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哥大退出大學排行榜,國際大學排名靠譜嗎

2021年9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發布的2022 U.S. News 美國大學排名中,哥倫比亞大學(下簡稱“哥大”)與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並列第二。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哥大排名第十一。

而今年2月,哥大的一位數學系教授邁克爾·薩迪斯卻指出,支持哥倫比亞大學高排名的幾個關鍵數據是不準確的、可疑的或高度誤導的。6月30日晚上,哥大官方發布一封通告,學校教務長瑪麗·鮑以思表示,哥倫比亞大學將暫時退出新一年,即2023年的U.S. News大學排名。7月1日,本該是哥大向U.S. News排名機構提交數據的日子。

有關大學排名的爭議再次被輿論推向風口浪尖。大學排名自推出以來,其科學性、準確性、獨立性一直在高等教育界受到質疑。今年,國內幾所“985”大學宣布,不再參加國際大學排名,或者不再將排名作為學校的建設指標。而“去排名”後,又該如何對大學評價?

哥大退出排名,被指數據造假

面對哥大邁克爾·薩迪斯教授的質疑,哥大在7月1日發表的聲明中寫道:哥倫比亞大學的領導們非常重視這些問題,並且已經開始對數據收集和提交過程進行審查。哥大一位發言人本·張表示,他不願猜測哥大何時會再次參與排名。

作為常春藤盟校之一,哥大於1754年成立,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當我看到U.S. News的大學排名數據時,我就知道它們不太可能是正確的,而且與校方的目標相衝突。例如,排名中聲稱哥倫比亞大學的大學生班級規模很小,這與校方擴大大學生規模的做法相違背。”邁克爾·薩迪斯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的郵件中寫道。

今年2月,薩迪斯在學校網站上發表了長文,分析了哥大提交給U.S. News的數據以及可能的真實數據,發現兩者間存在差異,而提交的數據都對哥大排名有利。U.S. News的排名基於一個複雜的公式,包括班級規模、師資力量、校友捐贈、畢業率等等指標,權重佔比分別為8%、20%、3%、22%。以大學生班級規模為例,小班授課比例越大,學校得分越高。

在參評2022 U.S. News排名的申報信息中,哥大提供的數據是82.5%的本科課程在20人以下,8.9%的課程超過50人。但薩迪斯通過統計哥大的課程注冊信息卻發現,提供數據的時間段,從2019年秋季到2020年秋季,哥大只有62.7%-66.9%的本科課程規模在20名學生以下,10.6%-12.4%課堂有超過50名學生。

再比如,哥大聲稱100%的教職員工擁有最高學位博士。這相較於其競爭對手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哈佛和耶魯具有明顯優勢,後幾者的博士學位教職人員比例均為90%左右。據薩迪斯統計,在目前哥大的968名全職教職員工中,約66名教師最高學歷為本科或者碩士。

U.S. News編輯兼首席內容官金·卡斯特羅在7月1日的一份聲明中說,哥倫比亞大學承認他們無法達到U.S. News公布的2023年最佳大學排名的數據標準,這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我們對此表示關注,並在審查各種方案,包括審查哥倫比亞大學之前提交的數據,以確保我們的排名繼續保持最高水準的誠信。”

關於數據收集、驗證的問題,以U.S.News排行為例,《中國新聞周刊》在這一排行官網上查詢發現,學校向機構提交大部分信息後,U.S.News會分析其中的錯誤、與往年相比的重大變化或者不一致,通常這個過程會和學校一起解決。在可能情況下,該機構會對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交叉驗證。

“醜聞一直在發生。”薩迪斯說,排名不正常的,不只哥大。比如,2019年,據U.S. News官方信息,包括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內的5所大學承認,學校前一年為該機構“2019年最佳大學”排名提交的數據有誤。《紐約時報》寫道,像哥大這樣的常春藤盟校退出排名,即使是暫時退出,對大學排行榜的聲譽也是一個打擊,而且可能會促使其他大學重新考慮是否也參與排名。

198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印刷了第一個“美國最好的50所學院排名”封面。當時,恰逢美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就像消費指南一樣,指導人們在上千所大學機構中做出選擇變得必要起來。U.S. News榜單也成為第一個全國性的大學排名。

第一個全球性的大學排行榜誕生於中國。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了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下簡稱 “ARWU”)。一年後,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也有了自己的排行榜——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簡稱“THE”)。此後,越來越多全球大學排行榜開始湧現。目前,世界上已公開的大學排行榜有50多種。其中,對於世界範圍內大學的排名有十多個,影響最大的四個分別是U.S. News、THE、英國誇誇雷利·西蒙茲公司的QS排名與ARWU。

提升排名背後的強大動機

根據U.S. News首席數據策略師羅伯特·莫爾斯的說法,U.S. News排名允許學生以一種蘋果對蘋果,即指對兩個東西的各個方面作一一對應比較的方式比較學校,並發起使教育行業走向更大透明度的國家行動。

但在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看來,從概念上來說,大學作為一個複雜系統,本身就不能被排名。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說,比如,只有數百人教授的大學與擁有數千名教授的大學很難放在一起比較。對大學之間比較應經過非常充分、謹慎論證,而大學排名就像是要對蘋果、橘子、香蕉等各種水果放在一起,進行水果大比較。

美國知名的文理學院裡德學院從1995年起拒絕參加U.S. News的排名,是美國第一個拒絕參加這一大學排名的高等教育機構。曾擔任裡德學院校長的科林·戴夫在今年4月出版的新書《Breaking Ranks》中寫道:排名為操縱數據和扭曲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行為提供了強大動機,因為高校唯一或主要目的是誇大自己在各項指標上的分數。由於排名嚴重依賴未經審計的、自行報告的數據,因此沒有辦法確保信息準確性或排名的可靠性。

