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最新的世界自然遺產,為什麽是座佛教名山?

中國第53處世界遺產——貴州梵淨山

梵淨山紅雲金頂。

-風物君語 -

就在7月2日下午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

貴州銅仁梵淨山

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成為中國第53處世界遺產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

這裡不僅風光秀美,物種繁多

更是一座佛教名山

今天風物君就帶大家領略一下

梵淨山的獨特魅力

貴州省東部的梵淨山,風光秀美,生物繁茂,剛剛在今天正式入選世界自然遺產。但它有一個更為著名的身份——梵天淨土,因其自古以來就是佛教聖地。梵淨山處在一個族群複雜、民間信仰豐富雜糅的地區,卻以“佛教名山”、“彌勒道場”的稱號馳名中外。

漢傳佛教何以傳入這崇山峻嶺中的“蠻夷腹地”?梵淨山又是如何成為與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齊名的第五大佛教名山的?

梵淨山。攝影/朱永忠

單以梵淨山峰巒巍峨、雲譎波詭的奇異風光解釋,怕是不夠充分的。梵淨山成為“武陵蠻夷”聚居區的佛教聖地,與其身處西南咽喉的地理位置、彼時中央王朝的政治方略及邊疆政策等因素息息相關。

梵淨山位於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處,《漢書·地理志》稱其為“三山谷”。梵淨山山體龐大,方圓可達六七百裡,是橫亙在湖南、貴州、湖北、重慶四省市的武陵山脈的最高峰,自古便處在“武陵五溪”腹地。

梵淨山全景。

武陵山脈中的“五溪”,指今日沅水上遊的酉水、辰水、漵水、?水和渠水五大支流,主要流經湖南、貴州、湖北、重慶四省市交界處,歷史上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通往西南的咽喉

梵淨山所在的今貴州地區,居於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樞紐位置,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就得到重視:《史記》記載,戰國時楚與秦爭奪西南霸權,就曾經由貴州入雲南;漢武帝時還曾派人開通從巴蜀經貴州到嶺南的“古夜郎道”

此後歷朝歷代也始終未放棄將貴州地區打通為重要通道的嘗試。然而,戰略地位如此重要的貴州,直至明朝永樂年間才正式建省。

老金頂燃燈殿。

貴州至明代才成為省級行政部門被納入中央管理,其原因紛繁複雜。自古以來,貴州便是族群林立、權力紛爭之地,加之其位於雲貴高原向東南丘陵的過渡地帶,交通阻隔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區域與中原政治經濟核心地帶的交流。

因而自漢以來,中央王朝對此區域多採用羈縻政策,保證名義上的統治卻始終未強勢進入,其政權實際由當地土司掌控。

及至元代,中央政權統治區域空前擴大,西南地區被納入中央版圖。而此時,貴州所在地作為進入西南地區的咽喉,戰略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實際上,在歷代對貴州通道逐步開發的基礎上,元代時已建立了由雲南經貴州至湖廣的“通道”。

由於途經以貴州為中心的苗疆地區,這條通道被貴州大學楊志強教授及其團隊命名為“古苗疆走廊”

歷史上,武陵蠻、苗族、瑤族、侗族等都曾通過此走廊進入貴州及西南山地。從地形上說,苗疆走廊處在從兩湖地區的洞庭湖平原向雲貴高原地形過渡的地帶,長期以來湘西及貴州山地族群依此走廊進入平原地區以維持生計。可以說,苗疆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民族遷徙和交流的重要通道。

誕生於衝突中的佛門淨土

明代延續了元代對西南地區的統治策略,對苗疆走廊的維護與開發也通過建立衛所、封授土司等政策持續進行。但如元代借道苗疆走廊遭到貴州土司反抗的狀況,及至後來明代建省進行統治都始終存在。

梵淨山寨沙侗寨。

真正使中央政權決定在貴州建省,是永樂十一年(1413年)發生的土司暴亂事件。當時,思南、思州土司因爭奪礦場相互仇殺,引起戰亂。明派兵平定戰亂後,將其地分為八府四州,並設貴州布政使司,由此貴州作為省一級行政部門被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統一管理中。

冬季梵淨山。

但國家力量的控制基本局限在苗疆走廊及其沿線地區,來自“苗蠻”的不穩定因素依舊存在。中央王朝一方面強化對貴州苗疆的軍事統治;另一方面在梵淨山以東的“生苗”地區修建起“南方長城”。除此之外,中央王朝的另一大舉措是加強對苗疆地區的佛教傳播。

苗疆走廊上的皇家寺院

梵淨山金頂。攝影/吳東俊

佛教在梵淨山地區的流傳有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位於梵淨山西麓思邛縣境內的西岩寺,據《清一統志》載:“在城西五裡甲山寨下,宋時古刹。”說明梵淨山佛教至少在宋朝時已經正式傳入並興起。但梵淨山真正開始大規模的佛教寺廟建設則在貴州建省之後,具體來說為萬歷初年。

據梵淨山金頂《院道》摩岩(即刻石)、《剪刀峽》摩岩等記載,萬歷元年(1573年)至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貴州的各任地方官,主持修複了從山麓直達金頂的寺廟和路線,如天馬寺、金頂古茶殿、釋迦殿、彌勒殿等,也吸引了大批僧眾朝拜隱居。貴州巡撫郭之章在其《黔記》(1608年)中寫道,“貴州山以梵淨山為第一,可比天台”,足見當時梵淨山的地位。

冬季梵淨山。

但中央政權在貴州的統治並沒有就此安定下來。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今遵義一帶)宣慰使楊應龍舉兵反抗,發動了明代最大規模的土司叛亂。明王朝派八路大軍征討進剿,楊應龍殘余部隊退守梵淨山,其間寺廟遭到大肆破壞。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明王朝在梵淨山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重建活動,並命北京戶部郎中李芝彥撰《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序中稱梵淨山為“古佛道場”,譽之為“天下眾名嶽之宗”。同時,明神宗降旨重建梵淨山金頂,命妙玄為欽命僧,各級官員親自前往督查,重建五寺、一洞、六殿。

梵淨山景區大門。

其中,老金頂古茶殿被敕封為“敕賜聖旨承恩寺”,又稱“金頂正殿”,寺內供奉皇帝牌位;釋迦殿、九皇殿等分布於正殿左右,世稱“腳庵”;扼四方朝山主路的天慶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被稱為“四大叢林”。此次敕建,奠定了梵淨山與其他四大佛教名山齊名的地位。

攝影/朱永忠

佛教的興盛,吸引了不少文人逸士以遊梵淨山為雅,相繼登臨賦詩,刻石頌功,他們與慕名前來朝拜的香客一起,使得梵淨山佛教道場盛極一時。

在明清之後的幾百年歲月裡,梵淨山作為彌勒道場,幾經尊崇,也遭遇被毀的數次劫難。幾百年間,隨著皇庵的香火鼎盛,周邊又建起大大小小的寺院佛堂,善男信女往來不息,山間宛若城市。然而,無論彌勒道場如何沉浮,梵淨山的天然“淨土”一直保持下來。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是全世界唯一的黔金絲猴產地,如今,黔金絲猴僅存800余隻,屬於極度瀕危物種。攝影/雷孝平

文丨覃妮娜、加貝

編輯丨伊森

本文取自《地道風物·黔東南》原文有增減、修改

未標注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在九行,研究旅行的藝術

目的地 | 旅行觀 | 格調局 | 覓食計 | 搭個伴

長掃二維碼,帶你喳火箭雲旅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