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潘氏中醫:現代西醫對中醫診治慢性攝護腺疾病有什麼作用?

中醫是把人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五臟六腑皆有關聯,陰陽氣血互生互根,當人體出現多個病症時,往往有其關聯之處。尤其在慢性病及頑固性疾病上,看似不同的病症,實則可能是同一個「證候」 所致。

中醫診斷疾病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將其定性為一個「病」,而是要抓其證,尤其是抓主證,即主要證候,也就是導致諸多病症的整個身體「狀態」。




這種認識病的方法,一旦確定之後,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根本。因其對疾病的認識是全面的、系統的,以症求證,對證治療,就能夠使疾病得到更徹底、更全面的治療,這就充分體現出中醫中藥在治療慢性病及頑固症上自身具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慢性攝護腺炎或攝護腺增生患者採用中醫治療的原因。

我們知道,中醫診斷疾病的手段主要是望、聞、問、切四診及陰、陽、虛、實、寒、熱、表、裡的八綱辨證,這就要求我們在針對任何人的任何疾病上,必須實施一對一的仔細辨析, 這種傳統的方式確實是有效的、準確的,但它又是相對繁瑣、緩慢的。

而現代西醫對疾病的診斷上則有著較大的優勢,它可以借鑒一些現代化的儀器及設備,能夠直觀地、快捷地檢驗出身體的哪個器官產生了哪種疾病,做到了「精、細、微」。

但在治療上,西醫卻忽視了對疾病整體的把握,往往隻著眼於一個器官的一個疾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治療時容易陷入被動。尤其是對慢性疾病治療,西醫往往會「顧此失彼」,甚至採用一些破壞平衡的「攻殺」療法。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中醫在治療手段上是全面的、系統的,但在診斷上卻是相對複雜的、緩慢的、難以掌握的;而西醫在診斷上是快速的、精確的,但在治療上往往又是片面的、單純的。


在治療上,中醫因為更注重一個整體對證的治療,所以它的治療效果必然是全面的、理想的。而西醫的治療,尤其是在慢性病、複雜性疾病的治療上,則容易僅對一症,難以兼顧他症,導致治療效果差強人意,難以去根。


以慢性攝護腺炎為例來說,當我們以中醫的方法對單個患者採用望、聞、問、切等手段,對病症展開辨證時,將分析出了該患者是「氣虛血瘀證候」。此時我們以對證治療的手段,予以補氣化瘀全面施治,患者即會徹底完全康復,這一治療過程及結裸體現在此名患者身上是完美的。

西醫則以它的化驗儘快地診斷得出了該患者為慢性攝護腺炎,治療上便予以殺菌消炎,但因為解剖得知其攝護腺外部有包膜難以通透,無法保證治療結果,便採用如直接注射的辦法將藥物注人腺體,而又因腺體導管互不相通,收效不明顯,且在治療上更顯複雜,從而導致西醫治療慢性攝護腺疾病收效甚微或者無效。

然而中醫診療沒有脂質包膜的說法,就算有也對治療沒有影響,中醫診療講究的是整體療法,它主要是通過中藥調理激活身體自身的自愈和免疫能力,同時配合少量的天然抗菌、消炎等作用的中藥抑製各種病源微生物和炎性病變,從而達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因此,為了讓中醫能夠服務於更廣泛領城的患者,為了使更多的人對中醫的掌握更為快捷,這樣,我們在四診八綱的基礎上就又多了一條重要的參考方法,那就是西醫對疾病的診斷及檢查手段。

只有這樣,才能以中醫博大包容及整體客觀的思想,來更好地貫徹中醫辨證施治的基本要求。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西醫對疾病的認定下,以我們中醫的證候歸納,潛心發掘出中醫治療頑疾的獨特組方及藥物,開發出更多治療慢性病及頑疾病的名藥名方來。


更多攝護腺健康知識和治療案例,可以點擊觀看本號視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