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訪滴滴:水下另有“秘密堡壘”

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文 | 諾亞

滴滴今天又融了5億美元!這次看上滴滴的是全球最大在線旅行服務商、美團股東Booking。雙方打算進一步探索在全球的合作。

眼下再沒有比出行市場更熱鬧的領域了。

一方面,蔚來、威馬等互聯網資本支持的新造車企業今年走入量產交付的關鍵時期;BAT紛紛打造自己的車載系統。科技公司在試圖攻破工業經濟最堅固的堡壘——汽車工業。反之亦然,汽車行業也想插上科技的翅膀。上半年奔馳寶馬出行、充電業務合體,日前一汽東風長安合資成立共享出行公司。傳統車企在探索“四化”的路線上步入深水區。

放到產業的歷史長河,這該是一個有趣的交匯點,很多未來格局會在此時奠基。

再把視線收縮回網約車行業內的競爭,依然不是四平八穩,雖然從體量上滴滴遙遙領先,但仍被一些人質疑“壁壘”不夠深。外部摩拳擦掌者甚眾,美團、攜程、甚至高德,都希望試水,挖下哪怕一小點的份額,也有可能分食行業紅利。

近期車東西團隊對滴滴進行深訪發現,網約車行業的有趣之處在於,表面上看著平靜,甚至很多人以為不存在壁壘,“護城河”不夠深。但其實涉身其中的就可以感受到行業內在的激流洶湧——需要與政策強監管的博弈權衡,需要在供給稀缺的前提下,調節司乘兩端的期望值與滿足感,需要從技術、規模、效率角度建立可以持續增益生態的系統。

美團計程車的攻勢和衰退似乎佐證了這點。從今年3月上海開城甚囂塵上到如今偃旗息鼓,似乎隻用了一個季度。多份數據報告顯示,在持續補貼的情況下,美團上海計程車份額、司乘兩端的活躍度都在快速下滑,聯動效應並不明顯。美團計程車業務負責人王慧文也出面表示,美團計程車的節奏確實打算慢下來。

滴滴到底做了哪些大家不知道的事情,組成堅固的“水下防線”?車東西在此一一解密。

壁壘一: 多樣化產品以及“深度服務”系統

當下,論及滴滴的護城河,人們總是最容易想到滴滴的規模。如今的滴滴是全球最大的出行公司,在400多個城市提供服務,平台上注冊車輛超過三千萬,用戶達5.5億人,日訂單超3000萬單,是全球其他市場訂單量的兩倍。

龐大的體量是威懾競爭對手最直觀的優勢,但從一個動態的過程來看,這是滴滴另一項優勢所帶來的結果。這項優勢正是滴滴“無所不在”的服務能力。

打開滴滴的APP可以發現,滴滴總共提供了快車、計程車、 專車、順風車、單車、代駕、租車等共計十項出行服務。

從業務邏輯上,不難看出滴滴對人們多樣化出行需求的洞察:快車(含拚車)用以滿足最主流的“速度快,性價比高”的出行需求,順風車則滿足平價出行、綠色環保的分享需求,專車則對應品質出行需求;共享單車業務則解決出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而代駕和租車,則覆蓋了頻次不高一旦發生就是剛需的場景。

在保障出行服務盡可能全面的同時,滴滴對服務的深度又進行進一步的挖掘。

僅在快車上,滴滴分別在2016年、2017年上線拚車與優享服務,對消費者需求進行分解並予以滿足。而在專車業務上,滴滴提供舒適型、商務車、豪華車三類專車,並先後推出了無障礙專車、寶貝專車等服務,關照那些之前被忽視的小眾人群。

一整套的出行服務體系,是其他網約車玩家還不具備的。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服務,才是滴滴第一層真正的壁壘。

不過,在很多人的感知體系中,對滴滴的“服務”認可程度可能不會太高。這個行業的發展過於動蕩,先經歷了計程車競賽殘酷的補貼大戰,又立馬經歷了政策監管的收緊,運力因之緊張、運力成本急劇增加。儘管滴滴投入資源進行調整,但這樣劇烈的外部變化自然會引起各方不適。

一紙“京籍司機”的監管政策,掣肘了網約車行業的爆發性增長,乘客的感知是用滴滴計程車貴了、難了,其實是滴滴獲得了行業的份額大頭,身份顯眼,不得不為這個複雜而不完全成熟的行業“背鍋”。

即便如此,在補貼退去、政策壓力之下,滴滴仍然能夠守住行業第一的位置並且訂單量不斷增長。這種“戴著鐐銬”的舞蹈可以繼續,正是因為滴滴日趨完善的出行服務解決了大量人群的出行需求。滴滴能有如今的規模,不斷跟上的服務能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僅僅在服務上取得優勢是不夠的。美團、高德、攜程先後入局網約車,尤其是美團今年在上海掀起價格戰獲客不少的情形,說明服務的壁壘能夠被價格戰暫時擊穿。面對這樣的威脅,滴滴又是否有第二層乃至第三層壁壘?

