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3年了,這依然是我看過最好的國產愛情片

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昨天是5月20日

本該是個平平無奇的周三。

巧合的諧音,讓這一天與我們的愛情相關。

其實從一兩周前開始,手機上幾乎每一個軟體都在提醒我們:

520這一天不能平平淡淡地過。

購物平台整理出那些最適合送給另一半的禮物;

音樂平台盤點著那些最適合今天聽的歌。

甚至有一大堆情感類行銷號,在社交平台上指導你我:

520告白,要用怎樣的金句才適合。

為何讓 520 更適合地過,似乎全世界都成了我們的參謀。

同一場儀式,同一套標準。

也許你,也在尋找一部最恰如其分的「愛情聖經」

那不如和香玉一起回顧一部世紀末的經典國產愛情電影。

1997年。

新生代導演張楊,剛剛從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不久。

還沒完成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大受好評的《昨天》,也沒和趙本山合作拍攝黑色喜劇《落葉歸根》。

十八歲的高圓圓,還沒有蛻變成紅遍大江南北的國民清純女神。

這是張楊的第一部電影,也是高圓圓的第一部電影。

它是《愛情麻辣燙》

很多人對《愛情麻辣燙》的記憶,只有高圓圓那條純情的白裙子。

事實上,這部愛情小品裡的大腕,才真正稱得上是「神仙陣容」

徐靜蕾、邵兵、濮存昕、呂麗萍、郭濤、徐帆、王學兵……

還有尚未離世的葛存壯文興宇老人。

編劇有創作出《白日焰火》的刁亦男,當時還籍籍無名。

配樂是滾石旗下的時代金曲,在街頭巷尾傳唱。

華語音樂教父級人物李宗盛、周華健還在片中客串演出。

貫穿全片的主線是一對即將邁向婚姻殿堂的小夫妻

他們一邊吃著麻辣燙,一邊商量著理想中的婚禮該如何進行。

緊張尷尬地見家長,滿心期待地買戒指,惴惴不安地拍照領證,欣喜忙碌地完成婚禮。

從20年前到現在,這似乎是每一對良人必經的歷程。

甜蜜幸福,平實規整。

但在這其間,他們與五段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愛情故事偶然相遇。

這些故事都在訴說: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愛情,其實還有著更多的可能性。

少年們的初戀純潔又膽怯。

因為喜歡她朗讀課文的聲音,就喜歡上了這個人。

老師家長的阻撓、難以啟齒的誤解,讓一切還未開始就輕易結束。

留下的只有在操場上擦肩而過時心照不宣的心跳聲。

青年們的熱戀衝動而盲目。

在街頭偶然相愛,有些快餐時代的庸俗。

隨時都能揮手告別、隨時都能再度相逢,聚散都無法苛刻要求。

迷茫在大城市裡的他們,也迷茫著愛情的選擇。

中年們的分別無奈而堅決。

已經消逝的情感,無法靠孩子的不捨來維系。

離婚前互相埋怨、離婚後緊緊相擁,外人永遠猜不透緣由。

愛情的結束和開始一樣,無法阻止、無法預測。

每一段愛情都不夠完美,但每一段都如此令人牽腸掛肚。

這就是愛情的全貌嗎?

所以在婚禮前,年輕的他們才會有如此多情緒起伏。

擔憂失去當初的純粹和隨性,害怕邁向注定的乏味和平庸。

但這一切好像又不是必然。

別人的故事終究是別人的。

有的人會和初戀走到最後;

有的人到垂暮時才能尋得人生摯愛。

他們關於愛的喜怒哀樂,和當下的他們並不真正相通。

也許你期待著在其中找到一些關於愛情的定論。

但不好意思,這裡沒有。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只有一個:

愛情的模樣原本就各不相同,只有自己才能品出個中滋味如何。

就像是一鍋麻辣燙。

也許有著相似的激動和炙熱。

但吃不吃、吃什麽、吃多久,都只能由自己來舉筷定奪。

愛情題材的影視作品,大概是離我們的生活最近的藝術。

它們或多或少地記錄下了每個時代愛情的特色。

人人都會帶著自己的期許,在不同的故事中去找尋自己的身影,以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支持。

這在許多年前,似乎是一件更容易的事。

因為過去電視螢幕裡的愛情的模樣,遠比現在多元、前衛得多。

愛情可以《過把癮》

敏感多疑、糾纏爭吵、分分合合卻又異彩紛呈。

偏執的她把羞赧的他五花大綁。

菜刀抵在脖子上,只為了逼他愛得像自己一樣清晰肯定。

愛情可以《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自甘墮落、無可救藥、一廂情願卻又從一而終。

天真的學生糾纏著殘酷的痞子。

哪怕他出軌、哪怕他坐牢,也無怨無悔一生只為他粉身碎骨。

愛情可以《像霧像雨又像風》

似是而非、混亂糾結、繾綣多情卻又浪漫至極。

他愛溫和賢淑的她,也愛天真直率的她。

在選擇時搖擺不定,在付出時卻比誰都要刻骨銘心。

現在,我們很少能看到這些遊戲般的、救贖式的、流動性的愛了。

就算有,他們也不會是故事的主角,不會被大家憧憬、共情。

放到今天播出,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恐怕都會被噴「三觀不正」。

他移情別戀,就是「渣男」。

她猶豫不決,就是「綠茶」。

TA死纏爛打,就是「舔狗」。

金宇澄在《十三邀》中談「渣男」

可人性原本就有著種種複雜和缺點。

沒有人對待愛時,不會有半點衝動和偏頗。

當用力去愛的人失去了重要的盟友,在主流的故事中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投射。

越來越多的人不是選擇不再發聲,回避追求愛情;

