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著名主持人李詠因癌症去世!癌症難治在於發現晚!

10月29日,央視主持人李詠妻子、央視導演哈文發微博稱:「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據悉,李詠在美因病去世。

你或許發現,身邊的癌症患者似乎越來越多,癌症也常常會在不經意的場合被提到。

《2017年中國癌症報告》登記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天約1萬人確診癌症,相當於每分鐘有7人確診。

提到癌症,我們有一種心驚膽戰的感覺。不過,專家說癌症沒那麼可怕,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腫瘤獲得良好預後最有效的手段,而個體化體檢更利於癌症的早期發現。

癌症都是欺軟怕硬

「狹路相逢勇者勝,癌症都是欺軟怕硬。」這是國內著名腫瘤科普達人、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陳小兵博士微博中的一句話。他說,現實中很多癌症患者都是愁死、嚇死、折騰死的,癌症並非不治之症,而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因此,人們首先要正確認識癌症。

「癌症其實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慢性病,一種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心情有關、伴隨著衰老而出現的常見疾病。」陳小兵說,癌細胞是一種伴隨著機體的衰老過程而難以避免的生理偏差,越到老年,細胞複製的次數越多,加上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監視、識別、清理系統等的功能弱化,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

「既然是慢性病,我們就沒必要害怕,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多癌症是可以治癒的。」陳小兵說,癌症在目前的醫學研究水準下,確實是一種比較難治的疾病,難的原因在於,癌症早期沒有徵兆,80%的病人發現時已經是晚期了,「但是,難治不等於治不好,現在的醫學技術發達,治療癌症的醫學研究也在不斷進步,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多種治療方式,使癌症被治癒的幾率大大提高」。

「癌症的治療不是哪裡有癌細胞,把哪裡切掉就可以痊癒。」陳小兵介紹說,比如乳腺癌的絕大部分患者需要綜合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在內的綜合治療,「癌症作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病人的心情和心態也會直接影響病情,所以,癌症的治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50歲的陳先生去年5月參加部門組織的健康體檢結果正常,三個月後卻突然咯血、頭痛,到醫院檢查發現是小細胞肺癌晚期。

健康體檢為何難發現早期癌症?

河南省中醫院健康體檢中心主任劉永生說,早期腫瘤較小,尤其直徑小於1厘米的微小腫瘤,常規體檢難以查出,像胰腺癌、卵巢癌、縱隔腫瘤等生長部位隱蔽的腫瘤,也難以通過常規體檢早期發現,而某些惡性程度很高的癌症,即使原發病灶很小,可能也已發生了血行播散或淋巴道播散。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只有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頸癌和攝護腺癌等幾種癌症可在無癥狀情況下,通過常規健康體檢早期發現,大多數癌症都是因出現臨床癥狀後被確診的。

「防癌體檢不是項目越多越好,關鍵要有針對性。」劉永生說,防癌體檢的具體項目應根據不同人群、不同行業特點製訂個性化方案,對發現早期癌症很有幫助,「比如針對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家族遺傳史等,看自己屬於哪類癌症的高危人群,然後進行重點篩查。」

那麼,哪些人群要做防癌體檢呢?

劉永生說,從臨床學的統計數據看,40歲至50歲是癌症的高發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每年最好到醫院進行防癌體檢,「人們在決定做防癌體檢前,應說明健康史、家族腫瘤病史及近期有無不適或可疑癥狀等。」

此外,特定人群的防癌體檢少不了,這有可能發現一些癌前病變。如是肺癌高危人群,應定期做胸部CT檢查;胃癌高發人群則應重視電子胃鏡檢查;長期便秘或有腸道息肉的患者,應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檢查。

80%的腫瘤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所致,所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防癌的根本。

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堅持合理健康的膳食結構、三餐規律、少吃醃製食品、加強體育運動、控制吸煙、遠離二手煙、限制飲酒、保持心情舒暢、定期體檢等。

「比如,防肝癌先要防肝炎。」河南省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主任醫師陳國勇說,預防肝炎,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控制飲酒,控制酒精肝和脂肪肝,不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同時,要定期體檢,注射疫苗。

近年,乳腺癌呈現年輕化,二十歲以內的患者已不足為奇。「頻繁人流、吃避孕藥、育後不哺乳是乳腺癌的高發人群。」河南省人民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醫師李文濤說,由於缺乏乳腺癌防護知識,大部分乳腺癌患者被發現之後,已經是中晚期了。他建議,35歲以下女性應每年到正規醫院接受一次乳腺彩超檢查;40歲以上女性每年應到正規醫院做一次乳腺彩超和X光X線檢查。

網上一度流傳穿胸罩會導致乳腺癌,對此,李文濤認為,乳腺癌的致病因素有很多,與穿胸罩無關,但與所穿的胸罩不合適有關,即與胸罩類型、面料和穿戴時間有關。

選擇適合自己的胸罩對乳房健康非常重要。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胸形選擇類型恰當的胸罩;其次,在材質上,一定要選用柔軟、面料透氣、吸水性強的棉質胸罩,並做到定期更換;再次,根據不同場合的不同需求也應有所區別,如在工作或必要的社交場合時,可以穿調整型胸罩,但不宜長時間穿著;在運動時,盡量換成運動型胸罩;在家居生活中,可以穿寬鬆型的胸罩,能不穿時就不穿;在躺下睡覺時,不要穿胸罩。

