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騰訊金融業務收入首次曝光 它會是騰訊的下一劑良藥嗎?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洪偌馨

  隨著金融科技業務的崛起,不少觀點認為,它有望接棒遊戲成為騰訊下一個業績增長引擎。只是,知易行難。

  相比騰訊過去所擅長的遊戲、社交、內容等,金融科技本身業務的複雜性、外部市場環境的多變性、以及嚴苛的監管政策都給它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今日晚間,已經陷入“水逆”狀態數月的騰訊披露了三季報。財報顯示,集團三季度實現營收806億元,同比增長24%。儘管高於市場預估,但營收增速仍然創下了十三個季度以來的新低。

  騰訊在財報中強調,收入的增長主要受益於支付相關業務、網絡廣告、數字內容銷售及雲服務的增長,騰訊也在財報中首次曝光了金融業務的數據。

  財報顯示,騰訊前三季度雲服務的總收入超過60億元,而前三季度,騰訊以支付及相關服務和雲服務為主的其他收入累計金額為538億元左右,由此推算,三季度騰訊的支付及相關業務累計營收額約為478億元。

  不過,此前騰訊最為倚仗的遊戲業務依然沒有恢復元氣,三季度收入為258.12億元,同比下降4%,拖累整個增值服務收入部分同比增速創下新低。

  今年9月,剛剛大刀闊斧完成了組織架構調整,但外界對於這家巨頭自我革新的效果仍充滿了擔憂。從近期的股價表現便可看出,架構調整的消息沒能遏製股價下跌的趨勢。

  對於這個盤踞中國社交和遊戲王座多年的巨頭來說,最近這一年格外難捱,遊戲收入突然縮減、流量增長愈發乏力、輿論環境不甚友好.....多年潛滋暗長的問題似乎在這一段時間集中爆發。

  這大概也是騰訊多年以來變動最大的一年,除了近期的組織架構調整之外,其實在這一年裡它還有諸多業務板塊都有不小的動靜,典型如馨金融關注的金融科技,就一改過去分散而低調的風格,開始以更統一和鮮明的形象示人。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騰訊在支付線上的投入明顯更甚以往,微信等超級流量入口上也上線了不少金融產品。

  有了螞蟻金服的案例在線,騰訊的金融科技板塊一直備受期待,但在金融科技行業高速增長的那幾年,它卻並沒有顯露出過多的“野心”。如今,它轉而走到台前,不僅要面對嚴苛的監管和市場環境,更大的挑戰可能還在於它要克服自己的慣性,去適應金融科技業務的複雜和多變,以及對戰略協同性的要求。

  1

  增長的焦慮

  去年此時,騰訊的股價逼近430港元的高點,數次超越Facebook成為全球市值第五的上市公司。

  儘管當時,外界對於騰訊流量紅利消逝、競爭對手壓製等帶來的擔憂已然存在,但大家還是相信這個社交巨擘的股價會如過去10年一樣,戰勝質疑一路堅挺下去。

  今年1月,騰訊的股價創下475.6港幣的新高之後,股價開始一路狂瀉,到10月30日創下時創下近年來的新低,每股價格接近250港幣,較最高點下跌超過45%。

  儘管隨著騰訊控股不斷回購股份以及宣布公司架構調整,股價有所回升,但它接連發布的幾份財報數據卻透露出了更多的消極信號。

  以成本收入比為例,作為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騰訊的成本收入比這幾年不斷上升,這意味著騰訊每掙多一點錢付出的成本變得更高,盈利能力持續減弱。

  此外,幾項主營業務的營收增速在近兩個季度都開始放緩,甚至出現下降趨勢。即便是為營收增長貢獻頗多的“其他業務”,也沒能幸免。

  整體來看,騰訊的業績壓力主要來自幾個方面。

  首當其中的便是陷入增長困境的遊戲業務。在二季報中,騰訊經營利潤環比大幅下滑約30%,遊戲收入佔總收入比重下降至34.2%,為2015年以來最低值,隨後騰訊也承認監管部門對遊戲版號的凍結影響了變現。

