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鄭爽配音現場,開口跪

鄭爽又美回來了。

28歲生日會上,她長髮披肩,盈盈淺笑。

先前那個動不動就“放棄自我”的小鄭不見了,仿佛又是當年一襲白衣的清純女孩。

可小鄭不光想當小仙女,還整了一段《一起去看流星雨》現場配音,打了張“懷舊牌”。

結果呢?

網友們一針見血:

這台詞水準是認真的嗎?生日這天無意diss,不過真的是挑戰我的極限啊

這台詞太別扭了,鄭爽離了配音真的不行

生日這天還嘲,是不大厚道。

可出道這麽多年,還是這樣的台詞水準,不應該啊。

大家先來品品:

其實鄭爽的聲音條件,雖然不是特別優秀,但清亮與軟糯並存,還算有辨識度。

真正的問題是:發音咬字一團糟。

不僅語速快,語句沒有重音,吞音連音也很明顯。

複韻母發音的字,經常缺了最後一個音。比如:我知道(zhida)。

前後鼻音也不分,比如,那你當(dan)定(din)了。

以至於沒有了字幕,長一點的句子,壓根就聽不清說了什麽。

離了配音的鄭爽,一下子就暴露了台詞上的真實水準。

可,台詞說得含混不清、平淡無味的,不止她一人。

十部劇,九部得靠配音來補救的,也大有人在。

“配音”究竟是幫了他們,還是“寵壞”了他們?

可以說,鄭爽之流,是被配音演員奶起來的一代

離了配音,台詞功一點也不扎實。

比如,最基礎的發聲。

為什麽台詞功底差的演員,聽起來總是“尖著嗓子說話”?

唐嫣的聲音就是這樣,又尖又細,一喊就很刺耳。

一來是因為發聲方法不對,他們不懂得運用腹腔共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丹田之氣”,所以聲音一點柔韌度也沒有,可塑性也差。

二來,就是吐字歸音問題。

唐嫣在《克拉戀人》裡難得露一回原聲,可不僅嗓子尖利,吐字也不清晰。

一句話下來,音都連在一起,卷舌音,zcs等尖音也發不準。

《錦繡未央》裡換成季冠霖配音,聲音的清晰度一下子就提升了。

即便是又長,語速又快的台詞,就像這句36字的台詞,一口氣說完,每個字卻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有些演員因為方言習慣,說台詞的時候會被口音影響。

《長安十二時辰》中,第一次用原聲的易烊千璽,勇氣可嘉,但他的尖團音不分,zcs和jqx發音混淆了,發音不清晰,會影響台詞的理解。

趙麗穎在《楚喬傳》花絮裡的原聲,除了有口音,最明顯的是氣息不穩,一句話說著說著,氣息就弱了、斷了。

很多人都覺得,國語標準,等於台詞好。

實際不然,不說有點口音增加辨識度,很多人在影視劇裡講方言,不出戲,反而添彩。

說到底,台詞基本功,是發聲、氣息、吐字。

飄飄曾經看過《武林外傳》的花絮。

看了半天才發現沒有字幕,即便是排練現場,佟掌櫃的陝西話也聽得明明白白,一點也不含糊。

除了基本功,更深一層的,是對台詞的節奏、斷句、重音的處理。它涉及的,是演員對人物的理解。

如果理解有偏差,斷句全都錯誤,其實會直接影響表演。

我跟導演提出來我換個角色

我不配他了

太難受了

他說的都不是人話

他斷句全斷在腰眼上,然後表演全不對

吳亦凡在《致青春》裡的經典台詞:那菩薩知不知道我心裡有多難過?

整句話一個重音、停頓都沒有,即便情緒很激動,卻一點也不動人,因為它沒有重點。

相反,重音太多也很災難。

吳亦凡的另一句台詞:讓我徹底死心!

我,徹底,死心,全都是重音。

重點太多了,就像掄起一把大錘子,每一錘都舞盡全力,卻沒有一錘打到肉。

邏輯重音、停頓錯誤,輕則味同嚼蠟,重則不像人話。

斷句、邏輯重音捏準了,語句節奏對了,重點才能突顯出來,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才明白了。

看看《中國夢》公益廣告,年輕演員和老一輩演員的台詞水準,一對比就見真章——

按說年輕演員們這樣的台詞功底,是拿不出手的。

卻因為有了配音的加持,替他們遮住了“羞”,能繼續往下演。

甚至,好的配音,還能為他們的演技加分。

即便動作不到位、表情有欠缺、眼神差了點,起碼聲音裡的情緒表達是正確的,這戲,普通觀眾也就勉強看得下去。

可,稍微懂門道一點的,就能看出演技跟不上配音水準,造成的人物割裂。

所以,台詞如何處理,是體現一個演員的表演質地的

當年范偉拍攝《手機》時,只有兩句河南話,他為了這兩句方言,專程跑到河南,找當地人練了兩個月。

陳道明在《康熙王朝》中,更是貢獻了大段大段的台詞表演:

當朝大學士,統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罷免四位,六部尚書,朕不得不罷免三位。看看這七個人吧,哪個不是兩鬢斑白,哪個不是朝廷的棟梁,哪個不是朕的兒女親家。他們爛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裡,卻搞成了這個樣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於國家,愧對祖宗,愧對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罷免了自己!還有你們,雖然各個冠冕堂皇站在乾岸上,你們,就那麽乾淨嗎?朕知道,你們有的人比這七個人更腐敗!朕勸你們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腸子翻出來曬一曬洗一洗拾掇拾掇!

