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思想是文學作品的核心,如何從文學作品讀出哲學內涵?

曾有人把哲學家比作成牧羊人,作家就是羊,這大概意思就是哲學思想是引導作家寫作的一個方向標,一個燈塔,一本小說如果沒有一定的哲學內涵,那其文學生命就會短很多,而在哲學這一議題內,生與死的內心世界卻是哲學家不停探索的命題,就如加繆在西西弗神話裡說過,判斷人值不值得活等於回答哲學的最根本問題。

文學作品表面是故事,深層都是哲學思考,在趙汀陽的那本《第一哲學的支點》一書裡這樣寫道:只有反思所想之事才是思想,人人都想事,但未必都思想。我們讀完一本小說,知道了故事情節,看到了人物的最終命運其實並不是首要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思考,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自己問自己,在自己問自己的過程中實現傾聽自己心靈內部的聲音,文學作品最重要的不是打發時間,而是養心。

如今已經是娛樂至死的時代,文學的養心功用已經被大多數人拋棄,就如卡夫卡那句名言:天堂有路線,但他無法到達。這句話可以深刻的解釋當今現狀,我們知道文學是養心的,但已經沒有人在意心靈,就像都知道愛是美好的,但都認可《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安無奈的放棄愛情一樣,精神意義就是哲學問題,也是一些優秀文學作品一直追問的問題。

我們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裡最先看到這種明顯自我的追問意識,追問完就是對自我的審判,故事中的“我”不但是被人吃,也同樣是吃別人,魯迅曾在自己的文章裡說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他的小說裡,有一個在審判的我,和一個被審判的我,一個我為另一個我辯護,這種爭辯構成了自我追問,也就構成了小說的哲學層面,魯迅也許就是以這種方式書寫出了經典的《狂人日記》他不但批判封建社會的吃人,也同樣批判了自己。

現在大多數人已經不喜歡讀這種小說了,像這種具有形而上的哲學層面作家,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現代和當代的中國很少有這樣的作家,魯迅就因為其文學作品具有這種哲學思想,因此才在文學史上具有了獨特的地位,如果單純靠筆杆子抨擊當時舊社會,也許僅僅只能算得上一個優秀的戰士。

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已經沒有作家用心寫內心,探索與未來有關的哲學話題,更多的是滿足當下的利益,迎合資本迎合低級趣味,短平快的獲得收益,馬原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當代的作家很少能寫出好的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一旦與功利聯繫,必然遠離靈魂(哲學層面),因為文學與功利是兩個完全相反方向的東西。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