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長該怎麼緩解孩子"啃指甲"?

啃咬指甲在兒童中較為多見.依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我認為是因為孩子嬰兒期的"口欲期"沒得到滿足,才容易發生吸吮手指和啃咬指甲的行為.

有些孩子也可發展為啃咬腳趾、咬衣領、被角、紅領巾、衣扣等,有時也撕咬手指皮膚等,嚴重時所有手指甲被咬得光禿禿的,甚至還會影響到手指發育,也會影響牙齒咬合功能,引發甲溝炎等;青春期後的吸煙、嗜酒行為似乎也與此存在關聯.

孩子中很多有啃咬指甲的習慣.小到三四歲,大到青春期乃至青年期都有.來診的父母常抱怨道:"自幼打罵訓斥全都不管事,包手指頭、塗抹苦味劑、塗紫藥水都不行,我幾乎從來都沒給他剪過指甲,全都是被他自己啃掉的".

此外,與啃咬指甲類似的行為還有揪頭髮、撚頭髮、拔頭髮(拔毛癖)、摳手指及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等.於是我有個習慣,凡是來就診的孩子,我總會拉他/她的手來看看,一是看皮紋掌紋,二是看指關節發育狀況,三是看有否啃咬指甲.

在了解孩子的生長髮育史和父母養育方式後,總能探查到一些蛛絲馬跡的誘發因素.例如嬰兒期母乳餵養不足、早期母子分離、寄養寄宿等,加上小兒情緒不穩定,家庭或生活學習方面的壓力大時,孩子似乎就會通過啃咬指甲類行為來緩解焦慮.

入睡時咬被角、抱/腿夾枕頭或玩具熊才肯入睡也是這類行為的延伸.一般這種行為都是下意識的,而且積習越久,越難消除.

水有源,樹有根,孩子出現咬指甲的習慣也是有原因的……

啃咬指甲通常是發端於吸吮手指,吸吮手指又是吸吮母乳的延續.孩子出生後缺乏哺乳、母乳餵養過短、母子早期分離、過早入托周托、寄養寄宿等總是啃咬指甲習慣形成的部分由頭.

按佛洛伊德理論來解釋:來自父母的關愛使嬰兒感到自己被期待、被需要,"基本焦慮"得到緩解.

而母子依戀不足時,嬰兒會感到自己是多餘的、不受歡迎的,內心將充滿焦慮與恐懼.基本焦慮得不到滿足,就可能導致嬰幼兒產生所謂的"口欲期固結",即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斷地尋求對這一時期缺乏關愛的直接或替代性滿足.就是口欲期未得到滿足,從而演繹為吸吮手指和啃咬指甲.

有些先天情緒敏感和內向的孩子,容易出現母子分離焦慮,加上上述因素,就更容易啃咬指甲,且十分頑固.有家長認為孩子咬指甲一定是因為體內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導致的,在我看來這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是不靠譜的說法.

成年人中也存在"啃指甲"現象:

另外,咬指甲並不是孩子的專利,很多成人也會咬指甲.心理學認為,啃咬指甲反映的是一種情緒狀態,主要與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敵對等情緒有關.例如成人緊張或糾結於做某種選擇時也會下意識地啃咬指甲.

學齡期兒童的啃咬指甲,多與情緒問題、壓力大、睡眠不足等因素有關.如課業壓力大、父母過苛過嚴、師生關係緊張、師長期望值過高、各種早教過於繁重等都會導致.心理行為有問題兒童也容易合併啃咬指甲,如多動症、學習障礙、智力偏低、情緒障礙、抽動症等.

家長該怎麼緩解孩子"啃指甲"?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早期的母乳餵養和母子依戀特別重要,這方面媽媽要儘可能給予孩子充分滿足.若非是因為不可抗拒的影響,媽媽盡量保障母乳餵養,同時不宜過早斷奶(至少6個月及以上).不宜過早入托或寄宿幼兒園/小學校.一句話,建立好早期母嬰依戀關係,保障嬰幼兒期安全感的建立尤其重要.

減少孩子的壓力.

訓斥打罵、手指塗苦味劑/藥水、把手指頭包起來等都不是恰當的做法,有時適得其反.緩解或減少課業壓力、保障良好親子關係、保障充足睡眠、避免過度關注和過度乾預、促進孩子遊戲和戶外活動均是預防和矯正的措施.

幫助孩子釋放壓力.

理性的父母除了要減少孩子壓力外,還應鼓勵孩子與同伴遊戲和多參加戶外活動、體驗快樂.也可與老師進行溝通,讓老師對啃咬指甲的孩子予以關心,同時儘可能避免當眾提問、羞辱或者批評孩子,以防加重孩子啃咬指甲的習慣.有上述心理行為問題兒童則宜採取針對性的治療乾預措施.

溫馨提示:如果您有關於小兒發育行為疾病的問題,可以關注省醫藥附屬醫院兒科微信公眾號【zzyyyek】,向專家進行諮詢。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和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對內容和圖片有涉及版權侵權,請及時聯繫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予以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