壁壘二:深度串聯產業鏈 降低供給側成本

在今日的網約車賽道,後來者仍然把燒錢作為有效的競爭方式,其實是難尋其他更加快速的切入方式。然而這其實是刻舟求劍,行業早已經變化,不可能指望三四年前的打法奏效。互聯網步入下半場,流量成本顯著上升,在網約車已經興起多年後,用戶習慣早已建立,此時燒錢模式的效率已經遠不如從前。

靠補貼在滴滴手中搶份額並不具有可持續性:一方面,燒錢帶來的價格敏感型用戶在補貼推出後很難留存;另一方面,即使是在短時間內燒出了百萬用戶,此時用戶規模的量變將帶來服務能力要求的質變,而服務能力的建設並非一日之功。

反觀滴滴,手中握有海量現金流以及千萬級的服務能力。這意味著一旦對手主動發起補貼戰,它既可以回應以價格戰搶回價格敏感型用戶,也可以用更完善的服務留住有品牌忠誠度的用戶。

更重要的是,當下,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政府層面,都不再允許大規模的價格戰上演。

據美團方面的資訊,靠著補貼,美團計程車在3月21日登陸上海時單日訂單超過15萬單,然而當日便被上海政府部門約談。到四月初,美團計程車的補貼額度下滑之後,市場份額被壓製到15%以下。根據極光數據,第二個季度,美團保持了小額度補貼,但美團司機、乘客端留存在持續下行。

今年美團計程車上海開城一役,形象地說明了出行大戰競賽的著力點已經轉變。如今,網約車領銜的出行競賽步入下半場,在網約車的雙邊交易中,對乘客優先進行的市場教育早已完成。此時,競爭的關鍵點已經轉移到了供給側成本的優化——如何留住更多的司機,保障充足的合規運力、車源,對運營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在規模化的業務上取得效益增長,才是當下的決勝之策。

規模效應+供給側成本優勢的雙輪驅動,則是滴滴的第二重護城河。

車東西了解到,在過去的兩三年中,滴滴已經做了大量工作,推動供給側成本的優化。這些工作可以分解為三個層面:

在提高車主、司機對平台的粘性上,滴滴從2016年開始,為司機提供免費體檢權益,並推動建立車主服務信用體系,鼓勵好服務能有好收入。此外,滴滴還推出車主成長計劃,幫助車主和滴滴共同成長。讓司機能夠從滴滴的發展中也獲益,是保障他們對平台粘性、保證滴滴合規運力供給的重要方式。

在保證充足的車源供應方面,滴滴通過金融合作的方式,幫助租賃公司購置車輛投入滴滴的平台運營。面向個人購車者,去年9月,滴滴正式上線“一號有車”商城,提供了一個直接的金融購車管道。

在降低車輛在運營成本方面,滴滴先是與加油方合作,為滴滴車主提供低價加油權益;而後,滴滴又推出小桔充電,整合各充電樁運營商的充電服務,為新能源車主提供充電便利。此外,滴滴還在推進維修保養的業務整合。

▲“滴滴加油”與“小桔充電”分列滴滴車主APP頂部兩側

不過此前,這些工作都是“水下推進”,秘而不宣。直到今年四月才正式浮出水面,滴滴正式宣布成立圍繞車主和汽車的一站式汽車服務平台。據財經報導,滴滴內部孵化的汽車服務平台業務已經是獨角獸規模,正在獨立尋求融資。

今年4月24日,滴滴聯合31家汽車產業合作方,正式宣布搭建“洪流聯盟”,陣容豪華——有北汽、廣汽、大眾、奇瑞、比亞迪等一線汽車廠商;寧德時代、特來電等新能源企業;以及新造車勢力車和家、威馬汽車,行業零組件廠商大陸集團等等。從零組件到整車製造再到新能源產業,聯盟的跨度縱深到了產業上下遊。