  作為盤踞中國遊戲業多年的霸主,遊戲行業陷入危機對於騰訊的影響不言而喻。受政策影響,騰訊不僅已有多款遊戲退市,一些王牌遊戲的未來表現也讓外界表示堪憂。

  早在二季度財報發布之前,就有多家投行調低騰訊遊戲的增速,現在,已經有10家以上的投行在三季報發布之前調低了目標價格,利潤增速預期更是低至三年來的最低點24%。

  除了遊戲之外,在過去兩三年裡表現搶眼的廣告、投資等業務也透露出了疲態。從三季報數據來看,廣告收入扭轉了此前環比持續下跌的趨勢,騰訊在財報中表示,主要是因為電視劇業務廣告填充率提升,朋友圈擴大了長尾廣告主基數。不過參照二季度廣告收入環比下降了14%、媒體廣告收入下降20%的數據,這種趨勢能否持續還要畫上一個問號。

  當然,相比業務板塊的表現,外界對於騰訊最大的擔憂很大一部分還是源於整個中國移動互聯網流量增長的困境。

  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CNNIC)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鋼彈98.3%。這也意味著,只要能用手機的人都已經被拉入了移動互聯網。

  對比來看,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QQ月活躍账戶超過8億,微信及wechat月活躍账戶達10.83億。從數據來看,用戶新增已然沒有了太大太空,活躍度指標也隨著競爭對手的出現和用戶習慣的遷移有所下滑。

  此前,Quest Mobile發布的春季報告顯示,移動互聯網用戶使用市場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是短影片,平均增幅超過500%,而即時通訊領域則下降最為明顯。這一點,從抖音等短影片的增長曲線也可以看到,它們對於流量的分流極為明顯。

  在移動互聯網進入存量爭奪戰之後,此消彼長成為了一種常態。

  2

  金融的角色

  與前面幾個面對增長壓力的業務板塊不同是,曾經在馬化騰口中的“半個”戰略——金融,在今年突然走到了台前,扮演起了更為重要的角色。

  數據顯示,騰訊的“其他業務”在2018年三季度實現營收203億人民幣,同比上漲69%。根據財報說明,這主要來自於騰訊的支付及相關金融服務以及雲服務的貢獻。

  之所以說“突然”,是因為這個版塊的收入佔比在去年同期還不及廣告業務。但二季度財報顯示,該業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已到25%,高出網絡廣告業務5個百分點。

  收入貢獻大漲的背後,自然少不了騰訊的戰略傾斜和大力投入。

  以最近一年以來騰訊推廣力度最大的乘車碼業務為例,從技術投入到行銷推廣,騰訊一改往日的低調作風,小馬哥多次親自月台,其背後的支付業務便是乘車碼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在二季報中,騰訊便提到將重新調配資本到高優先級項目,而所謂的高優先級項目,一是服務於遊戲業務的支付服務,二則是可促進支付及雲服務發展的智慧零售機遇。

  這也印證了此前國金證券在一份報告中的分析,“騰訊大舉投資布局擴張新零售,本質意在支付。通過場景的擴張,線上線下互動培養用戶支付習慣,反哺騰訊金融。”

  不只是支付,整個騰訊的金融科技業務近一年來也一改原本低調潛行的形象,開始走向台前。與前幾年騰訊金融業務和產品分屬於各個事業群不同,騰訊開始有意地將這些業務逐個梳理,打造統一的平台和品牌形象。

  去年末,騰訊的的支付基礎平台與金融應用線(簡稱FiT,英文全稱Financial Technology)官網上線,首次將全部業務線展示在公眾面前。今年,騰訊又再次將FiT的中文名稱改為了 “騰訊金融科技”。

  從最新的官網資訊來看,除了2C的理財(騰訊理財通、騰訊微黃金)、支付微信支付、QQ錢包、財付通、證券(騰訊微證券)、創新業務(一生保、騰訊征信、騰訊金融雲、騰訊區塊鏈、微信信用卡還款)四大類外,騰訊金融科技還包括偏2B的金融生態和金融安全業務線。