「特別要注意不要趴著睡,胸部受到長時間的過度擠壓會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導致乳腺增生或乳腺纖維瘤。」李文濤說。

癌細胞由「叛變」的正常細胞衍生而來,經過很多年才長成腫瘤。在細胞分化過程中「叛變」細胞脫離正軌,自行設定增殖速度,累積到10億個以上我們才會察覺。癌細胞的增殖速度用倍增時間計算,比如胃癌、腸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的倍增時間平均是31天;乳腺癌倍增時間是40多天。由於癌細胞不斷倍增,癌症越往晚期發展得越快。

科學家指出,癌細胞在轉移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首先要經過數十次變異,然後要克服細胞間粘附作用脫離出來,並改變形狀穿過緻密的結締組織。成功逃逸後,癌細胞將通過微血管進入血液,在那裡它還可能遭到白細胞的攻擊。接下來癌細胞將通過微血管進入一個新器官。在這裡,癌細胞面臨著並不友好的環境,有些細胞當即死亡,有些分裂數次後死亡,還有一些保持休眠狀態,存活率僅為數億分之一。存活下來的癌細胞能夠再生和定植,成為化驗中可發現的「肉眼可見轉移」。隨著轉移的發展,它擠走了正常的細胞,破壞了器官的功能,最後足以致命。

癌症其實是一種基因突變導致的疾病,那些與細胞增殖、分化、死亡有關的基因如果發生了突變,就可能引起癌變,也就是細胞生長出現異常並能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在醫學上,癌是指起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類。相對應的,起源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統稱為肉瘤。有少數惡性腫瘤不按上述原則命名,如腎母細胞瘤、惡性畸胎瘤等。一般人們所說的「癌症」習慣上泛指所有惡性腫瘤。

「癌症講究科學合理、規範系統的綜合治療,尤其是首次治療常起決定性作用。」陳小兵說,當下,許多小型醫院不具備開展腫瘤綜合治療的條件和設備,但由於經濟利益的驅使也治療腫瘤;一些非腫瘤專科的醫務人員腫瘤診治知識和臨床經驗不足,也開展放、化療。一次不規範的手術或一次設計不合理的放、化療方案,就有可能導致腫瘤殘留,或產生耐藥性,給下次治療帶來很大困難,甚至導致整個治療的失敗。

選擇大型綜合醫院還是專科醫院?陳小兵說,假如是成年人,且沒有其他合併症,病情單一,並且對自己的病情是知情了解的,建議選擇專科醫院,可以得到專業治療。如果是老年人,並且有嚴重的糖尿病、冠心病或者是腦中風後遺症等較為嚴重的合併症,可選擇去大的綜合醫院治療,因為專科醫院缺乏這方面的診療經驗。

在初次查出癌症時,很多人最先考慮的就是去哪個科室治療?

陳小兵說,外科是除了白血病、淋巴瘤、小細胞肺癌外,實體腫瘤的唯一根治手段,也是首選治療手段。

不少患者去看病都是沖著醫院的某位專家而去的。陳小兵說,不能盲目認準某一位專家,而應根據疾病及治療方法的不同,選擇相應的醫生。

陳小兵說,一位癌症患者最完美的治療,可以總結為「整體觀念、全程管理、系統評估、全面檢查、科學決策、人文服務」。

生活中,一些患者或家屬有病亂投醫,用上江湖遊醫「包治百病」的偏方。陳小兵提醒,真正的專家都會承認醫學的幼稚和無奈,面對晚期癌症,目前我們的治療水準,仍是停留在「偶爾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個水準上,而輕信所謂「偏方」往往會得不償失。

如果家人得了癌症,最好原原本本告訴他。

在國內有一個普遍現象,家屬不願意如實告訴癌症病人真實病情。

家屬做得最普遍的一件事,就是不願帶著腫瘤病人到腫瘤專科醫院看病,而是選擇普通醫院,家屬盡量在病人面前避免「腫瘤」兩個字的出現。

家屬怕病人接受不了,不過,這些看似貼心的舉動,對病人實際上並沒有多大好處。因為不是腫瘤的專科醫生,在病情判斷、治療上不會特別專業。

此外,家屬也往往低估病人的心理建設。

在病人得知自己得了腫瘤後,通常有5大過程:第一如同晴天霹靂般的驚訝;第二病人會慢慢通過發泄、埋怨的形式調節;第三就是對病情得到認知,接受治療;第四,在腫瘤複發、轉移時,病人會逐步走向理性認知,希望在治療中尋找更好的醫院、醫生,體現出求生慾望;最後是認命,但並不絕望,開始向身邊的人交代身後事,做最壞打算。

在這5五個過程中,家屬無法替代病人的心情,而最終絕大多數病人都能承受得住這個消息,家屬想替代病人的治病的渴望,是不現實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