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自行車第一鎮:被共享單車"坑"了 員工只剩老闆和廠長

  “中國自行車第一鎮”旺季冷淡:被共享單車“坑了”,員工只剩老闆和廠長

  每經記者 嶽琦    實習記者 滑昂 攝影報導    每經編輯 宋思艱    

  “你現在讓我轉行,我能幹什麽去呢?”王勇最近很焦慮,他在天津市王慶坨鎮的自行車廠今年生意十分慘淡,按照當地自行車行業往年的行情,現在的7月到9月應該正是旺季,他的月出貨量能達到5000輛左右。而今年,勉強維持在1000輛都有困難。

  42歲的王勇從業超過15年。用他自己的話說,但凡有一線生機,都不願意放棄所從事的行業。雖然王勇還在堅持,但整個王慶坨鎮的2018年,在共享單車風口消退後顯得不夠景氣。鎮上已經有至少幾十家自行車相關企業停工或倒閉了,其余還在堅持的,也或多或少也都像王勇一樣,為自己的生計焦慮著。

  在“中國自行車第一鎮”王慶坨,從車行員工到小賣部老闆,對共享單車都有著複雜各異的體驗,但對於今年的旺季,王慶坨感受著一致的荒涼。

  ●“被共享單車平台給坑了”

  王慶坨鎮,這個有著“中國自行車第一鎮”之稱的小鎮,坐落在天津市區以西40余公里處,常住人口約4萬,自行車產業是王慶坨鎮的支柱產業。從2016年共享單車的橫空出世,到2017年上半年各家共享單車企業瘋狂圈地擴張,各種大單陸續飛入天津、飛到王慶坨,十足地給當地自行車行業打了一針雞血。

  對於這樣許久未見的場面,天津市聚友自行車有限公司總經理菅順啟在2017年4月還對媒體感歎稱,“這是我入行18年來的最大機會!”

  去年上半年,全國各大共享單車平台都在跑馬圈地,急需補充“彈藥”(單車),菅順啟的工廠在那時接下了代工摩拜單車叉架的訂單。雖然這批訂單不是摩拜向聚友直接訂購,而是來自整車廠下放,但每個月幾萬套叉架的需求量還是令菅順啟興奮不已。

  在菅順啟的印象裡,過去1000輛車的生產訂單就是“大單”了,但共享單車企業一出手便是幾萬件,他稱之為“爆炸性”的訂單量。為了確保摩拜訂單的品質,他還特意給每個工人加了10%左右的薪水。

  在王慶坨鎮,能有如此好運接到共享單車企業大單的還有蘇昌茂,他的美邦車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17年上半年接了小藍單車10萬輛的訂單,“每輛賺幾十塊錢”。

  為此蘇昌茂特意增加了新的生產線。但隨即發生的事卻出乎了他的意料。2017年9月後,小藍單車陷入資金緊張,被爆出用戶退押金難退,資金困局持續發酵。最後,小藍單車下給美邦車業的10萬輛訂單隻完成了幾千單。而蘇昌茂也慶幸,幸虧小藍單車後續資金沒有進來,他的工廠所拿到的定金基本上保證了沒有虧損。“剩下的庫存處理完後,對企業基本沒有太大影響。”

  但在王慶坨,並非每個人都能有蘇昌茂的好運。沒有接到大單的呂司機也想在共享單車熱潮中分一杯羹,他接下了來自Unibike公司2000輛車的訂單,並且基於對行業的看好,更是在對方僅支付部分定金的情況下就投入生產。然而隨後共享單車進入洗牌期,二線品牌Unibike最終被淘汰出局,這批定製單車就直接留在了張司機的廠房內,如今他只能按150元一輛的低價拋售這批安裝有GPS智能鎖,成本達到400元一輛的單車。

  一家自行車企業的老闆王勇在2017年共享單車的熱潮中保持了足夠的冷靜,隻嘗試性地為某小型共享單車平台代工了500輛單車。在他看來,媒體所報導的王慶坨自行車從業者在共享單車浪潮中“遍地撿錢”的場景根本沒有出現過。

  “我們這裡主要是小廠,大廠乾不了的分我們點。但確實也有很多配件廠被共享單車平台給坑了。”王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從“最大的機會”到“看不明白”

  共享單車普及後,用戶“最後一公里”以及短途通勤需求得到了有效的解決。但隨之而來的是,針對消費者的普通自行車產品,已經很難再有大的銷量。

  “你隨便大街上掃一輛車,還送你紅包,誰還買車啊?”

