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末狀元張謇與南通博物苑:特殊年代的特殊紀念

作者:張寧芳

(張謇)

今年5月18日,又將迎來博物館日,各大城市萬千博物館將組織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大人和孩子們走進博物館,感受文明的傳承、知識的積澱,探索未知的世界。

而在百年前的中國,博物館作為一個西方的“舶來品”,是如何走進我們的視野的呢?這背後與清末的一位傳奇人物張謇分不開,讓我們來看看他和他創辦博物館的故事。

(一)從“帝黨”到“立憲”:上下求索

張謇,出生於江蘇海門,他的一生歷經清末民初,當人們試圖概括他的生平時,會用許多標簽,政治家、民族工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等等,這些或許都不足以囊括他豐富的志業,但它們都揭示出了這位傳奇人物生涯中的數個片段。

他早年入浦口吳長慶慶軍營任幕僚,結識袁世凱。1882年(光緒八年),朝鮮“壬午兵變”之際,隨慶軍赴朝,他起草的《條陳朝鮮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深得“清流派”翁同龢等的賞識。

(張謇紀念館)

1894年(光緒二十年)值慈禧太后六十壽辰,特開恩科會試,他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然不久因父喪回籍守製。1909年他被推為江蘇谘議局議長。此後發起國會請願活動。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等。1912年起草退位詔書,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任實業總長。

從帝黨到立憲派,他的人生經歷巨大轉折,而這背後,是近代中國的轉身,這期間,他的態度務實,而他的目標在於國之統一,民生安定。他面見孫中山,應邀出任實業總長一職,後又加入袁世凱政府。但當袁謀劃解散國會、複辟帝製之際,他選擇離開政壇,回到家鄉,為實業興國、教育救國貢獻一份力量。

(南通大學內張謇雕塑)

(二)書生從商,實業興國,教育興邦

興實業、辦教育,他在宦海沉浮半生之後,把目光投向了影響更廣更深的領域,這也使得他的身份更多元。在光緒維新變法之際,他便在家鄉南通興辦大生紗廠,試圖通過官商合辦形式來集股籌款,然書生從商起步維艱。

後來,他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逐步擴大規模,並配套建立原棉基地和發電廠等。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以大生紗廠為核心,包括油廠、麵粉公司、肥皂廠、紙廠、電話公司等20多家企業的地方工業體系。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提起民族工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個人不能忘記,而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興學辦學堂,是他一直致力的另個方面。不同於辦大學的熱潮,他更顯示出其務實的一面,師范學堂、專科學校,他把眼光放下,願意培養更多致用人才。

(南通博物苑收藏品)

早在1903年他去日本考察教育時,要求“學校形式不請觀大者,請觀小者;教科書不請觀新者,請觀舊者;學風不請詢都城者,請詢市町者。”在他的努力下,興起了一批批學堂學校,如複旦公學、南洋公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暨南學校、中國陶業學堂、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等,而這些如星星之火,播撒下了一批批種子,成為今日複旦、交大、南大、暨南大學等的前身。

在那些求學於他和他朋友創辦的學堂中,有這樣一位後來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就是曾就讀於中國公學的胡適。他在一篇序言中這樣評價:張季直(張謇的字)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辟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

他的政治抱負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未能得以施展,但在他身後家鄉南通留下了很多與他有關的記憶,而其中南通博物苑是個特別的紀念。

(三)南通博物苑:中國人建博物館之始

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人把他們的文明帶來了中國,其中博物館是一個重要的機構,在上海有了英國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創立的上海博物院、法國傳教士韓伯祿創辦的徐家匯博物院等。當博物館以豐富的藏品吸引住人們的視線時,國人也注意到它的收藏、保存、教育功能。

1903年,張謇赴日考察,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的巨大變化,深深觸動了張謇,他深感強教育、興實業,才是強國之策。他上書清政府,建議在北京設立帝室博物館,但未被采納。他毅然在家鄉開始了創建博物館的努力。

1905年,秉持“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理念,他開始規劃創建南通博物苑。以“苑”為名,這裡既是一個博物館,又是一個植物園、動物園。苑內藏品分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分。苑中廣植花草樹木,養殖珍禽鳥獸,與室內展品呼應。

(南通博物苑收藏品)

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藏品,有張謇本人的巨大付出。南通本身並非歷史古城,開始時藏品方面幾乎一片空白,張謇毫不吝嗇地捐出自己的收藏,同時他利用各種機會為博物苑添置藏品。在他的努力下,曾任兩江總督的大收藏家端方就先後捐贈文物70多件,包括青銅錞於、漢唐陶瓷、墓志和古代碑刻拓片等。

1910年,南洋勸業會在南京舉辦之際,他也留心購入大量展品。南通博物苑的創辦是近代國人與世界接軌的一個創舉,也是國人睜眼看世界的一個標誌。通過博物館這種形式,觀人類、觀宇宙,架起人類文明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今天的南通仍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先賢。他留下的重教育、勇開拓的精神,影響著一代代人。

(張謇)

【作者簡介】張寧芳,文史愛好者,現居上海。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近現代史方向,對於近代人物、文化有濃厚興趣。於各類報紙雜誌發表作品十餘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