就是乾脆放棄個性,讓輿論來塑造自己的愛情,從而避免「犯錯」。

社交平台發什麽都有了模板

既然濃烈的、不加偽裝的愛都會被批為脫離現實。

那就乾脆偷懶好了。

像世界所期許的那樣去經營關係,克制、平和、從眾。

不出錯,就輕易擁有了一段完美得體的愛情。

可是愛情本身並沒有什麽對與錯。

不如說,感性的情感,原本就不該有什麽理性的觀念和規則。

它只是一種私人的情緒,有美好也有齷齪。

只要不觸及法律的底線,處在這段關係中的兩個人或是多個人出於自願選擇。

就不需要理會旁人如何評論,旁人也沒有資格去妄加評論。

在香玉看來,很多自認為在「規範」愛情的人,其實早已脫離了愛情本身。

他們所謂「愛情觀」,通通都是社會責任和人際關係的要求

不接受這種愛情,不認可那種愛情。

不過都是在通過談論這個沒有門檻的話題,來輸出自己不同的道德觀罷了。

就像這些年,不少人鄙夷著在網絡上相愛的00後,嘲笑著和紙片人結婚的宅男宅女。

他們以為自己爭論的是感情的平等和真實。

事實上,他們只是無法接受人類的社交關係已經被互聯網異化到這種程度。

至於這些關係本身,我想,不一定沒有現實中的愛情真誠。

《她》人類中與人工智能的愛

不同於過去。

當下主流媒體、藝術作品關於愛情的論述大多都在「勸導」我們:

愛情隻應該是兩個人之間的互愛對等、專一排他、忠貞不渝。

事業高於愛情,道德高於愛情。

當社會對愛情的包容度越來越低,愛情自然也變得愈加乏味。

想要維持最初的愛情,似乎也只能靠那些最後的儀式。

人們常說,在這個時代,愛情變成了一種奢侈品。

有人認為這說的是「物質」

因為有資本的人,才有資格擁有愛情。

才有閑錢負擔光鮮的約會,準備數不勝數的節日驚喜。

但在香玉看來,這說的其實是「精神」

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冒險在愛情上再多付出。

送人人都愛的鮮花和禮物,發人人羨慕的聊天記錄和轉账數額。

只要選擇「儀式」這條捷徑。

無論是當事人還是監視者,都能輕易確認「兩人的愛還在這兒」。

固然,我們的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調劑。

但在《愛情麻辣燙》裡,香玉看到的卻是:

在跳脫約定俗成的儀式之後,他們才真正獲得了浪漫幸福。

結婚多年後,夫妻生活變成了日日循環的枯燥乏味。

她開始想念大把大把的玫瑰花,想念在耳邊回響的甜言蜜語。

這個結婚紀念日,她死乞白賴地和他要了輛玩具車。

沒想到,幼稚的玩具卻幫他們找回了最初的心動。

在玩樂裡傾吐愛意,在遊戲中較量拉扯。

拋開成人式的溫柔浪漫,回歸孩童般的瘋狂興奮。

這才是屬於他們的婚姻。

年近花甲了,退休的老阿姨突發奇想開始電視征婚。

她認為人老了就不該談愛了,找個條件相當的好人搭夥過日子就行。

她見過開朗健談的交際舞高手,也見過了沉穩可靠的文藝老青年。

可無奈地發現,自己很難做出選擇。

反而是在一個毫無征兆的午後,偶然遇見了正在教書法的他。

放下對現實因素的權衡,沉浸到怦然心動之中。

這才是屬於他們的愛情。

愛情中一切的表達,本該是這樣。

有感而發,難以抑製。

就像他沒能給深愛的她準備什麽求婚的驚喜。

挑戒指時,剛好合手摘不下了了。

就在她焦急萬分之時偷偷買下,實現了一次毫無計劃的揮霍。

這是一場毫無遺憾的求婚,是情到濃時的順水推舟

很多人迷信「儀式」,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他們渴望通過他人的見證,來確定自己在愛情中的角色和地位。

這聽上去令人唏噓。

如今的我們在愛情上全情付出的這麽少,但對它的期許卻越來越多。

對自己的不確信、對人際的不安感,全都要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得到彌補。

在家庭、社會中無法證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就轉向那個與自己最親近的人尋求。

愛的負擔太重了。

也難怪它變得如此搖搖欲墜、千瘡百孔。

當我們變得成熟通透,就應該慢慢清楚:

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存在感都不應該由愛情來證明。

戀愛的人沒有更成功,也不是盲目從眾的妥協者。

單身的人不是可恥的,但也稱不上眾人皆醉我獨醒。

當你眼中的愛情變得包容又單純。

你會發現,是否選擇愛情,都變得輕鬆了很多。

今天,我們又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討愛情。

但香玉更寧願大家像什麽都沒有讀到過,將自己還原回一張白紙。

因為我們總是談論愛太多,但太少去愛了

被偽儀式感的消費陷阱綁架,被潛移默化的社會觀念透支。

確認對方是否在愛,確認自己是否在愛。

但幾乎沒有多少時間是真正在享受愛情。

暫且借用今天被強行賦予的特殊性。

希望大家都能在愛裡過得快樂、自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