  業務線不斷完善的同時,騰訊也加緊了牌照的布局和產品的推出,去年三季度至今,騰訊接連拿下基金代銷和保險經紀兩張牌照,微保填滿了九宮格最後一個空缺,可以直接用於消費的“零錢通”也已上線。

  憑借著超級流量入口的優勢,騰訊對於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積極拓展也在短期內收獲了不少市場份額。

  但不容忽視的是,與遊戲行業一樣,甚至更甚,金融一直是一個強監管的領域。眼下,包括騰訊在內所有涉足金融科技業務的公司都要面對嚴苛而充滿變數的監管環境。

  3

  成長的挑戰

  隨著金融科技業務的崛起,不少觀點認為,它有望接棒遊戲成為騰訊下一個業績增長引擎。只是,知易行難。

  相比騰訊過去所擅長的遊戲、社交、內容等,金融科技本身業務的複雜性、外部市場環境的多變性、以及嚴苛的監管政策都給它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縱觀過去幾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最高門檻不在於領先的科技或者對於金融的理解,而是需要將兩者有效融合並且落地於新的場景。而在這個過程中又少不了與金融機構、合作夥伴、甚至內部各條線高度協同。

  而這恰恰與慣於小團隊、多線程作戰的騰訊風格相悖。

  就支付產品為例,騰訊就有QQ錢包、微信支付和財付通幾個團隊。儘管支付牌照只有一個(財付通),但從前端產品入口到中後台的管理團隊都相對獨立,各自為戰。

  這也是騰訊在沒有FiT事業線之前一直被詬病的問題,金融業務分屬不同的業務條線和團隊,分散而割裂,缺乏統一的形象。儘管現在的FiT將一部分業務線整合起來,但還是有不少金融科技產品遊離於體系之外,甚至有左右互搏的趨勢。

  比如,保險業務——微保(騰訊控股持股57.8%%的股份)就並沒有被納入FiT金融科技平台內,FiT上提及的保險業務還是2016年騰訊與和泰人壽推出的“一生保”產品(騰訊的子公司曾投資和泰人壽,持股15%)

  再比如,前不久騰訊大力推廣的信用卡代償業務“微樂分”與微眾銀行旗下的“微粒貸”產品在功能上也多有相似,但前者通過財付通小貸提供借款,屬於金融科技體系內,微眾銀行卻並不在這個體系之內。

  其實,這種戰略協同性問題,放在支付上則更為明顯。

  都說“得账戶者的天下”,作為金融業務的基礎設施,支付的價值不言而喻,它是數據的入口、交易的起點、更是金融生態最底層、最關鍵的一環。那反過頭來看,有了支付這個“管道”網絡,也需要其它業務與之形成合力。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的收入還相對單一。根據財報,其他業務主要包括支付及相關服務和雲服務,據多位業內的朋友透露,由於雲服務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支付業務及相關服務在該項目中的貢獻佔比佔據絕大多數。

  但支付業務本身的增長也逼近天花板,而且在國內的市場環境下,服務費率低、沉澱資金又受到儘管越來越嚴格的限制,營收和利潤並不算豐厚。要保持業績快速增長,騰訊可能需要支付務撬動盡可能多的業務帶來新的收入。

  不久前,騰訊也啟動了近幾年來最大一輪架構調整,組建六大事業群,為全面轉型to B服務做準備。這種轉向的背後透露出了騰訊弱化“賽馬機制”,加強協同能力的決心。

  但就金融科技這一項,我們尚未看到更為清晰的前景。作為一個戰略級的業務,金融科技並未獨立出來,而是被保放在企業發展事業群(CDG),而其金融科技最核心的業務線——微信支付又被留在了獨立的微信事業群(WXG)。

  騰訊的金融科技板塊能否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能否接棒成為新的利潤增長引擎?相信很快便可見分曉。

  (本文作者介紹:洪偌馨,資深財經記者、主持人,自媒體“馨金融”創始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