  王勇將受共享單車衝擊,在王慶坨鎮像他一樣的工廠出現的銷量下滑,稱為“斷崖式”的。往年間生意好的時候,王勇的工廠有兩條生產線,30多名工人。

  “現在就只剩兩個人了,一個我,一個廠長。”王勇尷尬一笑。

  在王勇辦公室的牆上,貼著公司文化宣傳標語“客戶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戶如初戀”。王勇曾經的客戶遍布全國各地,每年旺季時一個月能有5000多輛的銷量,而現在每個月只能艱難維持不到1000輛。2017年10月,一間已經連續租了四年的廠房到期後,王勇選擇了退租,並將自己手裡另一間1600平方米的廠房也一同掛牌出租。

  內銷受阻,近幾年王慶坨鎮部分自行車企業開始轉向外銷出口。之前給摩拜代工的菅順啟和給小藍代工的蘇昌茂都先後開始將業務重心放在海外。而僅僅過了一年,談到對共享單車的看法,菅順啟的態度已經從“這是我入行18年來最大的機會”變成了“現在我也是看不明白(共享單車行業)。”

  但像王勇這樣規模的工廠,出口轉外銷也很困難。“你永遠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便宜的。”

  淘寶店也曾是王勇銷售的主要管道,但現在線上生意也不多。如今王勇在給客戶發貨時,還會附送給客戶兩張護眼貼。“是我愛人做著玩的,在家看孩子,沒啥事做。”

  自行車行業的不景氣,也讓王慶坨鎮的小商販感觸頗深。在與王勇店鋪相隔不遠的一家小賣部,老闆現在靠賣冰棒礦泉水跟香煙,一天只能掙20~30元錢;鎮上的小餐館到了飯點,也很難再有幾筆生意。

  ●“咬牙堅持”等待行業回暖

  《天津日報》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王慶坨鎮自行車產量1300多萬輛;而武清區王慶坨鎮自行車行業管理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王慶坨全鎮自行車產量為1200萬輛。兩年間下降了100萬輛。

  2017年底,王慶坨鎮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企業共有456家。其中,整車企業189家,零組件企業267家。但據武清區王慶坨鎮自行車行業管理中心張桂生主任估計,今年因缺少訂單和受環保督查整改暫時停工的有幾十家。

  廠子還沒倒下,王勇還想再觀望兩三年。1997年開始從事自行車行業的他中途離開過一次,2004年又回來,到今年已經超過15年。現在王勇工廠的產品中,不僅有傳統的腳踏自行車,也加入了電動自行車。而實際上,在王慶坨鎮沿著津同公路兩側觀察,電動自行車商家也越來越多。

  生意難做,儘管王勇認為這都是受共享單車衝擊造成的,但現在如果再有共享單車平台的訂單,他還會選擇接單,前提是對方把錢給足。只是如今中小單車平台接連倒閉,摩拜賣身美團,ofo取消免押金政策甚至被爆出拖欠供應鏈物流公司款項等一系列跡象都表明,這個行業缺錢了,已很難再有像2017年上半年那樣密集的大單。

  即便有,這些訂單也都飛向了更有實力的大廠。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富士達參與了2017年12月哈羅單車D1輪融資。在與富士達一路之隔同在天津靜海的艾瑪科技,其2018年6月公開的招股書中顯示,摩拜已成為其2017年全年第一大客戶。7月5日,摩拜也發布了自己的電動助力單車產品,而這批訂單也不禁讓人產生想象,會不會繼續落入以電動自行車為主打的愛瑪科技口袋中。

  王勇覺得,被共享單車提前釋放的市場需求需要三年時間來緩和。如果現在共享單車平台不再繼續投放單車,三年後這批車報廢,自己針對普通消費者的通勤自行車就會重新獲得市場。而如果三年後共享單車平台重新下單造車,王慶坨鎮以及自己或許也能再獲得機會。

  儘管王勇的朋友中,已經有人離開這個行業。但王勇認為自己“基本上半輩子都乾這個了。”要“咬牙堅持,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高潮跟谷底,尋求自己的出路。”

  現在,即便王勇再怎麽焦慮自己的生計,都已不能算是其家庭當中的頭等大事。王勇的兒子今年即將讀高三,在各行各業都如自行車領域這般競爭激烈的今天,王勇又在為兒子的前途而焦慮。

  “生活競爭太激烈,我兒子以後幹什麽去啊?”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王勇為化名)

責任編輯:王瀟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