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科技巨頭都喜歡收購以色列的初創公司?

以色列 20% 的初創公司,以“被收購”走向終局,也迎來新開始。

根據 CB Insights 的數據統計,這些創業公司集中分布在以下六個領域:互聯網、生命科學、軟體(非互聯網/移動通信)、通訊、光電和硬體設備。似乎從一開始,有科技含量就是以色列創企的 DNA。對應的,被收購最多的公司也相應分布在上述領域。

不是所有公司都有機會被收購。無中選有,有中選優,在這樣的科技創業氛圍中,只有科技成色更高的公司,才有選擇和被選擇的權利。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融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證明其實力。

CB Insights 中國找到了 700 多家被收購的公司中歷史融資額 TOP 10,同時列出了被收購公司主要分布的 7 個行業,以及每年每個行業中歷史融資額第一的交易(如圖 1 所示)。

不難發現,融資額越高的公司, 越容易被巨頭買家買走。TOP 10 中,英特爾拿下第一、第五和第七;索尼拿下第六(原名 Altair Semiconductor)、微軟拿下第九。

圖1(來源:CB Insights中國)

都有誰將以色列科技初創收入囊中? 又是為什麽?

以科技創新為落腳點,全球芯片、製藥、互聯網、農業等科技含量高的巨頭,紛紛將以色列科技公司納入囊中,美國對其“疼愛有加”。

英特爾和微軟成為收購最多的買方:分別收購 11 家以色列公司,位列第一。微軟收購的公司基本和作業系統、軟體相關:Cloudyn、Secure Islands Technologies、N-Trig 等。英特爾則是芯片、自動駕駛兩不誤。

Elbit Systems 是第二大買家。喜歡軍事的人應該對這個名字不陌生,Elbit Systems 是以色列國際國防電子公司,長期從事軍工銷售,包括海陸空信息設備(指揮、偵察、無人機系統、光學系統等),絕對硬核。其收購的公司幾乎逃不開航空航天和國防類,如 Elisra。

第三梯隊是 Cisco思科、Google谷歌 和 IronSource。各家都找到一些和業務、戰略匹配度比較高的標的進行收購。

用“家大業大、闊綽多金”來形容上述公司也不為過。買方集中在美國巨頭/科技公司、中國大型企業和以色列本土公司。當公司盤子大了之後,自然需要吸收更優秀的技術和產品,為什麽以色列的公司備受青睞?

行業匹配

European Commission(歐盟委員會)每年都會開展一項調查: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 2500 家公司。美國、歐盟、中國和日本位列前四。

美國當仁不讓位居第一,製藥/生物科技、軟體/計算服務、硬體/設備是主要陣地。美國研發投入最高的公司集中在兩類:科技股——以 Alphabet(谷歌母公司)、微軟、蘋果等為代表的科技巨擘,以英特爾、高通、博通和NVIDIA為代表的芯片公司;另一方是醫藥股——以強生、輝瑞和禮來為代表的生物製藥公司。

可以用“體量大也硬核”來形容美國公司及其研發投入力度。中國科技投入較多的企業和美國、以色列比,國家支持屬性較強、科技成色略顯不足,集中在互聯網公司和國字號國家隊企業。

反觀以色列“體量小但更硬”。第一名是製藥公司 Teva,儘管第二名排到 400 以外,但行業屬性很硬——製藥/生物科技、軟體/計算服務、航空航天/國防、硬體/設備,和美國的重合度很高(如圖 2 所示)。這種情況下,美國鍾情於以色列科技公司的局勢便非常明朗了。

圖2(原始數據:European Commission IRI;圖表來源:CB Insights中國)

最看重技術和產品

以色列顛覆式創新技術很多,不少創業公司的含金量很高。英特爾、索尼、高通、三星、蘋果、SK 買下了一系列芯片公司。不僅是芯片巨頭動心了,互聯網公司也早就下手了,微軟、谷歌、亞馬遜、Facebook、阿里、華為,都已落子。美敦力、默克也入手了一些生物製藥公司。

談價格

小而美的公司可以賣的很好,幾十億美元的交易不少見。價格美麗,前景也不錯,何樂而不為。從下圖 3 中可以看出,以色列初創公司還是很“年輕”的,B 輪及之前的公司佔了約 80%。同時收購以色列公司的成交價格確是很可觀的。

英特爾砸下 150 億美元收購 Mobileye、約 9 億美元收購 Moovit、20 億美元收購 Habana 。墨西哥化工公司 Mexichem 斥資約 19 億美元收購 Netafim 80%的股份......

阿里巴巴花超千萬美元收購 InfinityAR 和 Visualead、華為收購 HexaTier 和 Toga Networks、三安光電 3 億美元收購 ColorChip......相較於美國,中國出手的頻率低、闊綽程度也差一些。

圖3(來源:CB Insights中國)

追本質:以色列公司離著市場遠

有“內需轉出口”的意思在裡面;無的放矢,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意味。這時,被大公司、離消費市場更近的公司收購是個不錯的選擇。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