每一句都看得出精心琢磨過的,從失望、傷心到自責、氣憤,情緒一層層遞進,五分多鍾的台詞,一氣呵成,層次十分清晰。

以前的演員,全憑過硬的本事為自己贏得尊重和喝彩;

而現在許多所謂的演員,卻甘心淪為被“配音”慣壞的一代。

一點也不誇張地說——

演員不用自己原聲,靠配音演員完成台詞,已經成為中國影視劇特色。

要知道,在國外,大多數情況下,演員都會堅持原聲出演,把它視為表演的一部分。

當年女神奧黛麗·赫本接演她的經典作《窈窕淑女》,有個小故事。

在赫本進組拍攝之後,她突然被通知,角色的某些演唱段落會在後期請專業歌手配音。

從來都優雅禮貌的赫本,聽聞此言,當場離開了。雖然第二天她選擇回來,並為昨天的“任性舉動”向劇組表達歉意,但很久之後,赫本卻坦言“如果提前知道自己的演唱片段被配音,當時絕不會接受這個角色”。

對追求作品完整性的演員來說,非必要情況下的“被配音”,是一種冒犯。

珍惜自己每部作品的演員,不會願意輕易將塑造角色的權利,轉手他人。

這是演員的自我堅持。

而行業的堅持是,《窈窕淑女》後來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奧斯卡8項大獎以及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等二十餘項大獎。

唯獨赫本,雖然表現優秀,卻沒有拿獎。

反觀國內,最早期的配音演員,其實也為動畫片,或者外來譯製片這類片子服務的。

2000年前後,隨著越來越多的合拍片出現,港台演員、甚至日韓演員,逐漸加入了內地影視劇的拍攝。

這時,影視劇配音才漸漸多了起來。

像《回家的誘惑》就選擇了為秋瓷炫、李彩樺兩位語言條件不合適的演員配音。

但那時,配音還沒有被用來“補拙”。

2011年的《甄嬛傳》,是一個意外。

當時,因為是後期配音,而孫儷又懷孕,為了照顧孫儷,導演鄭曉龍決定請季冠霖為甄嬛這個角色配音。

沒想到,一舉而火出圈,配音演員重新受到大家的熱烈追捧。

但,和現在不同的是,《甄嬛傳》的配音,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孫儷自身精湛的表演,和季冠霖沉穩柔和的聲音是相得益彰。

然而,最初的錦上添花,慢慢地就變了味,成為了偷懶的手段。

造成今天這個局面,除了演員台詞功差,和整個影視市場環境變化,也不無關係。

比如,現場錄製環境導致無法現場收音。

拍攝基地經常多部劇同時在拍,很容易串音,甚至越來越多的影視基地變成旅遊點。

要做到清場靜音,幾乎不可能。

在橫店拍的時候

隔壁就吵架

錄音老師沒有辦法收音

因此,不少劇,尤其是古裝劇,大多採用後期配音模式。

後期配音,會涉及到更多問題,比如演員的檔期和酬金問題。

為了方便和節省成本,製作方也會選擇找專業的配音演員,他們配得又快又好,還遠比演員便宜。

而且,不同於以前的精雕細琢,現在許多劇組,到了後期製作,都一味求快,態度敷衍。

碰上“趕工”和“省成本”,配音演員被要求一人配多角,甚至是十天配幾十集戲的都有。

說白了,整個影視市場都沒把“台詞”當回事。

從劇組到演員,都錯誤地認為:台詞是一個可以無限放低標準的環節

坦白說,如今的國產劇觀眾,確實“心累”。

覺得該支持原聲出演吧,卻發現原本劇情還湊合的戲,演員一出聲毀所有。

於是轉而覺得,如果用配音能讓作品更好地呈現,也沒多大所謂。

可,架不住這幾年的國產劇戀愛巨頭——

在沉靜聰慧=季冠霖、俏皮靈動=喬詩語、深情隱忍=邊江、外加千人千面找萬能張傑的套路牢不可破的當下。

一點不審美疲勞,怎麽可能。

那這抱怨最後落在哪呢?

配音圈是不是太過固化了

季冠霖都聽膩了

飄飄隱隱覺得,似乎有些不大對。

邏輯不對。

簡單一個問題——

若演員聲音讓人出戲,是該先從演員身上找問題,還是隻向配音追責?

