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復旦腫瘤肺癌診治引領「上海標準」,術後五年生存率超國際水準

為陳海泉教授團隊打call!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自2008年起進入學科發展的「快車道」,對標世界最高標準、一流診治能力,已建成集臨床診治與基礎研究為一體的復旦腫瘤肺癌微創診治體系,在全球引領建立肺癌診治「上海標準」,推廣多項患者生存率和生活品質雙提升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和診治標準,累計有13篇次論文的原創性科技成果被納入7項國際肺癌診治、分子檢測指南,掌握國際話語權。

據上海申康醫院發展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腫瘤醫院胸外科多年來葯佔比低於20%,是市屬醫院中最低的一家醫院。同時肺癌患者術後五年生存率超過國際水準10%以上

發現我國肺癌新的高危人群

為明確我國肺癌的高危人群,提高篩查效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於2008年加入IELCAP(國際早期肺癌行動計劃),並率先在國內開展基於社區的早期肺癌低劑量CT篩查。

2013年8月起一年內,在上海市閔行區的7個社區,項目組以前期建立的肺癌高危人群庫為基礎,開展自然居住人群肺癌初篩研究。

篩查高危人群11332例,女性佔37%,不吸煙人群佔17%,平均年齡64歲。查出肺原發惡性腫瘤27例,患病率238/10萬。81%是0-I期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平均年齡只有60歲。

男、女性患病率分別為168/10萬和358/10萬 ;吸、不吸煙人群患病率分別為159/10萬和337/10萬(兩者均有統計學差異,P < 0.05)。以往的經驗提示肺癌的高危人群多以老年、男性、吸煙人群為主。但該研究發現:女性、不吸煙人群也是中國肺癌高危人群

「瘦身改良」術前檢查項目

每年節省國家衛生支出2000餘萬元

依據國內外指南,肺癌患者術前應做包括胸部CT,支氣管鏡,頭顱MRI,骨掃描,腹部CT,全身PET-CT 和有創縱隔鏡淋巴結活檢術等檢查,以明確腫瘤的大小,位置,性質及分期。

這些檢查策略的制定主要是基於中期和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數據;這些檢查,既消耗醫療資源又造成患者身心創傷。對於篩查發現的早期肺癌患者是否可以精簡術前檢查,形成個體化的診斷策略?

團隊基於大數據臨床研究後發現,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比例不到1%,應該有選擇地進行檢查。

團隊為此劃定了一個標準:患病年齡輕、有臨床癥狀、術前血清CEA含量明顯升高的患者需接受骨掃描檢查,其餘患者可以免於該項檢查。

而經CT診斷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腫塊中包含磨玻璃成分且支氣管鏡檢查後沒有異常,這批患者術前就沒有必要接受支氣管鏡檢查。

對於這一術前檢查的「瘦身」和「改良」,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給大家算了一筆帳,僅腫瘤醫院胸外科一年,有近700例早期肺癌患者省去了支氣管鏡(800元/人)和骨掃描(1000元/人)檢查,直接減少檢查費用近126萬元,節約患者術前住院時間超過700人/日。

該研究成果自2012年起已在全國20餘家大型三甲醫院開展,每年受益患者逾萬人。專家預計,採用這種個體化的診斷策略,每年可為國家節省醫療衛生支出2000餘萬元。

「上海標準」進入國際指南

在全球引領建立肺癌微創新理念

臨床上肺癌腔鏡技術逐漸普及,一味追求腔鏡「打洞數量少」曾在業界甚囂塵上。而在陳海泉教授看來:「患者的療效,手術對器官最小程度的損傷才是微創治療的目標,不能走入 『炫技』的誤區。」

針對這一情況,2017年腫瘤醫院胸外科在被譽為外科學聖經的《外科學年鑒》上首次定義「全面微創治療3.0時代」的理念,即以胸腔鏡技術為載體、由多學科共同參與,在手術中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術式、合適的切口,儘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組織、肺功能和淋巴結,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平衡好切口、器官和系統損傷,使患者既獲得最佳療效,同時損傷最小。

該理念一經提出,在全球肺癌學界引起極大反響。理念是實踐的先導。

臨床實踐中,針對浸潤前肺腺癌患者手術方式,團隊創新性地提出根據術中冰凍病理結果指導個體化手術方案的選擇,決定手術的方式及淋巴結的清掃範圍,並首次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並劃定早期肺腺癌行亞肺葉切除的精確指征

有了科學指征,醫師手術台上發現術中病理診斷結果為早期肺癌的患者,外科醫師無需切除肺葉就能達到治療效果;但對原發性的惡性腫瘤,則需做標準的肺葉切除加上淋巴結清掃。

「正是有了精確科學的指征,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對患者進行淋巴結清掃,有針對性地進行切除範圍劃定,實現了微創手術的個體化精準治療,免去了一部分患者因過度清掃或過多切除組織對臟器造成不可視的損傷。」

該研究成果在《臨床腫瘤學雜誌》獲得刊發, 同期述評認為「這是外科個體化治療早期肺癌的重要進步」。安特衛普大學Paul Van Schil教授在F1000Prime上重點推薦該項研究。2017年,該項研究成果收入EMOS肺癌診治指南,並把這種用術中病理指導手術方式的理念和「上海標準」用於全球肺癌臨床工作實踐。

繪製非吸煙患者基因圖譜

找到破解診治問題的「金鑰匙」


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女性肺癌患者是不吸煙的女性。他們為什麼會得癌?是PM2.5惹的禍?還是二手煙的禍害?也或是油煙搞得鬼……

