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元建築遺構梳理 《浙江篇》寧波保國寺大殿

“東來第一山”——寧波保國寺大殿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保國寺始建於唐,唐末衰頹;北宋重建,現存大殿建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原面闊三間進深八椽,四周附階為清代增建。保國寺大殿結構設計及裝飾手法極具特色,即使在鳳毛麟角的南方北宋遺構中,也是頂尖之作。

大殿外景,下簷及外牆為清代所加(依舊三改五),使殿身略顯低矮;殿前為南宋開鑿“一碧涵空”淨土池。

大殿第一進梁架。大殿不論簷柱,金柱皆作瓜楞。其中金柱四段合,為法式之製;簷柱多為包鑲造(清代抽換)。“精進院”稱號為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官方所賜。

大殿第一進上施三組鬥八藻井,為海內孤立。藻井製式載於法式小木作部分,亦為兩宋江浙地區流行做法,可見於湖州飛英塔,蘇州虎丘雲岩寺塔,報恩寺塔等一系列磚石仿木結構中。遠處可見兩山七朱八白及雙闌額遺例。

三組藻井,一大兩小。圖為心間藻井

次間兩山部分鋪作,可見扶壁單栱結構及朱白彩畫。補間鋪作用長方櫨鬥四角隱刻為瓣,至為精美。

前簷鋪作特寫。因為闌額月梁造高於柱頭,補間鋪作櫨鬥開槽騎闌額。做法可見於江浙地區石刻表現及角(lu,度娘文盲不認字)直保聖寺大殿資料圖片,實物為現存孤例。柱頭配合瓜楞柱用瓣形圓櫨鬥。

可見清代增建之門窗牆面。有觀點認為大殿第一進原為出廊,因而以藻井烘托。前簷出廊可能為唐宋東南建築常見形製,宋後已不多見。

兩山做法可見雙闌額+七朱八白彩繪,上施扶壁單栱素枋兩重。亦可見搭牽,為宋元江浙建築通例。

殿內部分天花,可見朱墨彩繪

原角柱位置,現已被包覆在內。注意鼓形柱礎,此法雖為南方常見做法,卻非原構,大殿後世經似整體抬升(為加裝副階)

前簷蟬肚綽幕(後世雀替),此製載於法式。亦可見月梁造闌額及騎闌額方櫨鬥,柱頭瓣形圓櫨鬥。

蟬肚綽幕特寫

轉角鋪作特寫,可見清代加裝下簷上的睒電窗。

大殿鋪作雙抄雙下昂,昂嘴殺為琴面,除第一跳華栱外皆為計心造,上蓋網格遮簷版

兩山鋪作模型,下昂雄偉,長達三椽。。。但這依然不是最雄偉的

補間鋪作模型,下昂尾挑平槫

作為包鑲造,右為四段合。

其實我個人對這個複原圖不是很滿意。參考江浙地區遺構及石刻文物表現,我更傾向於編竹牆,壺門裝飾等元素。

將清代所加副階扒掉後的北宋原構架模型,寧波保國寺大殿·完。下篇預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