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蒿素抗瘧葯市場現狀:我們在上遊「喝湯」,他們在下遊「吃肉」

上世紀70年代,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後來成功拯救了成千上萬瘧疾患者的生命。近五十年後,如今屠呦呦及其團隊在青蒿素這條探索之旅上再立里程碑,提出了能夠切實可行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治療方案。

無論是青蒿素的發現,還是如今其抗藥性難題的攻克,中國科研團隊都走在世界最前沿。然而,就青蒿素的商業製藥而言,中國本土企業受益較少,大多數中國企業僅為青蒿素原料葯的供應商。除了復星控股的桂林南葯(前身為桂林製藥廠)之外,瘧疾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均為海外葯企,包括瑞士諾華、法國賽諾菲,以及3家印度仿製葯企Ajanta、Cipla和Ipca。其中,賽諾菲還曾致力於開發人工合成的青蒿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治療瘧疾,青蒿素還被國外研究學者發現能夠殺死癌細胞,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僅在動物實驗階段還未開展臨床實驗。

國外葯企佔據青蒿素抗瘧葯市場主導地位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在全球87個國家大約有2.19億瘧疾病例,其中有43.5萬人死於該病。患病人數眾多,意味著市場對瘧疾葯的需求居高不下。

2018年,國外研究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發表市場研究,預計到2025年,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ACT)的全球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近7億美元(大約人民幣48億元)。

然而,面對青蒿素廣闊的市場空間,身處其發現地的中國葯企卻扎堆利潤單薄的產業鏈上遊,成為原料葯供應商。

「全球抗瘧葯及其衍生產品的收入大約為15億美元,但是中國製藥廠商的市場份額不到1%,大多數中國本土企業是抗虐藥物原材料青蒿的供應商。」雲南昆葯集團副總裁徐朝能曾對外表示。

知名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資深研究員黃嚴忠曾表示,就抗瘧藥物而言,跨國製藥集團在公共支出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佔比高達80%。

關於各家製藥公司具體的佔比情況,被譽為「抗瘧大使」的逯春明曾對媒體表示,抗瘧藥物的公共支出市場上,諾華約佔50%、賽諾菲佔20%、印度企業佔20%、中國企業至多佔10%。

而在佔比僅20%的私人支出市場上,中國企業同樣面臨著激烈競爭。2010年,諾華就曾推出過擴大其在抗瘧藥物私人支出市場佔比的計劃,包括低價銷售策略,教導私人供應商和患者如何正確使用藥物等。

據諾華製藥官方此前的消息,其生產的抗瘧藥物平均每天為大約20萬名瘧疾患者提供治療。2009年,這家瑞士製藥巨頭還研發了首例專供嬰幼兒和兒童服用的甜味復方蒿甲醚分散片。

海外葯企與中國葯企合作,利用青蒿素製藥更早開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1988年,法國賽諾菲與當時的桂林製藥廠建立了合作關係,由後者為其提供青蒿素產品,即注射用青蒿琥酯(Artesunate Monotherapy)。

黃嚴忠表示,賽諾菲與桂林製藥廠的合作促進了單一成分藥物青蒿琥酯在全球的推廣,不過這一療法後來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可能產生耐藥性。

同樣在上世紀80年代,軍事醫學科學院周義清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復方蒿甲醚,即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藥物。然而,當時中國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尚未達到國際標準,因此1994年,軍事醫學科學院與法國諾華製藥的前身Ciba-Geigy簽署專利開發許可協議,由Ciba-Geigy負責復方蒿甲醚在國際上的研究和開發。

「作為回報,諾華同意從中國採購其抗瘧藥物的原料葯,並向軍事醫學科學院支付其海外年銷售額的4%作為專利使用費。」黃嚴忠寫道。1999年,諾華製藥生產的Coartem是市場上推出的第一個固定劑量復方青蒿素類藥物,自那之後各式各樣的復方青蒿素類藥物成為抗瘧的標準治療方法。2004年,諾華生產的該藥物也是第一個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資格預審的ACT藥物。

人工合成青蒿素的競爭戰早已打響

過去15年,世界上青蒿素的供應一直非常不穩定。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種植青蒿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青蒿素供應量上升,導致價格下跌。而當農民開始轉向種植利潤率更高的其他作物,青蒿類植物供應量暴跌,價格也再次飆升。

據一項全球健康倡議Unitaid預測,隨著援助機構向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分配了更多資金,青蒿素的需求量將從2017年的176公噸增加到2020年的221公噸。由於對青蒿素的需求及成本控制的訴求居高不下,人工合成青蒿素的競爭戰早已打響。

為有效解決青蒿素的供應及價格問題,早在2004年,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就資助研發一種能夠轉化成青蒿素的化學酵母,賽諾菲最終將這一過程商業化。賽諾菲2013年開始出售通過基因工程合成酵母製成的抗瘧疾藥物,並且同年表示,它能夠滿足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需求。

然而,人工合成青蒿素的商業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3年,半合成青蒿素的供應量約佔全球青蒿素供應量的8%,但2015年這一比例就驟降至零:一方面,半合成青蒿素的成本並不比人工種植提取的青蒿素成本低;另一方面,其他葯企不願意從競爭對手賽諾菲手裡購買。

除了研發人工合成青蒿素,近年來,還有諸多學者致力於青蒿素對癌細胞殺傷作用的研究。但直到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臨床證明顯示青蒿素能夠殺死人體內的癌細胞,現階段對青蒿素抗癌特性的研究僅傾向於小樣本及開展動物實驗,而未進入臨床階段。

據《今日醫療報》(Medical News Today)報導,一組研究人員在1983年至2018年間,針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對癌症的影響研究進行了再度分析,他們發現,「結合化療,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夠靶向癌細胞,並且青蒿素比傳統的癌症療法的副作用更小」,不過由於研究樣本較小,這一結論的可信度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2008年,一篇題為「科學家從沙拉植物中研發出新的抗癌化合物」的文章,發表在華盛頓大學的官網上。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從傳統中醫青蒿類植物中提取製造出一種新的化合物,並且發現這種化合物對某些癌細胞的殺傷作用是目前治療方法的1200倍之多。在該研究中,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人類白血病細胞中測試了這種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化合物,發現它靶向癌細胞的精準度較高,且該化合物的這種功效同樣體現在殺死人類乳腺癌和攝護腺癌的癌細胞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