發布會上,滴滴還提出了網約車租賃與開放平台、分時租賃開放平台、汽車後市場開放平台,這標誌著滴滴供給端改革的更新以及在供給端壁壘的固化、體系化。

▲滴滴洪流聯盟中的三大開放平台

當下傳統車廠紛紛試圖涉足共享出行業務,此時入局意味著重新建立運營體系,而滴滴通過共享汽車運營開放平台,為車廠提供了一個現成的進入管道。用收入分成的形式,滴滴以低成本引入車廠車源,可以有效保證車源供給。

而滴滴提出的新商業模式“共享汽車運營商”,是吸納合作方參與共享出行的關鍵。車廠原本只為個人和家庭來銷售產品,賺取的是硬體利潤以及經銷商體系的售後利潤,所謂汽車運營商,則把一輛車的交易價值,從單一的硬體價值,拓展到全生命周期的使用價值,從中探索各方新的利益增長點。

車東西獲知,其實從2015年開始,滴滴就與比亞迪建立了合資公司。如今,合資公司一共有2萬輛新能源車在滴滴的平台上運行。而在洪流發布會之後,滴滴又先後與一汽、廣汽、大眾等簽署了協定合作協定,合作陣營進一步擴大。

而汽車售後市場開放平台,則將車輛的維修保養、燃料補充乃至金融、保險服務整合起來,為服務方提供滴滴的各項支持,為車主爭取更低的服務價格,優化車輛的運營成本。

當然,滴滴在試圖降低運營成本上的工作不只在後市場的發力。滴滴CEO程維在發布洪流聯盟時,也明確表達了汽車必然的進化方向——共享化、智能化、新能源化。在長期運營中,低廉的電價將顯著降低運行成本。當前,滴滴平台上的新能源車達到了40萬輛,而在2020年,這一數據會是100萬。

內部人士告訴車東西,充電的痛點在於,建站不合理、設備品質層次不齊等問題。滴滴也在探索用行業間的融合合作來推進配套設施發展。滴滴目前已接入了目前主流充電樁運營商的設備,車主通過滴滴平台的充電入口,就可以使用特來電、普天新能源的樁站。近日首鋼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首長國際披露,將和滴滴開展基於停車場的充電樁站投建和運營、資訊技術融合等業務合作。從線下設備接入線上平台,再到線上平台融入線下停車場,滴滴正在探索行業縱深的“利益共同體”。

▲滴滴布局的小桔充電

而滴滴最具前瞻意識和建設性的工作,無疑是將每公里運營成本作為核心指標,在車輛設計階段就與產業上下遊合作,重新定義、打造專屬於共享的汽車產品。正如程維近期在滴滴專車品牌更新發布會上強調的:“我們跟很多的汽車企業在展開合作,我們正在設計面向未來的共享汽車,我們在和車企共建汽車運營商平台,代替家庭擁有汽車,我們在搭建服務與共享汽車的租售、加油、維保、充電、金融等一系列的支持體系”。

個人購車普遍追求性能、吸睛的外觀,而用於共享的汽車,將會更多考慮車輛安全性,把車輛的主動安全措施,電池的安全性等等,與滴滴線上的安全科技進行結合。同時共享用車會優先考慮車內乘坐體驗,而不是因外表要炫酷而犧牲車內太空。據滴滴內部人士稱,代號為“D1”的共享汽車系列產品已與北汽、廣汽、車和家等車廠在密切探討,D1投入使用後,車輛的部門裡程運營成本有望下降50%。這一個面向未來出行工具也吸引了頂級汽車供應商的加入——近日大陸集團稱,將為車輛提供智能互聯車機產品,有望落地在“D1”上。

一切的努力,是通過全產業整合的方式,讓滴滴平台上的車輛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車輛從購買到運營中的總擁有成本(TCO)不斷降低,以優於其他競爭對手的成本優勢延續商業競爭力。

相較於目前還在燒錢獲客的諸位選手,滴滴已經在著力帶著全產業鏈一起掙錢。

壁壘三:AI技術、大數據是幕後功臣

滴滴的第一層壁壘是多樣化產品背後的深度服務能力,第二層是產業縱深帶來的規模化的供給側成本優勢。而這兩層壁壘,其實也是建立在滴滴第三重壁壘之上的延伸——AI技術與大數據。

