史性文章,也有涉及電影的專業性評論,她身上難得保留了知識分子的堅持。在她去世前一年,她還通過公眾媒體的採訪向大眾推薦了她願意帶去孤島的五本書:《烏合之眾》《李普曼傳》《愛默生與中國——反思個人主義》《城堡》《通往奴役之路》。這些書直接反映了彭小蓮導演的精神世界,折射出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在一篇叫做《那些說不出的慌張》的記錄彭小蓮的文章中,作者有這樣一個描述:童年,父親每次短暫回家,彭小蓮就有一種驚慌:這次肯定長不了。慢慢地,她發現,人世間好像什麽都長不了,沒有不死的東西,沒有永恆,而她想要。如今看來,這樣的描述像一個讖語:生命固然有期限,而彭小蓮導演用自己的創作完成了永恆。

余余(影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翟永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