針對公眾亟需了解的這些問題,陳海泉教授帶領團隊把202例非吸煙肺腺癌患者樣本進行集中,對EGFR、KRAS、 HER2、 ALK突變以及最近發現的ROS1基因融合進行了檢測以及臨床相關性分析,成功建立並繪製了非吸煙肺腺癌人群中關鍵的致癌基因突變譜,這是世界範圍內較為全面和前沿的非吸煙患者致病基因研究圖譜。

研究團隊最後發現,不吸煙肺腺癌病人中近90%都存在已知驅動突變,是潛在靶向治療的獲益者。

該發現2010年發表在《臨床腫瘤學》雜誌上,同時被Medscape醫學網站譽為2010年肺癌基因組研究三大進展之一,並於2013年納入CAP(美國病理學家學會)、IASLC(國際肺癌研究協會)和AMP(美國分子病理協會)的《肺腺癌分子檢測指南》。

繪製可手術肺癌患者分子分型圖譜

尋找肺癌術後輔助治療的突破口

自2008年起,腫瘤醫院胸外科系統全面地研究了非小細胞肺癌的分子分型。通過對ALK、RET、ROS1等融合基因的一系列研究,定義了新的RET、FGFR融合基因,發明了新的既準確又高效的融合基因檢測技術,探索了融合基因與肺癌預後的關係。

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JCO、CCR等腫瘤學頂級雜誌上,7 篇論文中的創新成果分別在2013年納入IASLC《肺癌ALK檢測指南》,2017年納入IASLC《肺癌ALK和ROS1檢測指南》。

團隊從2010年起較早地開始研究肺腺癌中PD-L1和PD-L2的表達情況,並發現PD-L1蛋白表達量是肺腺癌中十分顯著的預後指標。該項研究於2017年納入IASLC《肺癌PD-L1免疫組化檢測指南》。

此外,團隊關於EGFR-TKI作為輔助治療在可手術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上有效性的薈萃分析研究於2016年發表在胸部疾病著名雜誌Chest上,2017年該項研究同時納入了ESMO 肺癌診治指南和ASCO肺癌臨床指南。

團隊對東亞肺腺癌人群中EGFR第18號外顯子突變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EGFR基因突變與預後的關係,該研究於2017年納入IASLC《肺癌EGFR檢測指南》。

學科發展「碼頭源頭」齊進

團隊梯隊建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腫瘤醫院胸外科採用「碼頭源頭」齊進的方式做好醫療高地建設。抓「源頭」重在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產出,將臨床積累的病例基於循證醫學和大數據,形成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和診療標準,同時不斷優化提高技術層面的診療策略,做好科研與臨床的有效轉化。「碼頭」重在發揮科室平台集聚效應,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建成人才「大本營」和資源「集聚地」。

團隊中不同梯隊的拔尖人才正在奮力奔跑。陳海泉教授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孫藝華教授獲得上海市「銀蛇獎」……

團隊不斷優化的治療策略和理念使腫瘤醫院肺癌IA期肺癌五年生存率高達93.6%,達到治癒效果。IB、IIA、IIB及III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分別高達84.1%、77.5%、74%及45.8%,已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在這裡獲得了新生,「罹患肺癌是不幸的,能在這裡獲得治療並痊癒,是不幸中的萬幸」。

如今,腫瘤醫院胸外科每年肺癌手術量達到2千例,年門診量超過5萬人次,輻射圈從華東六省一市逐漸擴展至華中地區。龐大的臨床服務數量背後折射著一種服務理念「患者花最少的診療費用,獲得最長的生存期和最好的生活品質」。

來自南普頓大學總醫院的消化道外科主任JohnKelly教授,世界縱隔鏡發明者、歐洲胸心外科學會前主席Toni Lerut,紐約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的David R. Jones,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James D Luketich,前NCCN 主席、杜克大學腫瘤中心的D』amico T.等數位歐美頂尖專家都曾相繼來滬相互學習交流,彰顯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越來越強大的國際影響力。


【陳海泉教授個人資料】

學科帶頭人陳海泉教授目前是美國胸外科學會AATS會員及會員發展委員會委員、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STS國際理事國際部主任及兩屆國際部委員、亞洲胸心血管外科協會 ASCVTS 理事、歐洲胸外科醫師協會ESTS會員、美國胸科醫師學院資深會員、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常委、上海市抗癌協會胸部腫瘤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胸外科分會副主委,並擔任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等學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二審專家、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長江學者評審專家。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副主編,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等雜誌編委。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Annals of Surgery,等SCI期刊審稿人,國內多家期刊編委。

自2008年起,陳海泉教授先後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院,范德堡大學癌症中心,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蘇黎世大學醫院等國際著名研究機構、醫學中心授課宣傳我院胸外科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陳海泉教授作為AATS、STS、ESTS 會員,2013至2016連續4年在胸外科最高水準會議美國胸心外科學會胸外科聚焦論壇(AATS Focus)上進行專題授課並推廣。

2016至2018連續3年,陳海泉教授在美國胸心外科學胸外科年會(AATS)上進行專題授課。其中,2016年受邀作為AATS年會第一天普胸會議共同主席,2018年受邀作為普胸會議會場主持。

紐約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的David R. Jones,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James D Luketich,前NCCN 主席、杜克大學腫瘤中心的D』amico T.等國際胸外科頂尖專家,多次來腫瘤醫院進行學習,討論,並對這些創新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鑒於陳海泉教授在胸外科領域的突出成就,2018年,陳海泉教授受到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外科學-胸外科學主任邀請,作為評委參與該院胸外科學終身教授的評選推薦工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