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官醞:今天咱們來健康飲酒,佛系養生

?

春節已至,好友至親相聚,杯中之物自然不可或缺。

時至今日,「喝酒傷身」漸成科學界的定論,積過去數十年的數據,每人每周攝入酒精量不宜超過100克,即4兩白酒或一瓶(750ml)葡萄酒或5瓶(375ml)啤酒。過量飲酒增加中風、心臟衰竭和死亡的風險。

飲酒和健康

酒精在血液裡逹到0.2%,身體即進入醉酒狀態;達到0.6%即是死亡的劑量。 以人體含5升血液計,30克酒精(即1L啤酒所含的酒精)即達0.6%濃度。

當然,如下所述,第一,你喝下去的酒不立刻直接進入血液;第二且血液有分解酒精的功能,故1L啤酒遠不足致人於死地。

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分解)經過兩個步驟:

第一步:酒精(乙醇)進入血液後經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乙醛是第一類強致癌物質,可引起肝癌和其他癌症;

第二步:乙醛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轉化為乙酸。乙酸即醋酸,對人體就無害了。乙醇脫氫酶活力低者,表現為一杯倒,因其第一步代謝便過不了關。乙醇作用於中樞神經,使人神智失態。如乙醛脫氫酶活力低,那麼第二步代謝受阻,產生的乙醛使血管擴張,面紅耳赤。但如某人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活力均高,則酒精進入體內可快速代謝成乙酸。此過程中大量產熱。因此喝酒時冒汗者,酒量不可小覷。

一半左右的東亞人乙醛脫氫酶有變異,酶活力下降,體內乙醛不易分解成乙酸。這也是東亞人肝癌的發病率較白人高二倍的主要原因。因此酒量端賴於基因有科學根據,但也不盡然。

最新科研和實踐表明: 酒精代謝快慢的另一主要因素是體內輔酶I(NAD+) 的多少。NAD+是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氧酶的輔助因子亦稱輔酶。缺乏NAD+,這兩個脫氫酶則無法降解酒精。

科學地喝酒

有些朋友一定會對上述酒量由基因和NMN而定的說法不以為然,認為酒量可通過實戰提升。其實這與基因和NMN決定酒量之說並無衝突,因為人為地採取下列措施遲緩酒精加入血液和加速酒精代謝確實可以提高酒量。

(1) 空腹時喝酒,酒精迅速進入血液,很容易醉。如在喝酒前,填飽肚子,則可保持頭腦清醒。同理,酒宜細品,忌大口、大杯的乾杯。

(2) 喝酒時和喝酒前後不宜立即進茶。茶加重心臟負擔且茶鹼利尿,也促使乙醛進入腎臟。

(3) 喝酒時抽煙,迭加兩者的危害。煙中的致癌成份加重肝臟負擔;嚴重時可誘發心肌梗塞。

(4) 酒量也與心情有關。相傳東方朔對漢武帝劉徹說 「臣喝酒一鬥也醉,一石也醉」,此話頗有科學依據。二三知友,心無雜念,代謝正常,呼吸順暢,酒精自然容易變成醋。

(5) 另外,服用下列幾類藥品者切忌喝酒。

順便說說,民間 「混酒易醉」的說法也不無智慧。究其原因,一是喝不同的酒,尤其是低度酒,如啤酒、黃酒,容易喪失警覺,渾然間多進了三、五杯。二是如喝酒的秩序不對,先喝烈酒,再進啤酒或香檳,後二者所帶的二氧化碳可將胃中的酒精沖入血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