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司法拍賣平台漸成銀行“股權秀場” 潛在買家青睞“小而美”

2019-04

23

文 |呂東

曾幾何時,各地產權交易所一直是銀行股權轉讓的重要平台。如今,隨著網絡司法拍賣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銀行股權被放在司法拍賣平台上競價認購,銀行股權的轉讓、變現處置又有了一個新的選擇。

《證券日報》記者在司法拍賣平台上發現,近年來,銀行股權已為平台上的常客,並成為了拍賣、變賣的重要標的之一,由於司法拍賣台拍賣、變賣的銀行股權大都起拍價低且允許自然人參與,因此吸引了包括個人投資者在內的多方參與認購。記者注意到,起拍股份數量較少、起拍價格低價、允許自然人參與等因素均成為讓銀行股權能夠快速尋得買家的秘訣。

銀行股權掛牌司法拍賣平台頻現

談及銀行股權的變動,此前多數人均會想到少則千萬元多則上億元的資金投入以及有實力的企業接盤。但隨著司法拍賣平台的出現,如今這一情況有了較大變化。近年來在司法拍賣平台上銀行股權被掛牌層出不窮,並且數量逐年增長。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銀行股權在此平台掛牌數量在2016年全年為1700余起(含滾動掛牌,下同),而2018年這一數量已升至2900起左右,2019年至今則已有981起,目前正在進行掛牌拍賣的銀行數量則有逾40起。由此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銀行股權轉讓路徑正從產交所向司法拍賣平台分流,後者逐漸成為了銀行股權變動的又一重要方式。

此外,擁有起拍門檻低,自然人可以參與的多項便利條件後,不但個人投資者多了參與的可能,也使得銀行股權在司法拍賣平台上成功處置的機率大幅增加,從成交情況上看,自然人確實一直是銀行股權的重要買家之一。

以往非上市銀行股權通過產交所掛牌轉讓時,屢屢出現上億元的轉讓金額,使得這一渠道一直是有實力企業的競爭舞台。本報記者梳理眾多的銀行股權信息發現,相較於產交所的銀行轉讓,在司法平台中被拍賣的股權均是以小型農商行、城商行為主,且股權數量普遍較小。

買方訴求股權價低量少

雖然目前銀行股權在司法拍賣平台上風頭正盛,在此平台上進行拍賣、變賣並成功尋得買家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但並非所有銀行股權均能順利等到買家出現,一些起拍金額較高、股權數量較大以及銀行業績欠佳的股權仍是會無人問津。此外,由於銀行股權多是以地方小型銀行為主,資產規模大的上市銀行則較為少見,但也並非“知名”銀行股權就會能受到青睞從而快速成交,如H股上市銀行中原銀行,該行股份就曾多次出現流拍。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在司法拍賣平台上,股權拍賣能否順利成交與起拍價的高低有著很大的關係。據記者統計,在司法拍賣平台上起拍金額超過4000萬元銀行股權有171起,而有成交記錄的僅為70條。

為了順利處置變現,負責銀行股權拍賣的各級法院均設定出了較評估值“優惠”不少的起拍價格,起拍價較估值打了五折、六折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常常出現每股起拍價格低於銀行每股淨資產情況。

除了起拍價優惠幅度較大外,將股權分拆成小份後進行拍賣也是吸引更多潛在接盤方的一個重要手段。例如溫州銀行此前曾有合計3000萬股的股份拍賣,就分拆成了100份,這些股權每筆拍賣標的僅為29.35萬股,起拍價為90萬元,這無疑讓參與競買的門檻大幅降低,也使得平台中數量眾多的個人投資者有了參與的可能。

而那些在司法平台上頻繁流拍的銀行股權中,拍賣股份多、起拍金額大恰恰是一個重要原因。從多起拍賣的最終結果來看,那些起拍價動輒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銀行股權拍賣,順利找到買家的比例較少。此外,不允許個人投資者參與以及銀行本身業績不佳等因素也會造成銀行股權流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