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話名醫」楊甫德:用綜合征思維治療抑鬱症(上)

點擊上方「公眾號」 可以訂閱哦!

精神疾病是神經環路的問題,而非單一靶點。從上遊中樞神經到下遊神經遞質,從認知到行為,都可能出問題。生物學治療是改善下遊、緩解癥狀;心理學則試圖從上遊改善認知。

楊甫德,北京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乾預中心主任,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擅長各種精神障礙、精神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財新網】(記者 張進 盛夢露)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抑鬱症發病率約為11%,全球共有超過3.5億抑鬱症患者。但是,抑鬱症的發病機理、治療路徑仍不清晰。治療抑鬱症,是一個全球性研究課題。

一般來說,抑鬱症治療分兩大派:生物精神病學派,俗稱「有腦無心」,主張藥物治療;純心理學派,俗稱「有心無腦」,主張通過改善情緒、認知、行為等治療抑鬱症。而北京大學回龍觀臨床醫學院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自稱「中間派」,認為應該兼顧二者,以及借鑒其他各種有益的方法,多管齊下,治療抑鬱症。

如何理解抑鬱症?如何對症下藥?藥物治療和心理學治療怎樣結合?對此,財新記者於近日採訪了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

抑鬱症的「上遊」和「下遊」

抑鬱症的病因仍不清晰,從上遊中樞神經到下遊神經遞質,從認知到行為,都有可能出問題。

財新記者:公眾對抑鬱症的認知仍比較模糊。您認為抑鬱症是怎麼發生的?楊甫德:人的精神活動可以簡化為一個「刺激-調節-反饋」的循環,精神疾病的發生很多是整個環路異常,難以找到單一靶點,很複雜。

簡單地說,外部因素通過刺激上遊的神經中樞,如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神經核團等器官,改變大腦內三種神經遞質(5-HT、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濃度。神經遞質在腦細胞之間傳遞資訊,調節人的情緒、意志、慾望、情感等等,而這些又會反過來對認知形成反饋。整個環路上任何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問題,引發抑鬱症。

財新記者:目前我們往往說精神疾病的發生與神經遞質異常有關,這是抑鬱症發病的主因嗎?

楊甫德:的確,大腦中神經遞質濃度的異常與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直接關聯,但遞質僅僅是整個環路中下遊,不是全部。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很複雜,我們對上遊因素的了解還很少。比如說,大腦的皮層、灰質、白質、神經環路,都屬於上遊。

目前通常說抑鬱症的發病的三大因素,生物學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心理性格因素,三者之間也有交叉影響。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但研究顯示,遺傳在抑鬱症發生、發展中影響並不大。核磁共振影像可看出,抑鬱症患者的大腦有顯著的生物學改變,以器質的功能異常為主。 它們和神經遞質的濃度,可以理解為上下遊的關係。

總體而言,抑鬱症可能是很多因素導致的,甚至包括環境汙染、外來創傷等,但具體機制還不清楚。

財新記者:對於上遊因素,現在最前沿的研究有什麼進展?

楊甫德:在上遊這一塊,功能影像、基因研究最熱門,現在還沒有突破性的成果,而需要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多。

財新記者: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水準如何?

楊甫德:中國和世界基本同步。檢測手段是一樣的,但理念上落後。我們在追蹤國際前沿水準,其他國家同行發現哪個腦區有異常,我們重複試驗。這是有意義的,因為不同人種結果也會不同。

多管齊下,綜合治療

生物學治療和心理治療兩者不矛盾。抑鬱急性發作時,藥物從下遊先解決遞質失衡,帶動感知變化,反過來影響上遊。類似平時所說的正反饋、負反饋。

財新記者:目前對抑鬱症的治療採取什麼方法?

楊甫德:我們認識到抑鬱症是環路或廣泛性異常,而不是某個點異常。但中樞神經系統太複雜,現在的治療手段與環路治療差得還很遠。

治療主要分三大類——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治療思路分兩大學派,生物精神病學派,俗稱「有腦無心」;純心理學派,俗稱「有心無腦」。我是中間派,兼顧兩派。

財新記者:現在藥物派和心理派似乎經常互相排斥。你是精神科醫生,如何理解心理治療?

楊甫德:生物學治療和心理治療兩者不矛盾。抑鬱急性發作時,藥物從下遊先解決遞質失衡,帶動感知變化,反過來影響上遊。類似平時所說的正反饋、負反饋。

從原理上說,心理治療是可以直接改變認知的,從而改變情緒和行為。但心理治療最希望能從更高層面,即中樞層面的乾預,以此來調節神經遞質等,改變下遊。

財新記者:這就是說,心理治療也能間接改變神經遞質水準?

楊甫德:我認為心理治療應該會導致下遊變化,但相關研究不多。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心理治療重現性不夠,需要控制因素太多。比如治療師的語氣不對,可能治療的效果也有不同。

但心理治療肯定是有效的。目前,心理治療中最權威的是認知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有程式化的治療模式,如針對皮層功能、神經核團活性等等。心理調節的真正含義是,在你痛苦的時候,持續專註地做一件事,你幾乎可以從任何痛苦中走出來。

財新記者:從綜合征思維看,精神科醫生是否應該結合心理治療?

楊甫德:我認為精神科醫生必須會做心理治療。一方面,目前法律規定,精神科醫生可以做心理治療,不需要單獨考取資格,這個資格你浪費了就很可惜;另一方面,藥物治療只是一部分,心理治療是很深奧的,需要多多學習國際前沿知識。

財新記者:物理治療是指什麼?

楊甫德:是指電休克治療、電腦認知矯正治療(CCRT)、磁刺激治療、DBS深部電刺激等。我認為,物理治療在未來一二十年會有較大的發展,將成為既有循證支持、又能被臨床廣泛應用的治療方式。

財新記者:什麼是DBS深部電刺激?

楊甫德:類似於心臟起搏器,但創傷極小,能直接定位到特定腦區進行刺激。目前仍停留在研究階段,不能臨床使用。我認為這種方法的發展很重要,更精準,但需要基於對疾病更深的理解。

財新記者:你認為中藥對治療抑鬱症有用嗎?

楊甫德:在我的實踐中,我把中醫作為輔助性治療方式。中醫比較溫和。目前西藥治療仍是抑鬱症治療的主要手段。

財新記者:如果兩方面兼顧,一般門診看一個病人需要多少時間?

楊甫德:初診要20至30分鐘。首診的基本內容包括:a 病史獲知,了解本次就診原因、性格特徵、家族史,5到10分鐘;b 精神檢查,包括認知、狀態、行為活動。c 開頭醫患溝通,結尾給出明確建議。如果不溝通,患者依從性差,前面所有努力都會付之東流。

財新記者:但現實中似乎不可能?據我所知,很多醫生分配給一個病人只能有10分鐘。

楊甫德:10分鐘肯定不夠。但醫患關係現實是如此,醫生需要尋找平衡,患者需要理解。

在由中央文明辦和國家衛健委宣傳司聯合開展的「中國好醫生」推薦評議活動中,由市衛計委推薦的候選人——我院楊甫德主任醫師,正在中國文明網平台上接受公眾的評議和投票!

我們期待您識別上圖二維碼進入評議頁面,對39號楊甫德醫生進行點贊評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