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科普間:刮痧操作有誤或可損害健康!

刮痧並非愈痛愈黑愈有效

刮痧通過調整陰陽平衡,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機理,主要起到解表祛邪、開竅醒腦、舒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化濁的作用。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之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就是,很多人以為刮痧一定是感覺到疼痛難忍、颳得「慘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源援基表示,其實這是錯誤觀點,刮痧並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颳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實,刮拭部位出痧後呈現微紅色或紫紅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當,片面追求出痧的顏色,不僅無效,還可以造成皮肉損傷。


刮痧操作不當加重病情

由於刮痧是一種刺激療法,操作不當會加重病情或引發其他身體不適。刮痧是從推拿、針灸、拔罐、放血等療法變化而來,與這些療法一樣要遵循施術的四個原則:一是明確診斷;二是辨證施治;三是因人因病因時因地製宜;四是補虛泄實。」如果感冒是以發熱為主,則不宜單一進行刮痧,要配合藥物治療。」中醫認為,尤其不能「頭痛刮頭,腳痛刮腳」。因為頭痛刮痧必須排除頭部有無器質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到醫院診斷清楚。


刮痧要注意掌握刺激度

刮痧療法和針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對人體的穴位進行刺激,隻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為預防刮痧出現意外,醫生要特別注意掌握好刺激度,即病人所能夠承受的強度和力度。另外,醫生應做好預防措施和把握好刮痧的禁忌症:空腹、過度疲勞患者忌刮;身體瘦弱、皮膚失去彈力者;施治局部癰腫、瘡瘍、潰爛或腫瘤患者;患有心臟病,水腫的病人;血友病、出血性、出血性紫癜和其他出血疾患者則不能進行刮痧治療。低血壓、低血糖、過度虛弱和神經緊張特別怕痛的患者需要輕刮。


刮痧小貼士

針對家庭刮痧,專家提供了一些小常識給市民掌握:

1.任何病症先刮大椎,再刮其餘不適的部位。

2.根據病人的虛實、寒熱、表裡、陰陽之情況採取補瀉手法。

3.婦女妊娠、經期,腹、腰、骶部位禁刮。

4.要了解病情,辨證施治,審病求因,確定刮拭的部位。

5.皮膚有感染瘡癤、潰瘍、瘢痕或有腫瘤的部位禁刮。

6.下肢靜脈曲張,宜由下而上補刮或平補平瀉。

7.血小板低下者(容易出血)、病危的人要謹慎刮拭,補刮為宜。

8.盡量避風,防止冷氣機、電風扇、對流風吹刮痧部位。

9.不要使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如銅錢、塑料品、瓷器、紅花油、好得快等)。

10.頭部、面部不必抹油,保健刮可穿著衣服刮拭,治病出痧,必須使用專用的刮痧油。

11.刮痧時,有一定量的毛細血管出血,滲到臨近組織,然後再進行吸收,這是增加抵抗力、調節免疫的方法。

12.怕疼的人採用無痛刮痧法進行刮痧,或先泡熱水澡或熱敷再刮痧,以減少疼痛。

13.刮痧後,會使汗孔擴張,半小時內不要衝冷水澡,可洗熱水澡,邊洗邊刮無妨。

14.刮痧後喝一杯熱(溫)開水,以補充體內消耗的津液,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

15.根除頑疾,除刮痧、排毒外,還要針對性地調理。

16.刮痧不必強出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