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健康成長,解決好外感、養好脾胃是關鍵。

清代名醫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裡說,治小兒病「陰陽證,二太擒」。「二太」一指膀胱經,一指脾經。中醫認為外界邪氣從表皮進入體內,第一個侵犯的是膀胱經,脾經對應的是人體的脾胃。所以,對於小孩子,首先我們要解決好外感的問題,其次要養好脾胃。

?

1、正確處理外邪

經常聽到很多媽媽抱怨說「我家孩子不好帶,在幼兒園,別的小朋友好好的,而他時不時的就容易感冒、咳嗽」。很想問這些媽媽,在孩子感冒、咳嗽時,你們是怎麼來處理的呢?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感冒出現的癥狀,總是著急的想要去止住,於是帶孩子去醫院打針打點滴吃西藥,而這些行為無疑是雪上加霜,體內本身就是因為外邪(外界的風、寒、暑、濕、燥、火)而引發的這些癥狀,卻再用寒冷的藥物把外邪壓製在體內。其實很多媽媽如果有留意的話會發現,很多孩子感冒癥狀雖然是消失了,但人的精神依舊很差。

咳嗽、發燒、流鼻涕,這些現象,都是身體在自我保護。外邪入侵,體內正氣試圖將邪氣趕出體外而發生的「鬥爭」表現出來的癥狀。所以在孩子受外邪侵襲時應幫助身體將外邪趕出體外(如當孩子是受到寒氣入侵可以用紫蘇蔥白水驅寒,風熱入侵可以用蔥白加淡豆豉煮水喝,或吃熱稀飯、泡腳,讓身體出汗,將其外邪趕出體外),當然,每個孩子的體質不一樣,具體的方法還應該請中醫師或食療調理師具體辯證。

?

2、養好脾胃

現在的生活水準提高了,父母親總覺得要給孩子補點吃點有營養的東西,挖空心思去想怎樣給孩子補點有營養的東西,卻不知孩子脾胃臟腑還未發育完全,無法承受很多食物的消化,拚命的吃,往往容易導致脾胃功能低下。而我們吃進身體的食物都要靠脾胃的運化才能轉化為身體所需要的氣血津液。脾胃功能低下就容易導致氣血運化不足、衛陽之氣不足等。

?

前些天,有個小孩子的媽媽說「我家小孩應該是脾胃不好,」「平常就愛吃肉,水果也很喜歡,就是不喜歡米飯」「已經四周歲了,看起來像二周歲的樣子」。

《黃帝內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小孩子一日三餐的飲食,應以米飯為主,果蔬肉類適量就好。孩子的臟腑發育還未完全,此時應該用五穀來養五臟,粥最養人可以給小孩子煮山藥粥、蓮子粥、魚肉粥等等,現代生活條件好了,爸爸媽媽們為了讓孩子生長得更健康,往往更重視肉類的供給,而忽略了五穀雜糧的攝入。而且現代的孩子們更多是喜好肉食,不愛蔬菜,這是一種偏食的不良習慣,爸爸媽媽們應想辦法糾正。合理的飲食結構能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減少患病機會。

少讓孩子接觸零食,家裡的飯菜也應減少各類調味品的食用。我們都知道味「甘」的食物具有健脾的作用,而「甘」是指食物裡面自有的甜,是嚼的時間長了之後產生的甜。所以小孩子的味蕾一旦被調重了,就無法適應甘淡之味,反過來就會讓脾失調。

?

3、積食食療方

臟腑還未發育完全的小孩子,很容易出現積食的現象。積食常常表現為吃過多食物之後,舌苔中間會變厚,口氣重,睡覺不踏實,最近幾天嘴唇變得很紅等現象。

此時,可以用焦三仙熬水喝。焦三仙為焦麥芽、焦神曲、焦山楂,焦山楂可去肉食之積,焦麥芽可去穀類之積,焦神曲可去蔬菜之積,可以較好的清除孩子體內的積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