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包攬全國1/3的AI人才,一大波行業領軍人物來自上海

“上海有三大優勢,人才、政策和場景,這三個優勢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得天獨厚的。”商湯科技副總裁、研究院副院長張少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匯聚了上千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包攬了全國三分之一人工智能人才,相關產業規模超700億元,在“優先發展戰略”推動下,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迎來“黃金時間”。

這其中,利用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優勢,吸引企業將人工智能研究室落地上海,成為上海積累人工智能產業資源的重要方式。

同時,面對AI人才全球化爭奪和場景落地趨勢,如何吸引和留存人才,做好人才梯隊建設,培養出真正頂尖的AI大牛和深耕產業的應用型人才,成為新議題。

AI人才聚集地

作為人工智能明星企業,商湯科技是上海人工智能人才和政策紅利的受益者。

2017年,商湯科技入駐上海徐匯,據張少霆介紹,上海員工的規模在兩年間翻了很多倍。其中醫療團隊超過半數的成員都在上海辦公,包括研究員和產品團隊。

與此同時,上海還是商湯智慧教育布局的重要區域。自去年聯合華東師范大學慕課中心,在上海發布《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教材以來,商湯科技與上海多所高中達成試點合作,相關課程、配套實驗室陸續入駐。今年,盧灣高級中學掛牌“商湯科技實驗中學”,成為黃浦區教育和商湯科技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合作的實驗基地學校。

“上海有很好的基礎教育,還有很多優質的大學,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當中起來的公司,有很多領軍人物也是從上海的高校走出來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可利用資源。”張少霆表示。

事實上,除了商湯科技、科大訊飛、依圖科技、流利說、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本土創新型企業和巨頭外,AI人才全球化爭奪也已經在上海打響。

兩端人才匱乏

伴隨市場普及,人工智能產業進入高關注、高需求、高發展階段,AI人才需求也在同比增長,上海AI產業同樣面臨“人才荒”問題。

上海工業控制安全創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劉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AI人才架構而言,“兩端”人才尤為缺乏:一塊是高端的技術算法、基礎研發工程師,另一塊是落地到場景後,進行後續跟蹤和維護的人工智能應用工程師。

AI青年科學家聯盟秘書長胡涵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目前AI建設存在一個矛盾,一方面各行各業轟轟烈烈地“言必稱AI”,另一方面真正頂尖的AI人才其實很少,只是一個很小的圈子。如何去偽存真,將精英篩選出來,然後挖掘促進他們的合力,是當下AI人才建設的一大重點。

尤其是進入2019年後,人工智能公司從談概念、講技術,進入到拚場景、搶落地階段,技術創新公司能否深入理解行業打法、能否賦能產業鏈降本增效以及實現協同發展,決定了其發展速度甚至生存空間。其中既懂技術又懂商業化落地,能夠深耕場景的綜合性人才極為匱乏。

上海億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俞楠有切身感受。億鏡智能科技是一家專注情感計算心理情緒識別AI技術的公司,其核心產品異常人群預警分析系統的主要應用場景是公共安防、醫院、教育等。

俞楠表示,情感計算心理情緒識別涉及到神經學、醫學、工程、計算機等多個學科,掌握前沿理論和技術的頂尖人才也就幾個,往往要七八顧茅廬才能將頂尖人才請過來,為此企業必須快速跟跑,“拉幫結派”吸引人才。

平台式培養AI人才

如何填補人才缺口,並在人才優勢基礎之上做好梯隊建設,培養出真正頂尖的應用型人才?上海在進行有益的嘗試。

2018年,上海推出18個功能型平台,推動本地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培養人工智能人才,包括合作開設人工智能專業課程、設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所,建立人才實訓基地。

劉毅認為,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平台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要實現安全技術的創新與長遠發展,離不開頂尖的人才和專家團隊加入。而培養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政產學研用資結合,實現政府、學術、產業界的緊密連接。

比如,上海控安依托中科院何積豐院士團隊,探索建立了前沿工程師工作室與頂級科學家工作室機制,即在全球範圍內尋找細分領域冠軍,並以工作室的形式引入科學家及工程師團隊。在該制度下,工作室只需安心專攻技術,平台公司會全權接管孵化任務,幫助其完成市場化、產業化,並盡可能降低開發周期和成本。

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是上海市首批18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之一,院長鄭軍奇告訴記者,研究院目前有全職在職、全職聘用、顧問專家、兼職人員和合作研究員五類員工,通過采取靈活的雙聘制度,吸引高校教授和專家到平台來,推動科研項目落地,培養實踐型AI人才。

IReGo智能助行康復訓練機器人是平台上的一款研發產品。該產品最初由上海大學郭帥教授團隊研發,2018年郭帥教授將項目帶到研究院進行機械、電氣、電磁安全等檢測和評定,修繕了不少產品漏洞。據介紹,不少檢測裝備價值上千萬,研究院研發平台可以降低收費,讓更多創新型企業使用,並且提供技術支持。

在頂級人才建設上,AI青年科學家聯盟發起了“A班計劃”,該計劃是在全球AI人才高速流動背景下的“精準孵化”,聚焦年齡在20~30歲之間最具潛質的AI青年,包括博士生、學者及初創企業創始人等。

據聯盟執行理事、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文俊博士班班主任盧策吾介紹,在選拔人才上,除了要看發表多少篇論文、論文被引用次數之外,更看重他們究竟做了什麽,需要去各個學校、頂尖企業打聽,通過大量推薦的方式,將AI青年科學家聚在一起,提高產生突破性研究的概率。

“成為一個合格的科創家是有代價的,你需要補充很多技能,要過產品關、商業關、管理關。”聯盟執行理事、氪信科技創始人兼CEO朱明傑強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