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所說的「脾虛」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許多人在看中醫大夫時都會被告知有「脾虛」。那麼,「脾虛」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脾虛」屬於中醫學辨證診斷術語。「脾」是指具有運化水谷精微、輸布水液、生化氣血、統攝血液等一系列人體生理功能的概括,涉及西醫學中的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及血液系統的一些生理功能。



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等原因導致以上功能受損,即會產生「脾虛」的證候。

「脾虛」根據受損功能不同又分為「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和「脾不統血」等多種證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以下癥狀和表現,要想到有「脾虛」的可能。


1

脾氣虛

食欲不振、脘腹痞悶、面色萎黃、氣短乏力,應考慮「脾氣虛」,因為脾主運化,能將飲食消化、吸收,化生氣血並輸送至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脾虛不能運化水谷,化生氣血則會出現上述癥狀。

脾陽虛

舌苔白厚或舌淡潤苔水滑、舌邊有齒痕,大便時常稀溏不成形,面部、四肢容易水腫等說明「脾陽虛」。


因為脾具有運化水濕、輸布津液、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若脾陽不足則容易導致水濕停留,局部出現以上表現。

中氣下陷

有胃下垂、子宮脫垂、久瀉脫肛等病症者為「中氣下陷」,因脾居人體中焦(部),脾氣又稱「中氣」,脾氣具有升提固脫,使身體各臟器保持正常位置的作用,若中氣下陷,就會表現為臟器下垂等病症。

脾不統血

婦女月經過多、皮膚易出紫斑瘀點、牙齦出血等出血性疾病,其部分原因為「脾不統血」所致。根據中醫理論,脾具有統攝血液,使血液在正常情況下循行脈道而不溢於脈外。


若脾虛不能統血,則會出現出血性疾病,這時配用健脾攝血之法治之有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