不先鼓勵演員自己鍛煉提高,而是希望配音市場能多出一些人才,繼續奶他們。

說實話,這是包庇。

即使配音市場壯大到青年演員可以一人一個禦用配音,又怎麽樣呢?

還不是荒廢聲音表演。

演員常講“聲台形表”,台詞,是一位合格演員,必須修煉的基本技能之一。

可長期被中國特色配音影響,國內觀眾、甚至演員好像都默認接受:

表演和聲音是兩件事。

原聲出演,在國內,不是演員的本職,變成了加分項。

這樣扭曲的邏輯,導致的結果是什麽呢——

對懶散年輕演員的無底線縱容。

不僅能力沒有提升,甚至在這層遮羞布下,他們可以再懶一點。

不記台詞,變身數字小姐數字先生。

念唐詩不是唐詩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有配音演員後期“補拙”,且行業默許,觀眾買账,何必再較真磨台詞呢。

被季冠霖奶大的85小花

而原本有嗓音條件,在這樣寬鬆的環境下,一不小心,也很容易迷失。

業務能力在日複一日中被磨掉。

“出道即巔峰”,何嘗不是演員的另一種“安樂死”。

當然,對那些本人毫無堅持的“演員”,觀眾的惋惜也是浪費。可,這樣的“內地特色”,除了讓“懶散派”火得更容易。

其它演員的選擇權在變小。

有些年輕演員的台詞功底不見得差。

李沁在《白鹿原》用的是原聲,無論是台詞和演技,都是在線的。

但演《楚喬傳》,卻用了配音。她上《聲臨其境》時,就曾為了彌補遺憾,為自己飾演的元淳配音。

老實說,雖然配音版吐字更清晰,但李沁的原聲也情緒飽滿自然,並不遜色。

網上流傳的一版原聲和配音對比

說白了,為什麽不用原聲,演員主動選擇是一方面。

而擁有更多決定權的製作方、導演,考慮的,則不僅是演員是否需要。

還有如飄飄在上面提過的,大行業下的操作習慣、市場能接受的最低標準。

如今的影視劇,配音被濫用了。

這種濫用,對演員是傷害,對配音演員,也不完全是件好事。

配音圈明星演員,邊江曾經在採訪中提過:

二次元角色,才是我自己完整的創作

更體現我的價值,更有成就感

配音演員這個職業,不是只為電視劇配音而存在的。

無論對比橫向(其他國家)還是縱向(國內配音歷史),他們主要的工作領域和發揮空間,都是國漫、廣播劇等二次元作品。

而,作為觀眾而言,飄飄覺得,也是時候理清態度了。

當我們因為長期忍受這種“非正常邏輯”,而逐漸對“原聲出演”失去最後一絲敏感。

當“配音明星+年輕流量”的結合,被大肆追捧。

演員嘗試原聲出演的作品,卻被嘲得厲害。

我們其實正在放任這種“內地特色”的流行。

當然,飄飄並不是在說,趙麗穎、易烊千璽帶有硬傷的“原聲”就值得誇。

但對所有非必要情況下的配音電視劇,聲音方面,我們的“嘲”是不夠的。

原聲出演,才是對的方向和態度。

飄飄小時候看《還珠格格》,對主角們的記憶從來不是只有影像。

只要閉上眼睛,耳邊就能立刻響起燕子熟悉的怎怎呼呼。

看圖能腦補聲音系列

這才是一個完整的角色,會讓觀眾,在腦中形成影像與聲音之間的唯一連接。

即使後來的陸依萍,趙薇也不會再用同樣的重音、撒嬌般的尾聲去詮釋。

因為那是隻屬於小燕子的。

要達到這種程度,原聲出演甚至只是基礎,在此之上,還有演員塑造不同角色時,所添進去的細節。

沒想到有一天,曾經看陳道明、何冰、王志文、梁冠華(狄仁傑)、周傑、寧靜、周迅、趙薇、郝蕾、海清……這些提名字即有聲音的演員長大的我們,對影視劇聲音的要求,已經變成了“不出戲”。

配音的目的,也不是錦上添花,而成了補拙。

再往後,誰也想不到季冠霖、邊江、喬詩語、張傑……一不小心就成了國產劇長期奶媽。

被奶了十年的青年演員,最廣為人知的角色,竟還是楚雨蕁們。

最令人回味的台詞,竟是:第一,我不叫喂。

好像時間,在這一批演員身上走得特別慢。

他們的扮相沒變,台詞功底,也永遠地留在了那年。

只可惜,離了喬詩語的她,縱然穿上了艾利斯頓商學院校服,一開口,時代濾鏡就碎得稀爛。

被國產配音奶了十年的“新人”有的竭盡所能成長了,獨當一面,用真實嗓音說話。

有的至今沒有斷奶,成了不肯老的巨嬰。

巨嬰”們,該斷奶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