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嫌棄到想它,北方正在消失的一種年味:大秧歌哪去了?

在北方人"年"的記憶裡,一定有種大秧歌的情節。早在八九十年代,大秧歌是北方一帶農村人過年的必備品,如年三十必須吃肉一樣。那時的人們,初二過後就是去各村中追著看走在村中吹吹打打熱鬧非凡的大秧歌,20人的秧歌隊中後面得有200個孩子大人在後面追著看。

在小編生活的北方東北部農村,最早的大秧歌是村民們自發形成的,是早期的"廣場舞",所有演職人員上到80歲老人,下到5歲孩童,不管你會不會,只要你有勇氣就成了。鑼鼓是村民們找來的,服裝穿的是自己平時穿的,淳樸而充滿農村鄉土氣息。

早期的秧歌隊,是村民自發的,所有演職人員沒有任何報酬,全憑愛好。後來的秧歌隊表演越來越專業及商業化,從穿自己服裝到有專業秧歌服裝,從地秧歌發展到高腳秧歌,表演難度加大,成本提高,年齡要求相對年輕化,促使一些秧歌隊開始轉型搞商演。

史料記載,我國最早有秧歌歷史追溯於南宋時期,2006年5月,秧歌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發展了900年的北方傳統民俗大秧歌,近年由原來的正月初一扭到十五,一個秧歌隊走遍幾個村,到如今想看都難了。老年人問,大秧歌哪去了?

原來,傳統自娛自樂的大秧歌與時俱進已成功轉型商演。從免費看到收費看,秧歌隊由路過誰家門口時主人為表達感謝在門前準備茶水點心,發展為村中附近廠礦為圖吉利熱鬧主動付費邀請,到後來不請自已主動去村民家中,使得不想讓進門的還必須給個紅包,村民看到秧歌隊趕緊把家大門鎖上。

究其傳統秧歌瀕臨消失的兩種主要原因,一是現代科技電視與網絡的出現,使傳統秧歌慢慢失去觀眾,看的人沒有扭的多,使秧歌隊面臨尷尬;而另一個滅頂之災,是從免費到收費看,使本來還有些老年觀眾的秧歌市場路越走越窄。在農村的街頭巷尾,甚至有村民稱有5年沒見過過年扭秧歌的了,有人稱還有點想念它。

那麽大秧歌真的在北方消失了嗎?村民感慨被包裝的都有點不認識了。如今的北方秧歌隊大多已轉型為演藝公司,哪裡有商演邀請哪裡去,演員們都掙工資了。

在東北的黑龍江冬捕活動開幕式中,看到東北大秧歌老年隊化身宮廷舞女翩翩走來。

這位年過七旬的東北大媽說她從小喜歡扭秧歌,扭了一輩子了,現在是職業秧歌隊的主力。你老家過年有扭秧歌習俗嗎?說說你那裡的年俗故事。【照片原創實拍,獨家發布,版權所有嚴禁盜文盜圖,違者必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