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又有一大波高校在Nature、Science和Cell 發文

近年來,中國基礎研究進步明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準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重大突破性進展。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每期發表文章數量都很少,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此前,青塔已經多次報導了2018年前4個月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發表的部分CNS文章。

進入5月份,這種勢頭依然非常強勁。僅最近一周,中國高校發表的CNS文章就有7篇。其中,北京大學以第一完成部門發表2篇Nature,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聯合發表1篇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第一完成部門發表1篇Cell。湖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分別參與發表一篇CNS文章。

中國科大熊偉教授與黃光明教授合作發表一篇Cell

北京時間5月18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熊偉教授(“青年千人”,2013年加入中科大生科院)研究組與中科大化學學院黃光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Moderate UV Exposure Enhances Learning and Memory by Promoting a Novel Glutamate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the Brain 的研究成果,利用自己近期開發的單細胞質譜技術(該項工作已於2017年發表在PNAS上)結合光遺傳、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動物行為學等多種技術方法,揭示了一條腦內谷氨酸合成新通路及其參與紫外線照射改善學習記憶的分子及神經環路機制。

中科大生命學院博士後朱洪影以及博士研究生王寧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熊偉教授與黃光明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中科大薛天教授、宋曉元教授、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鍾凱研究員及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家立研究員等課題組均參與了本項目研究。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先導專項以及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等資助。該工作還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步輻射實驗室光電離質譜線站的儀器與技術支持。

論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8)30507-5

北航、南科大、清華等聯合發表一篇Science

5月18日臨晨,Science雜誌線上發表一篇題為3D charge and 2D phonon transports leading to high out-of-plane ZT in n-type SnSe 的研究論文,報導來自北航趙立東教授、南科大何佳清教授、清華李敬鋒教授、上海光源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朱方園博士、以及香港大學陳粵教授長官的合作團隊在高性能熱電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論文的作者和部門全部來自中國,表明中國學者在熱電領域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通過一系列實驗測試和理論計算,研究團隊闡明了n-型SnSe三維電子輸運的機理,其中面外電子軌道的重疊和連續相變導致的導帶優化是兩大關鍵因素。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的測試結果也得到第三方機構獨立驗證。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90/778

北京大學劉穎課題組發表一篇Nature

5月16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劉穎課題組在Nature發表題為“KLHL22 activates amino-acid-dependent mTORC1 signaling to promote tumorigenesis and ageing”的論文,發現KLHL22 E3泛素連接酶對氨基酸依賴的mTORC1調控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證明KLHL22能夠影響乳腺癌發生和機體衰老進程。該研究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KLHL22可能成為乳腺癌治療和乾預機體衰老的新靶點。

北京大學前沿交叉研究院博士生陳傑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生歐宇輝為該項目作出了重要貢獻。該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員。這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HHMI國際研究學等者項目的支持。

論文鏈接:

北京大學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

5月14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影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影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該工作以“The effect of hydration number on the interfacial transport of sodium ions”為題於5月14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2012級博士生彭金波(掃描探針實驗,現德國洪堡學者)、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2015級博士生曹端雲(第一性原理計算和模擬)和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2013級博士生何智力(經典分子動力學)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江穎教授、王恩哥院士、高毅勤教授和徐莉梅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經費支持。

論文鏈接:

湖南大學參與發表一篇Nature

5月17日,Nature在線發表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段鑲鋒教授、黃昱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團隊題為“Approaching the Schottky–Mott limit in van der Waals metal–semiconductor junctions”的文章,研究報導了范德瓦爾斯金屬半導體結的創建,金屬薄膜被層壓到二維半導體上而沒有直接的化學鍵合,形成基本上不受化學無序和固定費米能級約束的界面。

界面修飾一直被認為最有效的降低界面損失、提高器件性能的手段,而段鑲鋒教授科研團隊另辟蹊徑,通過轉移原子級平整的金屬電極的方法,避免化學紊亂、界面費米能級被釘住的現象,近乎完美的接近肖特基-莫特極限勢壘極限高度,實現了電學性能的大幅提升。

文章的第一完成部門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湖南大學是第二完成部門。第一作者是湖南大學劉淵教授(中組部青年千人),通訊作者是UCLA段鑲鋒、黃昱教授。

文章鏈接:

西北工業大學參與發表一篇Nature

該研究項目由西北工業大學“青年教師名校訪學計劃”、材料學院及陝西省石墨烯新型炭材料及應用工程實驗室共同支持,我校李鐵虎教授團隊青年教師黨阿磊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Shu Yang教授課題組博士後研究期間,以合作作者身份(第五作者)做出的研究成果,西北工業大學為第四合作部門。德雷塞爾大學Yury Gogotsi教授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參與合作研究。

論文鏈接:

http://news.nwpu.edu.cn/info/1002/56032.htm

南京農業大學參與發表一篇Nature

5月16日,德州農工大學等部門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WI2/SNF2 ATPase CHR2 remodels pri-miRNAs via Serrate to impede miRNA production”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揭示了CHR2通過SE接入pri-miRNA並重塑其二級結構,阻止DCL1和HYL1的下遊加工。研究揭示了pri-miRNAs作為CHR2的底物,並在微處理器活性的上遊增加了一個調控層來控制miRNA的積累。德州農工大學是本文第一完成部門,南京農業大學是本文第三完成部門。

(部分內容來源: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官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