“對大學排名不能‘一竿子打死’,重要的是,我們對於大學排名的正確認知和使用範圍界定。”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林成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過於泛化地使用排名,就會被排行榜背後的商業機構所裹挾,並讓不科學的、片面的排名成為大學發展的指揮棒。

事實上,高等教育界對於大學排名不科學、不準確的持續質疑,正一點點撼動著國內外大學對排名的執念。張端鴻說,隨著教育主管部門在淡化大學排名對高校教育評價的作用,近兩年,國內大學對排名的熱情已有所減退。一個重要信號是2020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該文件寫道: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準。

“十三五”期間,國內很多高校將大學排名作為辦學目標之一。2020年底以來,隨著國家開始一系列對教育評價的糾偏,包括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等數量指標,張端鴻預計,將大學排名寫進高校“十四五”規劃的大學會減少很多。今年4月,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的《中共南京大學委員會關於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南京大學校方明確,在《南京大學“十四五”規劃》和《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建設方案》編制中,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

今年5月,據央廣網證實,中國人民大學確已決定不再參加國際排名。而蘭州大學則從未參加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據媒體今年5月報導,該校一位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表示,之前泰晤士曾專門聯繫學校,最終決定不參加排名。QS之前聯繫學校時,報過一年數據,後來應該沒有再跟進。

但很多大學排行榜實際上無法“退出”。除了“THE”之外,其它三個對於全球大學的知名排行榜,無論高校參不參加,並不會影響排名機構對大學的排名。張端鴻解釋,比如,U.S. News有國際大學排名,也有對美國本土大學的排名,前者無需大學提交數據也可以排名,後者則需要大學提供數據。此次哥大涉及的正是美國高校的排名,如果不提交數據,就不能進行排名。而公開的高校數據來源是多樣的,有的是學校網站公開信息,有的數據來自文獻索引數據庫。

去排名後,大學該如何評價?

張端鴻指出,本質上來說,大學排名是給學生、家長、政府、社會等非高等教育界的“外行人士”做決策使用的工具,而且比較模糊、粗糙,它原本就不能承擔專業評價的使命。現實中,大學排名通常是學生和家長選學校的一個重要參考。而且,所就讀大學排名位次,也與畢業生求職、落戶產生了密切關聯。

今年6月,上海市人社局頒布了《關於助力復工複產實施人才特殊支持舉措的通知》,在符合留學人員落戶基本條件的基礎上,對於畢業於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會保險費繳費基數和繳費時間要求,全職來本市工作後即可直接申辦落戶;對於畢業於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職來本市工作並繳納社會保險費滿6個月後可申辦落戶。

因為種種需求實際存在,多位受訪者認為,大學排名很難消失,也沒有必要一定要讓它消失。因為排名機構製作、發布排名是一種商業行為,只要有需求,也有關注度,那麽大學排名注定會存在。

北師大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洪成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大學排名並不是完美的,但是對於面臨大學選擇的新生和家長,還有招聘高水準人才的機構來說,大學排名是一種簡單而低成本的參照,因此儘管其長期被抨擊,卻一直沒有消亡。

“對大學進行排名並不是大學的事情,也不是政府的事情,因此不能取消它,人們只能選擇是否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它。”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林成華表示。

如果不看大學排名,又可以依靠什麽?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魯伯認為,像奧巴馬政府時期教育部門推出的“College Scorecard(高校計分卡)”網站就很好,允許所有人在幾個選定的維度對大學進行比較,而不會受到排名的干擾。

2015年9月12日,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正式發布“高校計分卡”,公開了美國近7 000所高校的相關資料及數據,包括學校年均學費、學生畢業率、平均貸款額、貸款償還率和畢業後薪水等。雖然這些數據也來自於高校,但一般大學排行榜或高校的自我介紹,主要提供教學科研資源、人才隊伍、學術成果、社會聲譽等數據指標,太過學術化,並與學生、家長的直接關聯不大。而計分卡則簡要地列出學生和家庭最為關注幾個指標。

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魯伯也希望,一些國家出版物能夠有勇氣對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年度、用戶友好的“消費者報告”式的分析,裡面應該有校友評價、畢業率等信息,即使它們不像排名那樣因一目了然而頗使人沉醉。

在哥大教授薩迪斯看來,排名對學生的幫助不大。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需求,不應僅參照大學排名這一個指標。除了依靠“College Navigator(大學導航員)”和“大學記分卡”這樣的互動網站,還可以參考大學指南,這些指南描述了每所院校的優勢和劣勢,但沒有對它們排名。而“大學導航員”網站提供了美國高校信息,學生可以按照錄取率、SAT分數、地理位置、學製、畢業率、專業設置等條件進行學校篩選。

排行榜要更加“科學”,就要注意指標設置、數據采集和處理等技術細節。北師大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洪成文分析說,對於排名引來的種種亂象,某種程度上也是“好事”,各式榜單越熱、越多,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迷信排行的人群也會減少。張端鴻表示,對大學來說,如果要想衡量自己與國際高校的差距,應該要去選擇同類型的大學進行比較、對標,然後不斷擴大自己對所在地區、國家的貢獻,逐漸在全球學術界當中提升聲望和影響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近來亦撰文指出,國際排名固然有其局限和不足,但是完全一拋了之也並非可取。排行榜背後多源、連續和翔實的數據庫,可以為高校發現問題和找準短板提供參考,更多發揮國際排名的信息和情報作用,弱化其目標和排名價值,可能是更為切實可行的做法。

(實習生杜悉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彭丹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