如今,滴滴的海量業務,帶來的是海量數據。截至目前,滴滴用戶有5.5億;平台上注冊車輛超過3000萬輛;以北京為例,如果把北京的滴滴車輛一天的軌跡放在一起,可以把城市交通圖畫400次,而滴滴服務的城市有400多個。

這意味著,人、車、路,出行市場最重要的三類數據,滴滴全都有。

而依托這些數據,滴滴則不斷投入技術予以開發應用,增強各條業務線的服務能力,幫助滴滴建立起了第一重服務能力壁壘。

為了讓乘客更好地打上車,滴滴運用大數據以及機器學習的能力,對其調度系統進行了不斷的優化,如今這條系統已經能夠以85%的準確率預計15分鐘後一座城市中的出行需求。

此外,滴滴上方便司乘定位、頗受好評的3000萬個“小綠點”——常用上車點,也是滴滴用人工智能畫出。

▲滴滴用於司乘定位的“小綠點”

滴滴內部人士告訴車東西,在最近世界杯火熱期間,滴滴還上線了特別的提醒功能:司機在球迷聚集的酒吧區接單時,滴滴會推送提醒,告知司機注意安全與服務態度。

在服務能力的建設上,滴滴的大數據和AI技術扮演了重要角色,加固了第一重壁壘。而在滴滴的第二重壁壘——產業縱深帶來供給側成本優勢達成上,大數據與AI技術同樣不可或缺。

車東西在滴滴總部時看到,以北京地區為例,滴滴將其分成了一萬多個“六邊形格子”,每個區塊的計程車需求會實時顯示,呈現各地區的供需情況,滴滴則會根據熱力圖對車輛運力實施動態調配。在數據長期積累後,滴滴則會優化基本的派單策略,實現最高效的運營。

通過一套數據閉環,對大數據進行應用開發,滴滴能夠掌握提升規模化效益中最關鍵的問題,針對性地予以解決。

車東西了解到,眼下滴滴已經建立了兩個SAAS平台——幫助網約車車隊管理的SAAS平台以及為智能交通提供服務的滴禹平台。代號blueone的車輛資訊平台,也正在建設中。

滴滴走到現在,離不開AI技術與大數據的強勢。而對技術布局與數據應用的重視,正在為滴滴的未來創造新的想象力。

2017年,滴滴在矽谷成立美國研究院,重點發力智能駕駛與數據安全。今年1月,滴滴還成立AI Labs,積極布局未來交通創新。繼今年5月,滴滴拿到了美國加州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後,滴滴技術團隊還現身鹽湖城CVPR2018,攬獲自動駕駛領域世界級獎項。在數據驅動的自動駕駛進步中,擁有海量的數據和強勢大數據開發技術能力的滴滴,一出發就站在了高起點。車東西從滴滴內部獲知,目前滴滴已經擁有超過40輛自動駕駛汽車組成的車隊,正在中國和美國的3座城市積極展開測試。

▲滴滴AI Lab

而在智慧交通領域,滴滴的技術/數據賦能早已開始落地應用。車東西從滴滴的業務拓展負責人處了解到,滴滴通過交通大數據的智慧信號燈,已經進駐了20多個城市。而通過交通熱力圖指導交通部門設定潮汐車道的數據應用方式,已經在武漢、濟南上線。此外,滴滴的代駕熱力數據,在近來被提供給交管部用於世界杯期間整治酒駕。而這些,只是滴滴的數據能力應用於智慧交通的一部分。

結語:滴滴並非無壁壘 只是藏鋒

在對滴滴的商業模式及技術布局進行一番深入的探究後,車東西發現,滴滴並非是傳言中的“沒有壁壘”,只是其壁壘並不外顯,而人們又太過關注破壞性的價格戰在其壁壘上敲下的一小塊缺口,無法感知“隱藏”的部分。

總結來看,滴滴的壁壘至少有三重:

服務壁壘——滴滴在出行市場上服務的深度與廣度,目前還未被超越。

供給側成本壁壘——當競爭對手的戰略重心還在如何獲客時,滴滴已經走上了著力提升規模化效益的路線。

AI技術大數據壁壘——滴滴的AI技術和大數據,已經和其業務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好閉環。

當下,網約車的競爭已經悄然轉型至解決供給側矛盾、追求效率。攜價格戰入場的玩家固然能收獲一時關注,但在長期的經營中,讓包括自身在內的相關各方都獲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足夠堅固的隱形壁壘。

程維在2017年年會上喊出的關鍵詞——“修煉內功”,可以說是對滴滴有無壁壘的最好解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